书画人物 | 清代画家沈铨(原创)

村夫草堂

<p class="ql-block">沈铨(1682—约1760),字衡之,号南苹,浙江德清人,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著名画家,尤以花鸟、走兽题材著称。其艺术融合中国院体画与日本“南画”风格,对中日绘画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沈铨生于民间画工家庭,早年学习民间绘画,后研习明代院体画家吕纪(工笔花鸟)和清代恽寿平(没骨花卉)的风格,打下扎实的写生与工笔基础。</p> <p class="ql-block">1731年(雍正九年),沈铨受日本长崎商馆邀请,携弟子郑培、高钧等东渡日本,居留两年。期间教授写生画法,被尊为“舶来画家第一人”,其画风直接影响日本江户时代的“南苹派”(如熊斐、宋紫石等)。</p> <p class="ql-block">回国后,沈铨继续创作,作品仍通过贸易传入日本,备受推崇。其艺术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日本皇室甚至收藏其《百鹿图》等作品。</p> <p class="ql-block">他擅长描绘鹤、鹿、孔雀、凤凰等祥瑞动物,以及松柏、梅竹等寓意吉祥的植物,符合传统文人审美和民间祈福心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对动物形态、毛羽的刻画极尽精细,注重动态捕捉。如:《松梅双鹤图》中鹤的翩然姿态、《百鹿图》中鹿群的嬉戏场景。</p> <p class="ql-block">他继承宋代院体画的工笔传统,勾勒精细、设色浓丽。但在画面中避免了极端的装饰性,并融入写意笔法渲染氛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些作品(如《雪中游兔图》)结合水墨皴染,体现对墨色层次的控制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时常采用全景式构图,画面饱满而富有韵律感,如《百鹿图》通过疏密安排展现空间纵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在日本的这一段时间,其画风吸收当地装饰性元素(如金箔背景的使用)。与此同时他又坚持走中国画的笔墨意境,形成“雅俗共赏”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沈铨复兴了明代院体花鸟画的写实传统,在清代文人画主流之外独树一帜,被视为“清代院体画代表”。其作品平衡了工笔的精细与写意的灵动,对近代海上画派(如任伯年)有一定启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代表作有《松梅双鹤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百鹿图》(私人收藏)、《封侯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沈铨的艺术跨越地域与文化,既承袭中国古典工笔传统,又融入异域审美,形成了“精微而不失气韵,富丽而兼具雅致”的独特风格。他不仅是清代职业画家的佼佼者,更是中日艺术交流史上的关键人物,其作品至今仍被视为东方写实花鸟画的典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