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海南师范大学的师范生到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昌江矿区中学的实习生物老师,七周的讲台历练让我愈发从容。距离实习结束还有两周,本周聚焦初一生物“细胞分化形成组织”这一微观重点,我带着孩子们推开了生命结构的神秘大门,也在教学实践中收获了新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细胞怎么就变成了不同的组织呢?”面对课本上抽象的概念,孩子们满脸疑惑。为了化解难点,我提前准备了洋葱表皮细胞、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还有心肌细胞、神经细胞的高清图片。课堂上,先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不同细胞的形态差异,再结合课本插图对比分析:“大家看,洋葱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像城墙一样,这就是保护组织;口腔上皮细胞形状不规则,负责感受和传递信息,属于上皮组织。”当有学生透过目镜惊喜地说“老师,它们真的不一样!”时,我知道抽象的知识已经在他们心中有了具象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课堂互动中的小插曲,让我对教学节奏的把控更有心得。讲解“细胞分化的意义”时,有学生突然问:“细胞分化后还能变回去吗?”这个问题超出了教案预设,我没有回避,而是结合课本里“细胞分化的稳定性”知识点,用“小树的枝芽长成树叶后,不会再变回枝芽”的类比来解释,同时鼓励他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干细胞”。课后指导老师肯定了我的应对:“生物教学要兼顾课本核心,也要回应学生的好奇心”,这句话让我更注重在备课中预留拓展空间。</p> <p class="ql-block">课后辅导的时光,是知识点的二次夯实。不少学生对“组织的类型及功能”容易混淆,我和他们一起制作“细胞分化思维导图”,用不同颜色标注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的特点,还编成简单口诀帮助记忆。有个女生拿着画满图示的笔记本说:“老师,这样记比死背课本清楚多了!”看着她豁然开朗的样子,我真切体会到,耐心引导比反复说教更有效。</p> <p class="ql-block">还有两周实习就要落幕,接下来我计划重点打磨“器官、系统的组成”相关课程,为孩子们构建完整的人体结构知识框架。这段与孩子们一同探索微观生命的时光,不仅让我褪去了教学青涩,更让我坚定了用趣味方式传递生物知识的初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