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自古黄金贵,黄金因其稀有性和永恒性在古代是权力、地位、财富和宗教神圣性等的象征物。在数千年间黄金生产、加工、使用和传播中产生的金器,既形制万千,光彩熠熠,也承载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文明的载体、文明的纽带。黄金如缕,串联起和见证着不同族群和文明的交流与融汇。</p><p class="ql-block">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藏古代金器展展出的金器,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世纪。中国最早的黄金制品,皆出自与欧亚草原有着密切交往的西北边地。随着人口迁徙、商品贸易和技术交流的日益频繁,黄金开始在中原地区广泛使用,构成了中国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展览呈现了来自西部、北部草原、中原地区和青藏高原的170余组件金器,概述过去3000多年中国黄金工艺的演变与成就,探讨这些金器成为中原与周边域外地区特别是通过草原之路与丝绸之路进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永恒见证。</p><p class="ql-block">在公元七世纪初期,青藏高原上兴起了一个强盛的政权——吐蕃,它与中原的唐朝(618至907年)几乎同时出现。吐蕃利用丝绸之路等交通网络,汇聚了来自中原、南亚、中亚及西亚的多元文化,如伊朗地区的萨珊王朝(公元224至651年)的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吐蕃特色的金器风格。同时,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为唐朝吸收外来文化创造了条件,唐朝的金银器在纹饰和造型上亦体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汇。</p><p class="ql-block">初唐时有吐蕃用当地金器作为礼物馈至长安的记录,通过彼此间的联姻等交融互动,唐朝的金器也传入青藏高原。在吐蕃与唐朝长达三个世纪的频繁交往中,金器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p><p class="ql-block">辽(907至1125年)宋(960至1279年)时期,北方与中原将黄金饰物作为身份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在风格上,这个时期的金饰既继承了传统又创领了新潮,辽代的金饰设计带有北方草原民族的特质,但汉风又贯穿始终,而两宋时期则显得精致且富有生活气息,两者在设计上虽有相似之处,却又各具特色,反映出北方与中原地区在交流融合中保持着不同的审美偏好。</p><p class="ql-block">元代(1206至1368年),金饰在宋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南北装饰风格依然有别。</p><p class="ql-block">明代(1368至1644年)金饰风格大幅变革,“首饰”一词开始专门指代女性使用的饰品,与早期草原及金饰的设计大相径庭,制作规整,造型端庄,装饰纹样向吉祥题材演变,金银首饰嵌宝成为了新的贵族风尚。这些变化反映了在南北文化融合的背景下,金饰风格逐渐趋向统一的趋势。</p><p class="ql-block">人类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黄金从域外走来,在一系列的文明碰撞与融合中,结合了中国本土的审美、工艺、文化和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博采众长、美熠四方的中国金器。</p><p class="ql-block">展览中的这批纹饰题材多样、制作工艺精湛、艺术风韵独特的金器,犹如给我们开启了一扇历史的“黄金门扉”,让我们可以通过这批实物资料,从考古学、美术史、工艺史、图像学、民族史等不同角度和侧面,加深对其背后的区域文化、中外文明交流融汇历程的认识和理解,也充分印证了中华文明在开放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6日于首都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