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应邀参加婚礼,祝福新人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祝福友人阖家欢乐幸福!</p><p class="ql-block">顺便柳林县里转了转。</p> <p class="ql-block">柳林县组建于1971年4月。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县境薛村镇高红村出土过仰韶文化遗址。春秋时为晋国领地,战国属赵,秦时属太原郡。此后历经多个朝代变迁,县境域分属离石、蔺、隰城等侯国、县,或隶属石州、永宁州等。民国时期,属离石、中阳等县。</p> <p class="ql-block">1940年,离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蛤蟆塌(今孟门镇石安村)成立,县境北部属离石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南部属阎锡山政权。1945年柳林、离石相继解放,1971年从离石县西部和中阳县西部划出部分公社组建成新的离石县,同年7月5日改名为柳林县。</p> <p class="ql-block">秦晋古道:柳林县的秦晋古道是古时秦晋两地的交通要道,王老婆山是碛口古镇货物进入离石进而通往晋中平原的交通关隘,曾是马帮、驼队商旅行走的大道。从清代乾隆年间兴起,民间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之说。民国年间,随着太(原)军(都)公路和包兰铁路的开通,这条古道完成了历史使命。 </p> <p class="ql-block">沿河文化公园,姓氏,柳林赋,剪纸介绍,历史。</p> <p class="ql-block">三川河 :是黄河左岸一级支流,由北川、东川、南川汇流而成,是山西省西部最大的河流。以北川河为正源,发源于吕梁山北段西麓方山县马坊镇的赤坚岭,流经方山、离石后,在柳林县石西乡两河口村注入黄河,河道全长168公里。它是柳林人民的母亲河,滋养了沿岸的农耕文明,明清时期沿河修建的水渠、水车等水利设施,部分遗迹仍存。 </p> <p class="ql-block">玉虚宫:位于柳林县三川河旁,与香严寺相对,是道教建筑。寺额为颜体,据说是清朝人摹写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字迹</p><p class="ql-block">这次时间紧,没去玉虚宫,位置应该是图片中对面的山上。</p> <p class="ql-block">抖气河 :也叫清河,是三川河的下游河段,从柳林县城东柳林泉、龙门会村开始至石西乡两河口黄河入口处。过去柳林泉水温高流量大,冬季会形成雾气笼罩的景观,自此往下游20余公里段称为“四十里抖气河”。近年来,柳林县政府对其进行了治理,打造了旅游文化长廊。 </p> <p class="ql-block">出水口应该就在这里,到了冬天温泉冒出来遇冷空气,河道形成雾气,所以称抖气河。</p> <p class="ql-block">河岸文化公园有许多组雕塑,是六七十年代的生活还原场景。</p> <p class="ql-block">剪纸介绍</p> <p class="ql-block">香严寺 :位于柳林县城东北隅的小山岗上,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唐德宗贞元年间赐名。寺内集宋、金、元、明、清五代建筑于一体,大雄宝殿为金代建筑,天王殿、毗卢殿等七座建筑为元代所建,余皆明代所建,被山西古建学家柴泽俊先生评价为“一座古建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香严寺内的牌匾字体风格多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山门匾额“香严寺”三字为颜体。原匾额由唐德宗时期的大臣、书法家颜真卿题写,如今所见是清宣统三年贺寿临摹之作,字体刚劲端庄、气势磅礴。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门上的“天王殿”牌匾,由著名历史学家、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其字体风格清秀典雅、刚劲有力。 </p> <p class="ql-block">像不像两只孔雀</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牌匾“大雄宝殿”四字,由我国著名佛教领袖、书法家、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先生题写,字体圆润浑厚、古朴大气。</p> <p class="ql-block">很喜欢屋脊上的小兽</p> <p class="ql-block">带回来看寺人给的辣椒🌶,明年春天种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