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地坛公园

青霉素

<p class="ql-block">  在一个清好的深秋早晨,我——一个退休闲居的人,又信步走进了地坛公园。闲来无事时,总爱到公园走走,而今天,随身带着相机,拍照便成了主要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地坛,又名“方泽坛”,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祭地之坛。古老的坛台、红墙黄瓦,在秋日下静默无言,仿佛仍在诉说着昔日的庄严与肃穆。如今,它已褪去皇家禁地的神秘,成为一座向所有人敞开的城市公园,静静地坐落于北京的东北角,迎送着寻常百姓的晨昏。</p><p class="ql-block"> 我本是冲着园里那著名的银杏大道而来的。心里盘算着,若能拍下那满树金黄、落叶铺地的景象,该是何等惬意。可惜时节还稍早了些,那两排高大的银杏树,叶子仍是绿多黄少,只在边缘泛着些许浅淡的秋意,尚未染成一片辉煌的金色。心里不免有几分遗憾,像错过了一位约好却未至的老友。</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份遗憾很快便被园中的生气所冲散。方泽坛附近的空地上,竟是另一番热闹天地。一群群人正随着悠扬的藏歌跳着锅庄舞,色彩斑斓的藏袍在风中旋转,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纯粹的笑容。不远处,几位老人舞动着长长的彩绸,红绸如火焰,蓝绸如流水,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划出优美的弧线。更有许多锻炼的人,或太极,或漫步,从容安详。最动人的是那群幼童,他们追着满地觅食的鸽子,发出银铃般的笑声,鸽子扑棱着翅膀飞起,又在他们身边落下,构成一幅无比和谐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我举起相机,将这些景象一一收录。透过取景框,望着那舞动的人群与嬉戏的孩童,再抬眼看看那历经数百年的皇家坛台,心中忽然涌起万千感慨。这里曾是皇帝独行、百官肃立的森严禁地,如今却成了我们这些寻常百姓散步、跳舞、带娃嬉戏的日常场所。这身份的转换,这场景的变迁,何其生动地折射出社会的巨变。</p><p class="ql-block"> 那份小小的遗憾,此刻已烟消云散。叶子未黄,固然是景色的缺失,但我却看到了更珍贵的东西——那洋溢在每个人脸上的安详与快乐,那弥漫在空气中的平和与幸福。这一切的根基,不正是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与国泰民安么?皇家重地化为百姓乐园,这便是时代最温暖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我收起相机,带着满心的暖意,缓步走出公园。秋阳正好,岁月安然。</p> <p class="ql-block">地坛公园(英文:Ditan Park,又称方泽坛,为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中国4A级旅游景区。其占地面积37.4公顷。地坛公园是一处以历史文化建筑为主体的皇家坛庙园林景区。</p><p class="ql-block">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自1531年至1911年,先后有十五位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1912年,地坛公园被中华民国政府征为养济院。1923年8月被黜清帝溥仪首次开放地坛,1925年改名为“京兆公园”,1928年又改称“市民公园”后荒废,1957年恢复公园称“地坛公园”。自1981年以来,国家投资对公园的古建进行了修复,至1984年5月,地坛公园正式售票开放。地坛公园分内坛、外坛,由两重坛墙环绕,建筑都集中内坛,现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旅游景点。地坛的布局、营建等,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方泽坛</p><p class="ql-block">Square Water Altar (Fang Ze Tan)</p><p class="ql-block">方泽坛,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神"之场所,因坛台周有方形泽渠,故称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遵乾隆皇帝之旨谕进行改建,将黄琉璃砖坛面改换为艾青石坛面。现建筑为1981年按清乾隆时形制恢复。坛平面呈方形,以象征"天圆地方"之传说。中心坛台分上下两层,周有泽渠、外有坛境两重,四面各有棂星门。下层坛台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山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十五尊,供祭祀时奉安五岳、五镇、五陵山之神位;北半部东西两侧各有一座水形纹石雕座,其上共设山形纹石神座八座,供祭祀奉安四海、四渎之神位,外东北部为望灯杆,与其对称的西北部原有痿坎处。</p> <p class="ql-block">簋盘祭祀所用黄釉礼器:</p><p class="ql-block">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定四郊各陵瓷器的颜色。</p><p class="ql-block">"方丘黄色"黄釉瓷在弘治以后的各朝都有烧造,我们这里向大家展示的陶瓷祭器是清光绪年间江西省景德镇专为清廷祭祀所烧制的素三彩黄釉(正黄色)。</p> <p class="ql-block">祭祀简介:</p><p class="ql-block">明清两朝的吉礼祀典分为大祀、中祀、群祀三等,祭祀皇地神为最高等级的大祀。祭地大典每年夏至举行。古人认为这一天"阳气至极,阴气始至",所以选在这一天祭祀属于阴性的皇地。祭地礼仪与祭天大致相近,依次为迎神、奠玉帛、进俎、初献、读祝、亚献、终献、受福昨、彻馔、送神、望痿、礼成。</p><p class="ql-block">进行中各奏乐章一章,初献至终献时分别舞武功之舞和文德之舞。但不同的是不用燎而用痿埋,即祭后挖坎穴将牺牲等祭品埋入土中,祭地用的牺牲取黝黑之色,用玉为黄琮,黄色象土,琼为方形象地。大祀方泽的对象包括有:"皇地衹"、"五岳"、“五镇"、"五陵山</p><p class="ql-block">“四海"“四读"及本朝"先帝"之神位,整个条祀过程十分隆重,不但祭品丰富,礼仪复杂,而且场面宏大,翔间皇帝需跪拜70余次,耗时约两小时。如此大的活动量对帝王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所以皇帝到年迈体衰时,一般不亲诣致祭,而派遣亲王或皇子代为行礼。如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前40年中亲诣地坛致祭26次,而后21年则全部由亲王、皇子代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