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到潇湘老兵收藏馆打卡

潇湘老兵刘泽湘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5日,秋阳正好,微风不燥,我走进了藏在城市一隅的潇湘老兵收藏馆。馆前一群孩子正和几位老师模样的成年人合影,他们穿着统一的绿色校服,手举一条鲜红的横幅:“传承红色基因 展续红色血脉——新时代文明实践军事学院”。笑容在每个人脸上绽开,像极了这个季节里最温暖的光。我驻足片刻,仿佛也成了这场青春与历史交汇仪式中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走进馆内,一位身穿绿色军装的老人正坐在讲台前,手中捧着一本红皮书,声音沉稳而有力。孩子们围坐一圈,眼神专注,像是在听一段遥远却真切的故事。他讲的是战争年代的烽火岁月,是那些被时间封存却从未褪色的信念。墙上挂着泛黄的老照片和宣传画,每一张都像一扇窗,通向那个热血奔涌的年代。我悄悄站在后排,听着听着,竟觉得那些故事不是讲出来的,而是从他皱纹里流淌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间展厅,一位佩戴红色绶带的讲解员正站在展台前,向一群穿着绿色马甲的孩子介绍一件件展品。展台上陈列着旧军帽、勋章、家书和泛黄的作战地图,每一件都沉默地诉说着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孩子们低头看着手中的资料,不时抬头提问,眼神里满是好奇与敬意。讲解员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像在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让那些被遗忘的细节重新发光。</p> <p class="ql-block">展厅深处,讲解仍在继续。一位老兵模样的人站在展柜旁,指着一张老照片,讲述着当年战地记者如何在炮火中记录真相。孩子们仰头听着,有人悄悄记下笔记,有人盯着照片里那张年轻却坚毅的脸出神。墙上的书法作品写着“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墨迹苍劲,仿佛也在低语。这一刻,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有温度、有心跳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在一间布置典雅的展室里,那位老兵又出现在我眼前。他坐在桌旁,桌上堆满了书籍和手稿,像是从岁月深处走来的说书人。孩子们围坐倾听,成年人也静静站在一旁。他讲起自己年轻时如何在战壕中读《毛泽东选集》,如何靠一本红皮书撑过最艰难的夜晚。他说:“信仰不是口号,是黑夜里不肯熄灭的火。”我站在角落,忽然觉得这间屋子像一艘船,载着过去,驶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后来,他在另一间展厅继续讲述。孩子们围坐在桌边,窗外透进斑驳的光影。他站在前方,手势坚定,说到动情处,声音微微颤抖。墙上的书法作品静静悬挂,展示柜里陈列着老式军用水壶和行军锅,仿佛在无声地佐证着他的话。我看到一个孩子悄悄抹了抹眼角,那一刻,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种下了。</p> <p class="ql-block">馆外的社区活动区,几位工作人员正在整理绿色布袋,为接下来的公益行动做准备。桌面上整齐叠放着马甲和宣传资料,展板上写着“红色记忆进社区”的字样。阳光洒在宣传栏上,映出几分温馨与秩序。这不仅仅是一座收藏馆,更像是一个流动的课堂,把历史的火种带到更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她们在桌前忙碌着,将一件件绿色马甲仔细清点、分类。马甲上印着“红色宣讲志愿者”的字样,像一种无声的承诺。我走过去轻声问了一句,其中一位笑着说:“今天有三场进校园的活动,孩子们等着呢。”我点点头,忽然明白,为什么馆里的每一场讲解都如此认真——因为听的人,正准备把故事继续讲下去。</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央,那位老兵再次站上讲解台。孩子们围在他面前,手中拿着笔记和资料,眼神明亮。展柜里的军功章在灯光下微微闪亮,像无数双注视的眼睛。他讲起一位战友在战场上写给母亲的信,念到最后一句时,声音低沉下来:“娘,儿若回不来,请您替我看看春天。”那一刻,整个展厅安静得能听见呼吸。</p> <p class="ql-block">他带着孩子们穿过展厅的走廊,步伐稳健。孩子们跟在身后,好奇地打量着两侧的展品——老式电台、战地日记、褪色的军旗。木质地板映着柔和的光,脚步声轻轻回响,像在走过一段历史的长廊。我跟在队伍最后,忽然觉得,这不只是参观,而是一场代际之间的交接仪式。</p> <p class="ql-block">休息间隙,他与几位年轻人交谈。他穿着军装,胸前的绶带写着“红色宣讲”,神情温和却庄重。他们讨论着如何用短视频传播红色故事,如何让年轻人更愿意倾听。我听见他说:“我们不怕老,只怕故事没人讲。”一句话,说得在场的人都沉默了。</p> <p class="ql-block">他又一次站在人群中讲解,手势生动,语气铿锵。一位听众举起手机,悄悄录下他的每一句话。门边的装饰物静静悬挂,像在见证这场跨越年龄的对话。他讲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态度——对信仰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p> <p class="ql-block">在另一间展厅,他独自站在展示柜前,面对一群新来的参观者。他手指前方,讲述着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阳光从窗外斜照进来,落在他银白的头发上,像镀了一层金。那一刻,他不再只是讲述者,更像是历史的化身,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界处,把火把递向下一程。</p> <p class="ql-block">他继续在墙前讲解,书法作品“不忘初心”悬于头顶。几位年轻人站在他身后,认真聆听。他讲起自己如何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红色宣讲员,语气平淡,却字字千钧。我站在一旁,忽然觉得,这座收藏馆最珍贵的藏品,不是那些老物件,而是像他这样愿意把记忆变成灯火的人。</p> <p class="ql-block">他手指前方,目光坚定。墙上“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赫然在目。他胸前的绶带在光下格外醒目,像一面小小的旗帜。听众们静静站着,没有人打断,仿佛怕惊扰了这段沉甸甸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他依然在讲,胸前“红色宣讲”的绶带在光下微微发亮。背景墙上,书法作品与老照片交相辉映。他不需要扩音器,也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最真实的人生。而正是这样的讲述,让历史有了血肉,让信仰有了形状。</p> <p class="ql-block">最后,他站在窗前,面对一群刚到的孩子。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来,柔和地铺在每个人的脸上。他开始讲述第一课,声音温和却有力。我站在门口,没有进去,只是静静看着。那一刻,我知道,2025年10月25日这一天,我不仅来打卡了一座收藏馆,更见证了一场无声的传承——过去在这里苏醒,未来在这里启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