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艺术疗法的陪伴力量</p><p class="ql-block"> 康耀南</p><p class="ql-block">创作使我成为一个更有勇气、自信及愿意付出的人。</p><p class="ql-block"> 单身社会已全面扑天盖地而来,渴望亲密关系的情感依然潜伏着,无时无刻窜上心头,这些“苦闷的大人”总是若有若无地品尝一个人的生活。若是有个陪伴对象,无须卿卿我我,非常有个性地进行深层次交流,是否可遇不可求呢?答案原来只需要用手画我心而已。</p><p class="ql-block"> 这个陪伴力量类似灵魂伴侣,每次的创作都是与之建立关系的窗口,赋予此时此刻的新(心)连结,可以感觉双方的沟通是否顺畅,彼此是否看对眼,带来很好的启发作用。也许是以几何图案、某位神祗、某个动物、某类植物、某种交通工具、某座建筑物,或是某些大自然形象的现身,成为此时此刻的灵性朋友。</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西方精神分析文献对于独处现象存在一种防卫心态,认为有被迫害的预期心理作用;心理学家波尔比的「依附理论」强调通过亲密依恋之情可以汲取生命的活力与欢乐,然后再从工作中将这样的幸福感给予别人,不过他们却忽略了人生刻意独处的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精神分析家温尼考特认为有些人小时候学会过度顺从符合别人的期望,慢慢地形成“虚伪自我”的发展温床。出了社会后可以知道如何适应它,不过却失去体验内心世界的能力,成为不真实的人。</p><p class="ql-block"> 现在可以通过涂鸦创作面向身体发出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信号,然后转化成自我的延伸作品,接受非语言传达的爱意便是最好的陪伴力量。</p><p class="ql-block"> 此外,创作也类似伸展运动,促进热量的燃烧,身材变的苗条、增强心血管健康、改善睡眠、释放压力、减轻抑郁甚至减少阿兹海默症的发生。如此单纯无伪的“孩子气”,让心态变得自然随和,外表看起来更加年轻,感受到不一样的陪伴方式,单身独处的幸福感已油然而生了。</p><p class="ql-block"> 为了帮助创作者对画面内容有更深度的理解,更好地探索“内在之声”的陪伴力量信息,以下是四个步骤的介绍:</p><p class="ql-block">第一步骤:写上标题____反映当下的心理主题,可以是具象的、意象的、抽象的,甚至是无题的,重要的是为作品定调。</p><p class="ql-block">第二步骤:感官经验____包括视觉、触觉、听觉等知觉,比较各种图像的互动关系,运用积极想象力探索不同的角色扮演。</p><p class="ql-block">第三步骤:情绪宣泄____选取具有强烈的、悲伤的、压抑的、愤怒的或讨厌的图像,作为心灵净化的对象,那是当前的困境所在。</p><p class="ql-block">第四步骤:建立关系____尝试与主角互相对话,见证真实的自我形象。</p><p class="ql-block"> 经由上述的起承转合四个步骤,相信我们可以学会如何与创作交谈,突显出更加亲近、更加融合的陪伴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