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的生活里,百姓最不爱听的是那悬浮云端的空话,是那华而不实的套话,他们爱听的,是贴着生活肌理的“柴米油盐”语,是落在心坎上的“衣食住行”言。</p> <p class="ql-block"> 李强总理在履新后答中外记者问时说了一段很接地气的话:“绝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看GDP增加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生态环境等身边的具体事。政府工作就是要贴进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去谋划、推进,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总理的话如明镜,照见了百姓最本真的关切——GDP的数字再耀眼,若抵不上一间安稳的屋、一份踏实的工、一袋饱满的米,于寻常百姓而言,便少了分量,短了斤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或许说不清GDP为何物,却对“生老病死”的轨迹了如指掌,对“衣食住行”的冷暖感同身受。每日开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七件事,才是他们生活的坐标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农家四月天</i></b></p> <p class="ql-block"> 我生于五十年代初,岁月的风风雨雨在我身上刻下了时代的印记,它让我见惯了那些讲大话、放空炮的人,识多了那些在空洞口号下劳民伤财的荒唐事。</p> <p class="ql-block"> 许多年前,为了一个“万棵大树进县城”的口号,无数生长在原野深处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珍稀树种,被吊车粗暴地连根拔起,装在大货车里,浩浩荡荡地涌入县城的街道和路口。我供职的单位有个下属班组,庭院里几株长了十余年的雪松,也被征集者盯上。万幸的是,雪松的主人不懂栽培技术,误将雪松下部的枝干全部剪除,让盘枝虬结的雪松变成了枝干挺拔的水杉模样。征集者见其失了雪松的韵味,这才悻悻作罢。如今,这些雪松早已亭亭如盖,成了参天大树。倘若当年它们也被移栽进城,恐怕下场会和那些有了城市户籍的古树一样——树干枯死,只从根部生出些许嫩绿的枝条,由昔日的参天大树沦为一片葱茏的灌木。“树挪死,人挪活”,一句俗语,道尽了违背规律、只图表面光鲜的荒诞。</p><p class="ql-block"> 这般景象,让我格外怀念年轻时那淳朴的民风,那官民相融的鱼水情。</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我有位乡邻在县委当副书记,家安在乡下,与我是同行同归的乘车人。每到周末,他总会提前一小时下班,匆匆赶往车站,搭乘末班车回家;周一清晨,天还未亮,他又早早赶到小镇车站,搭乘头班车去县里上班。我们的生活轨迹大抵相似,所以在车站和车上时常相遇。四季轮回,时光流转,他或许不认得我,但我却对他的身影再熟悉不过了。</p><p class="ql-block"> 冬季的凌晨,天总是亮得很晚。我离开家时,暗蓝色的苍穹深邃如墨,稀疏的星光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大地笼罩在一片黝黑之中,只有车站候车室里透出一点昏暗的桔色灯火。那位副书记通常比我到得早,在逼仄的候车室里不停地踱步,抵御着阵阵寒意。上车时,他和我们一样排队,面无表情的检票员也从未让他优先登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农耕雨中行</i></b></p> <p class="ql-block"> 夏日天长,副书记到家时,生产队还没放工。他放下行李,径直走进田间,和熟悉的乡邻打完招呼,便操起农具,一边干活,一边和乡亲们唠起家常,直至收工。他留在我记忆里的身影,让我想起李强总理的话:“坐在办公室里,遇到的都是问题,而在基层,在老百姓中间,想到的都是办法。”</p> <p class="ql-block"> 读高中时,每年暑假我都会回生产队劳动。炎热的夏季,正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热风吹过,大地像蒸笼一般,让人喘不过气,人们都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可就在这时,我常常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扛着一根长竹竿,竿头上绑着一把砍刀——那是捞水草的专用工具。知情的人说,那是公社的陈书记在捞水草积草泥塘。陈书记家在乡下,平时住单人宿舍,从不睡午觉。他在食堂吃完午饭,闲不住,就扛着工具来到我们生产队的田头积草泥塘。等社员们上工时,他也结束了义务劳动,洗干净腿上的泥巴,和乡亲们打个招呼,便回公社上班了。</p><p class="ql-block"> 《论语·公冶长》中说:“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喜欢讲官话的人,往往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我们期待着这种风气的转变,期待着取而代之的是讲真话、讲心里话,哪怕这些话不够准确,甚至有所差错。</p><p class="ql-block"> 百姓的耳朵,最是灵敏,也最是质朴。他们听得懂的,是春耕时的一声叮嘱,是秋收时的一句关怀,是寒冬里的一缕暖意,是酷暑中的一丝清凉。那些关乎他们“柴米油盐”的絮语,那些解决他们“衣食住行”的行动,才是最动听的声音,才是最暖人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雪夜乡村月</i></b></p> <p class="ql-block"> 愿这烟火人间,多些接地气的话语,多些办实事的行动,让百姓的心头,永远充盈着踏实与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