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鹅卵石铺就的小巷里,我踏着微凉的石面缓缓前行。巷子尽头,一座灰石砌成的牌坊静静矗立,檐角如飞鸟展翅,雕纹在光线下流转着岁月的痕迹。两尊石狮子蹲坐两侧,目光沉静,仿佛守了百年春秋。抬头望去,笔架山在南边若隐若现,三面环水的卢宅村就这样悄然展现在眼前——一座藏于江南烟火里的明清古建秘境。</p> <p class="ql-block">走近些,牌坊上“风纪世家”四个大字赫然入目,笔力遒劲,透出一股世家门第的庄重气息。这不止是一块匾额,更像是一纸无声的家训,悬于头顶,也刻在血脉里。穿行其下,脚步不自觉放轻,仿佛怕惊扰了那些藏在雕梁画栋间的旧日回响。身后有游人低声交谈,孩童蹦跳着跑过,生活气息悄然融入这片肃穆,反倒让历史多了几分温度。</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行,又见一座刻着“方岳重臣”的牌坊巍然耸立。它不偏不倚地立在街心,像一道时间的界碑,一边是车水马龙的现代街景,一边是白墙黛瓦的古老院落。行人匆匆,电动车铃声叮当掠过,可只要抬头看一眼那层层叠叠的飞檐,心便不由自主慢了下来。原来古今并非对立,它们在这方寸之间,悄然共处。</p> <p class="ql-block">卢宅的格局之宏大,远超想象。沿着肃雍堂与树德堂两条轴线深入,六组宅第依次排开,纵深逾三百米,竟如微缩版的紫禁城。当地人常说:“北有故宫,南有卢宅。”走在这里,每一步都像在翻阅一部立体的家族史。木雕、砖刻、彩绘,无一不精,尤以东阳木雕最为惊艳——那是匠人用一生光阴雕琢出的呼吸与心跳。</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老墙前驻足,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静静立着,字迹清晰,落款是1988年1月13日。原来早在三十多年前,这片宅院便已被国家郑重铭记。而今,它又入选世界濒危遗产名录,成为4A级景区。时光流转,卢宅从一个家族的居所,变成了千万人共同守护的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拐进一条石板路,两侧是灰瓦覆顶的老屋,墙皮斑驳,却仍挺拔如初。屋檐翘角划破天际,像在诉说某种不屈的风骨。门前几株老树垂下枝叶,随风轻摇,仿佛在向过客招手。我坐在屋前石阶上歇脚,阳光斜照,木门微启,似有低语从深处传来——那是梁柱间的叹息,还是某位先人未说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推开一扇木门,迎面是几根粗壮的立柱撑起的厅堂。柱间雕花繁复却不显繁冗,木纹里藏着匠人的指纹与体温。几张老式桌椅静置于厅中,石板地映着天光,清冷而通透。两侧拱门对称而立,一眼望穿数进院落。这不仅是建筑的对称,更是礼制与秩序的具象——在这里,生活从不随意。</p> <p class="ql-block">蓝天之下,飞檐如画。灰砖墙面上岁月留下的裂痕,像极了老人脸上的皱纹,深邃而温柔。我仰头细看,屋脊上的雕饰依旧清晰:瑞兽蹲踞,云纹流转,每一刀都曾耗去匠人数日光阴。这些建筑不会说话,可它们用姿态告诉你:我们活过,且活得郑重其事。</p> <p class="ql-block">庭院深处,一扇雕花木窗半开,窗棂上刻着缠枝莲纹,细腻得令人屏息。白墙衬着深檐,静谧得如同一幅水墨。我忍不住伸手轻抚窗框,木料粗糙而温厚,仿佛能感知到百年前某位小姐曾在此凭窗读书,或某位老者曾对月独酌。历史不在书里,就在这触手可及的纹理中。</p> <p class="ql-block">抬头细看屋顶,深灰瓦片整齐排列,檐角高翘,如羽欲飞。木结构上雕刻着龙凤、花卉与几何纹样,阳光洒落,光影在雕花间跳跃,层次分明。这些细节原本只为实用而设,却在时光打磨下,成了艺术的化身。东阳匠人之巧,不在炫技,而在将美藏于日常。</p> <p class="ql-block">门前三座石牌坊依次排开,如迎宾的仪仗。穿过它们,踏上宽阔甬道,肃雍堂才缓缓显露真容。九桥横跨溪流,九进院落层层递进,前堂后寝,内外分明。这哪里是民居?分明是一方微缩的王朝。卢氏一族世代簪缨,官宦绵延,门第之盛,全写在这条轴线上。</p> <p class="ql-block">肃雍堂是整座卢宅的灵魂。前厅两重门屋,穿堂连通前后,工字形布局规整大气。虽因明代礼制改歇山顶为悬山,可木构仍保留歇山转角之制,斗拱华美,梁架精巧。站在这里,能感受到一种克制的奢华——不越礼,却尽显尊贵。这或许正是江南望族的处世哲学:低调中见格局,规矩里藏风骨。</p> <p class="ql-block">堂中高悬“大伯方”与“嘉会”两块匾额,字迹苍劲,寓意深远。木梁交错,石地冷清,几件老家具静静伫立,仿佛仍在等待主人归来。我站在厅中央,四顾无声,却似听见了昔日议事之声、孩童嬉笑、祭祖钟鸣。一座厅堂,盛得下整个家族的悲欢。</p> <p class="ql-block">檐下灯笼轻晃,红绸流苏随风微摆。匾额居中,台阶两侧绿意点点,整座建筑在静谧中透出庄严。一位老人拄拐走过,身影被阳光拉长,投在石阶上,与百年前的某道身影悄然重叠。时间在这里,不是流逝,而是沉淀。</p> <p class="ql-block">一根木柱吸引了我的目光,上面盘绕着一条龙形雕刻,龙身腾跃,鳞爪分明,仿佛下一秒就要破木而出。灯笼悬于其上,光影交错,龙影游动,宛如活物。这不只是装饰,是信仰,是力量,是东阳木雕将神韵注入木头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室内天花板高远,深色木梁纵横交错。墙上挂着几盏传统灯笼,红光柔和,映得空间温暖而神秘。几张古典家具静立角落,雕工细腻,线条古朴。脚下的石地泛着微光,仿佛能照见过往的脚步。这里不像景点,倒像一位老友的家,安静地等你来坐一坐。</p> <p class="ql-block">梁枋之间,雕刻无处不在。人物、瑞兽、花鸟,栩栩如生。最令人惊叹的是梁头外伸处的雕饰,形态各异,无一雷同。东阳匠人不用瓜柱,而以坐斗与重栱承力,既实用又美观。这不仅是技艺,更是智慧的结晶——在有限中创造无限。</p> <p class="ql-block">阳光斜照进厅堂,打在一处龙凤木雕上,金鳞闪烁,羽翼欲飞。木纹与光影交织,雕刻的立体感被瞬间唤醒。我久久凝视,竟生出几分敬畏——这双手艺,早已超越装饰,升华为一种精神的图腾。</p> <p class="ql-block">入口处的木雕繁复精美,柱上龙凤盘绕,花枝缠绵。门廊开阔,内里陈设古朴,仿佛随时会有长衫老者踱步而出。整座建筑不靠张扬取胜,而是以细节打动人心。一雕一琢,皆是时间的回音。</p> <p class="ql-block">走进肃雍堂深处,一排红灯笼垂挂梁下,庄重而温暖。前方祭坛雕饰华丽,石地冷冽,气氛肃穆。据说堂中曾藏明清宫灯三百余盏,其中一盏高达4.5米,缀有四十万颗彩珠,已载入吉尼斯纪录。灯火辉煌时,想必整座宅院都如星河倾泻。</p> <p class="ql-block">漫步长廊,木柱林立,雕花满目。石板路被脚步磨得光滑,红灯笼在檐下轻摇,阳光透过廊顶洒向长廊显得特别大气。</p> <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3日,卢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卢宅入选2006年世界百大濒临危险的文化遗址名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