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五年十月中旬,伴随姐姐第二次踏上圣人故里曲阜,游览孔府景区。</p><p class="ql-block"> 景区60岁以上人群免票,(包括当地公交车)。👍👍</p> <p class="ql-block"> 曲阜孔庙又称“阙里至圣庙”,位于曲阜市中心鼓楼西侧300米处,是祭祀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前478年),历代增修扩建。</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 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改为石柱铁梁。"棂星门"三字为清乾隆皇帝手书。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帝王凡祭天先祭棂星。表示祭祀孔子的规格如同祭祀天一样,尊孔如尊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至圣庙坊 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原坊客额篆刻"宣圣庙",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建时易名"至圣庙"。坊上华表、辟邪等饰物具有威严、庄重之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圣时门 建筑形制与构造技术集中体现了明清官式建筑的科技智慧,尤其在结构稳定性、材料工艺、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展现了传统建筑的科技内涵。檐下施单翘三昂九踩斗拱(清代官式做法),斗拱层数密集,出挑深远,既分散屋顶荷载至檐柱,又通过昂的杠杆原理平衡檐口重力,防止倾覆。斗拱间的榫卯节点形成"弹性支座",可缓冲地震或强风引起的横向冲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中门 是孔庙的第三道大门,金、元时期为孔庙的正门,明弘治年间曾重修,清代重建,门上"大中门"匾额系乾隆皇帝题写门高9.5米,宽20米,进深7.5米,单檐悬山顶,绿琉璃瓦覆顶,五棕三柱分心式木架,檐下、脊檩下均施一斗三升斗拱。</p><p class="ql-block"> 该门原名"中和门",后改为"大中门","中"是指儒家的中庸思想,"中"之前加"大",更加强调了儒家中庸思想的重要性。大中门教学点主要阐述的是儒家的中庸思想,主要包含度、时、和三层含义。在今天,对我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身心的各种关系,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同文门 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是宋代孔庙的第一道正门。原名参同门,寓意参拜认同,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同文"二字出自《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意为统一语言、统一思想、统一文化,使整个人类思想都统一到儒学上来。"同文门"正是赞扬了孔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同文门的内涵体现在:在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历史演进过程中,统一既是文化统一,也是政权作为、文化观念的认同。孔子"大一统"的思想,体现在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既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坚定基石。</p> <p class="ql-block"> "墙倒屋不塌"的奇特现象</p><p class="ql-block"> 曲阜孔庙奎文阁体现了中国古建筑杰出的抗震性能。清康熙七年(1668年),在山东南部发生了一次8.5级的地震,史称"郯城大地震",这是我国大陆东部板块内一次最强烈的地震,其释放的能量约是唐山7.8级地震的11倍。当时百姓描述"忽听空中若响雷,霎时大地皆翻覆",在孔庙奎文阁前的一通石碑上也记载道"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但23米高的奎文阁能够安然无恙,岿然屹立。"三孔"古建筑是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辅以砖、石、瓦件。土木结合,木构架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用,达到了"墙倒屋不塌"的效果。因为木材的韧性强、取材方便、加工便利等特性,所以这类建筑的显著优点就是抗震性能好、设计灵活,且费用低、建造快。</p> <p class="ql-block"> "十三碑亭" 位于孔庙第六进院落内,奎文阁以北,大成门以南,因有十三座碑亭,故称"十三碑亭院"。其中南排八座,北排五座,这些亭子式样基本相同,均为方亭体木结构在南排的八座碑亭中,有四座为金、元时期建筑,即东起第三、第六座为金明昌六年所建:第四座为元至元五年所建,第五座为元大德六年所建,其余四座均为清代所建。北排五座建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p><p class="ql-block">"十三碑亭内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所设立碑刻57块。每座亭内陈列着体积、形态不同的石碑,碑文由汉文、八思巴文、满文等文字镌刻,真、草、隶、篆书体俱全。碑文内容主要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孔子庙宇的记录,极具史料价值。十三碑亭不仅记录了孔庙的历史,也是民族团结融合的历史见证,成为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座座丰碑。</p> <p class="ql-block"> 曲阜孔庙内的龙凤柏传说与乾隆皇帝有关。相传乾隆南巡时曾在奎文阁东侧的桧树(即龙桧)旁休息,因皇帝的“真龙”之气,树干随即显现蟠曲的“龙纹”。此后,人们常在此抚摸树干祈福,相传“从龙头摸到龙身可青云直上”,导致树干被摸得光滑如玉,形成独特的“包浆”现象。 </p> <p class="ql-block"> 大成门 始建于宋崇宁三年(1104年),因大成殿而得名,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语意。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清雍正二年(1724年)火后重建,世宗题写门匾、对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孔庙"钩心斗角"奇特景观</p><p class="ql-block"> 十三碑亭院内,大成门房檐的一端插入了另一座房屋的两层屋檐的中心位置,这就是所谓的"钩心"。屋檐的左右四角相对,即所谓的"斗角"。按孔庙的建筑发展,清代碑亭应建在大中门前,清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将碑拥挤在各碑亭之前,故在此院内出现了双檐穿插交错的拥挤现象。</p><p class="ql-block"> 古代建筑师通过榫卯结构将许多木头组合成构件,形成上翘的飞檐,这种设计不仅不需要铁钉和粘胶,还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飞檐和斗拱的设计非常精妙,飞檐层层叠叠,相互交错,角角相对,展现出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这种设计不仅在结构上稳定地连接建筑中心,还在美观上尽量向外出檐延伸,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斗角</p> <p class="ql-block"> 杏坛</p><p class="ql-block"> 杏坛是纪念孔子讲学的地方,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高12.05米,阔7.34米,平面呈正方形,四面敞开,每面3间。杏坛这个称谓最早出自《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专门在孔庙院落内"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以此纪念并彰显孔子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历史贡献。</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 是孔庙的主体建筑,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与故宫太和殿,岱庙天贶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精华,体系完备,有始有终。</p><p class="ql-block"> 唐代时大成殿又称文宣王殿,宋崇宁三年(1104年)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年(1724年)遭雷火,雍正皇帝遣官重修,这次重修皇帝特许"晶莹黄瓦,准制度于宸居",完全按照王制皇宫的标准修建,并给孔子配置了西周时期的天子服饰,以表达对孔子的最高崇敬之意。</p><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孔子崇高历史地位的象征,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包容并蓄,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在维护文明的多样性,践行着文化的交流互鉴。同时也体现着文化的延续与道统的传承,以及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也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承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约720年的圆柏</p> <p class="ql-block"> 寝殿 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是祭祀孔子夫人六官氐的殿堂。内设神龛及元官氏牌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迹殿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存放孔子"圣迹之图"石刻而建,并因此而得名。殿内存有描述孔子一生主要活动的120幅石刻图画和晋、唐著名画家顾恺之、吴道子等所绘的孔子画像石刻等。</p> <p class="ql-block"> 神庖 祭祀孔子前准备牺牲﹣﹣猪、牛、羊的地方,现神庖为清初所建。1999年辟为曲阜汉画像石展馆,存放曲阜及周边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刻。共三个展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孔氏家庙 是孔子后人祭祀祖先、恪尽孝道的地方:孔氏家庙的核心建筑为崇圣祠,用于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殿内以"四配"(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的父亲配享,以宋代大儒周敦颐、张载、程颐、朱熹、蔡沈等先贤之父为从祀。祠前有三通孔子世系石碑,名曰"孔氏家谱碑"。人们能从这些古老的家谱碑和巍峨的崇圣祠中,感受到浓浓的孝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 崇圣祠 始建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时为家庙。清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孔子上五代祖先为王爵,更名为"崇圣祠",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家庙 原为孔氏后人私祭祖先之处,庙内现祀孔子夫妇、孔鲤夫妇、孔伋夫妇以及"中兴祖"四十三代文宣公孔仁玉夫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鲁壁 是为纪念孔子九代孙孔鲋藏书而建立的标志性建筑。公元前213年前后,秦始皇焚书坑儒,孔鲋不忍书毁,便将《尚书》《礼》《论语》及《孝经》等经典偷偷藏于孔子故宅的墙壁内,这些经典著作免遭了一场劫难,完整地保存下来。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在拆除原孔子故宅旧墙时,忽然听到有金石丝竹之声,六律五音之美,从墙壁里发现了数十篇经书,正是当年孔鲋所藏之书。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为纪念孔鲋藏书,在诗礼堂后增建了一堵照壁﹣﹣鲁壁。"鲁壁藏书"保护了中华文化典籍,鲁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符号,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孔宅故井 相传为孔子故居遗存的水井,是孔子及其家族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这口古井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如"饮水思源"的儒学伦理),其建造与维护技术更体现了古代在水资源利用、土木工程及材料科学方面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孔宅故井是"器以载道"的典型范例,井壁以特制弧形陶砖逐层咬合堆叠,形成自锁结构。陶砖内壁光滑,减少泥沙附着;外壁粗糙,增强与周围土体的摩擦力,防止井壁坍塌。其科技内涵既包含对水文地质的精准利用、材料工艺的创新突破,也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诗礼堂 为纪念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诗学礼,明弘治年间辟建此堂。据《论语》记载,孔子闲时立于堂前,喊住快步走过的儿子孔鲤,问他学一手,,学礼就成了孔子后代的祖训。过去,祭祀孔子前在此演习礼仪。清代康熙、乾隆皇帝调庙致祭后曾在此听孔子后裔讲解经书。诗礼堂东侧有厢房9间,为礼器库,储放祭祀用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 承圣门 始建于北宋年间,是孔庙东路的大门。明代重建,后多次重修。金代名"燕申门"。清雍正(1729年)诏改名为"承圣门",有承继圣业之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早晨八点城门开启仪式,其核心环节包括以编钟乐舞《金声玉振》拉开序幕,并辅以书卷立柱矩阵作为场景设计。</p> <p class="ql-block"> 晚上7:30分8:00点万仞宫墙上演灯光秀</p><p class="ql-block"> 曲阜孔庙晚上的灯光秀名为《大哉孔子》。该光影秀以明故城墙为幕布,运用现代光影科技重现孔子周游列国等历史场景,每晚在孔庙万仞宫墙前上演,是曲阜“夜经济+文化”的代表性项目之一。 </p> <p class="ql-block">曲阜护城河的夜晚,灯光璀璨夺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