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回家的道路 </p><p class="ql-block"> 朱欣雨</p><p class="ql-block"> 下课铃“叮铃铃”响起来的时候,我盯着黑板上的作业,突然慌了手脚,书包里的课本、铅笔盒像调皮的小皮球,怎么塞都塞不整齐,同桌笑着问我急什么,我红着脸说:“我爸爸来接我回家啦,时间来不及啦! ”</p><p class="ql-block"> 跑到校门口,我一眼就看见爸爸,爸爸穿着那件白色的衣服,正踮脚往学校门口瞅我。爸爸伸手接过书包,突然笑出声:“三个月没见,你书包沉了,哎,你也变胖嘛”,我立刻起嘴,心里偷偷想:爸爸明明是想我了,才故意这么说! </p><p class="ql-block"> 车窗外的风景渐渐熟悉起来,路边的白杨树叶黄了,风一吹就像撒散金子似的往下落,快到沐阳时,我忽然坐直了身子——空气里有股说不出的舒服味道,混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比学校里的樟树味儿亲切多了.爸爸看我探头探脑,笑着说:“闻着了吧?”这话让我感觉很温暖。 </p><p class="ql-block"> 进了村子,远远就看见咱家的老槐树,终于到家门口了我推开车门就往院子里跑。稻谷早收完了,堆在墙角像小山,它然两个毛茸茸的身影我扑过来,是狗和猫!它们围着我的脚转圈,尾巴摇得小扇子,我蹲下来摸它们的头,原来它们记得我!我还以为这么久不见,它们会把我忘了呢,心里像装了颗甜甜的糖,一下子就化了。</p><p class="ql-block"> 爸爸拎着我的书包走过来,妈妈已经端出了我爱吃的炒青菜我吃一口米饭,抬头看见爸爸正看着我笑,原来回家的味道,就是爸爸的唠叨,是狗狗和猫的拥抱,还有一桌子妈妈做的冒着热气的饭菜呀。</p> <p class="ql-block"> 奇妙的博物馆VR之旅 </p><p class="ql-block"> 朱欣雨</p><p class="ql-block"> 周五,季老师带我们去了南京物馆。听说那里新添了VR体验项目,能让人穿越到古代,我兴奋极了。 </p><p class="ql-block"> 一进入博物馆,我就像只小蜜蜂,在各个展厅里穿梭。看着那些古老的文物,我的小脑袋里满是好奇:古代人到底怎么生活的呢? </p><p class="ql-block"> 来到VR体验区,戴上VR眼镜,我一下子就穿越回了古代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我站在热闹的咸阳街头,身边的人们穿着宽宽大大的衣服,有的卖东西,有的在赶路。远处,雄伟的阿房宫正在修建,工人们忙忙碌碌地搬运着石头和木头,我走到一个工匠身边,看他埋着头雕刻精美的玉器,那专注的样子,好像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我好想跟他说话,可一伸手,却什么也碰不到。 </p><p class="ql-block"> 接着,我又来到了唐朝的长安城。哇,这里可真是繁华啊!街道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有漂亮的丝绸、精美的瓷器,可惜我听不见他们说什么。虽然在这个古代世界是我听不见声音,但我还能从人们的动作和表情中感受到他们的生活很富足平安,VR技术真的太神奇了,能让我来到古代,看到这么多好玩的场景。 </p><p class="ql-block"> 突然,眼前一片黑暗,我感觉有人拍了我一下,原来是讲解员小姐姐,她帮我摘下VR眼镜,我发现自己还在博物院里,我对刘同学说:“哎,这VR太好玩了,我好像真的去了古代一样!”她点点头,说:“是啊,科技的力量真伟大,能让我们看到古代的样子。” </p><p class="ql-block"> 回校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古代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啊。以后,我要多来博物馆,用VR去探索更多古代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温暖同学情
</p><p class="ql-block"> 刘彧杰
</p><p class="ql-block"> 周三晚上,王同学正在整理自己的柜子,王同学整理的很慢,于是我拍拍她的肩膀说:“你可以让一下吗?我拿个东西。”她往后站了站,我把她半边柜子门关上,避免我起身的时候碰到,蹲下身子拿我需要的东西。可我没想到,她又打开了柜门,因此导致了不幸。
</p><p class="ql-block"> 当我起身时,我突然被柜门撞到后背,剧痛让我直接跪在地,连眼泪都疼的流不出来。旁边的陈同学看到了立刻蹲下身子询问:“你怎么了?”缓了好一会儿,我才打着手语告诉她:“被柜子门划到了。”她看看我,又看看柜子。赶紧扶我到床上,掀开衣服查看伤势。看清伤口的瞬间,她拍拍我,脸上表情满是惊讶,我好奇的问:“怎么了。”她才说:“你的后背划了一道口子。”
</p><p class="ql-block"> 说完后,她立刻拍拍其他同学,把事情告诉了大家。同学们知道后纷纷行动起来,有的从柜子里翻出碘伏;有的找出创口贴;还有的围过来细细询问刚才的情况。了解清楚经过后,大家看向王同学问道:“你为什么不等刘同学拿完东西再打开柜门?”王同学却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呆看着。同学们纷纷评她。
</p><p class="ql-block"> 批评后,王同学含着泪水过来说:“对不起。”“没事没事,下次注意一点就好了。”我忍着疼痛说道。
</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的关心像暖流一样包裹着我,让我忘了伤口的疼痛,也让我更珍惜这份同学情谊。</p> <p class="ql-block"> 我爱秋夜散跑 </p><p class="ql-block"> 陈雨柔 </p><p class="ql-block"> 每天晚上,我就攥着运动手环在操场练习散跑。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下周五运动会开幕,朱老师说:"你不退800米长跑,坚持参加吧!""好"我说,我每天晚上练习散跑。一开始我跑得有点急,呼吸跟着乱了。学校操场边几盏暖灯,好像夜空中的月亮,它在鼓励我。 </p><p class="ql-block"> 我继续跑第三圈时,跑道旁的路灯亮着暖黄的光,把我的影子拉得老长,又在脚步起落间缩成一团。</p><p class="ql-block"> 秋风掠过树叶,"沙沙"声和我的呼吸声叠在一起,周围树的叶子飘下来,有的落在跑道上,被我轻轻踩过;有的粘在舅妈给我新买的运动鞋边,陪我跑过半圈才慢悠悠飞走。 </p><p class="ql-block"> 不远处,有的同学坐在一起聊天;有的同学练习散跑,笑声被风揉碎了,飘到耳边时已经轻轻软软的。我赶紧拉上拉链,加快了脚步,风在耳边呼啸的感觉太舒服了,像是在推着我往前,又像是在和我赛跑。 我终于把最后一圈跑完了,就坐在擦场边的歇脚。秋风拂过脸颊,带着青草和泥土的味道。此时表有课堂上的紧张,只有风、星星和自由的脚步。 </p><p class="ql-block"> 我休息好了,就去宿舍,风还在身后跟着,好像在对我说:"明天再来跑呀。"我笑着回头,对着空旷的操场挥了挥手—当然会来,这样的秋夜值得多跑几趟!</p> <p class="ql-block"> 舞台 </p><p class="ql-block"> 陈雨柔</p><p class="ql-block"> "想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世界等着我去改变。想做的梦从不怕别人看见,在这里我都能实现....."歌声在耳边六久回荡着,挥之不去,我心中泛起丝丝涟漪,那一刻,我在自己的舞台上尽情表演。</p><p class="ql-block"> 从小,我就失去听力,只会用手语、表情和人交流。后来我了解到,手语也可以编成手语歌,让青春和力量绽放。</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上台表演手语歌,光芒四射,有的人则躲在舞台下瑟瑟发抖;有的人获得了同学和老师们掌声的鼓励,有的人则永远那么沉默,甚至被人们遗忘。我该怎么做呢?</p><p class="ql-block"> 今年,我又一次站上舞台,表演手语歌,我有些激动,又有些忐忑。 </p><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先去三楼大礼堂参加手语歌比赛。我们高一、高二各班按照班级顺序上合表演,我有点紧张,心怦怦跳,忘记了手语啊!但是我还是坚持打完了手语。最后,我们班五个女生一左一右挥动着双手,后面五个男生也在挥动着双手,好像星星闪烁也代表着胜利。我看到老师们和同学们用力鼓掌,表示鼓励!终于我不再紧张,高兴地下台了。</p><p class="ql-block"> 无论结果如何,学校手语歌比赛的舞台,就是我们展示的天地,展示我们的朝气蓬勃,展示我们的青春热血。</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舞台我们做主!</p> <p class="ql-block"> 幻想未来——粮食危机</p><p class="ql-block"> 王丽娟</p><p class="ql-block"> 我活在21世纪,中国科技发达、城市繁荣,人人生活幸福,社会无比和谐。大家普遍受过良好教育,都在为祖国发展添砖加瓦,国家实力日益强大,那是一个看似美好得如梦境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可是,有一位老奶奶,约莫八十多岁,满面沧桑,穿着带补丁的旧衣服,皮肤粗糙蜡黄,头发几乎全白,还项着深色眼圈。她喃喃道:“你看我这副憔悴的样子,就知道我所处的时代,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美好。”</p><p class="ql-block"> “ 那时,中国最吃苦耐劳的那一代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接替他们是在长辈呵护下成长的孩子。可当责任落到他们肩上,国家的农业发展却开始走下坡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p><p class="ql-block"> “错在抛弃了从先辈继承的农业本领一一这门至少延续了五千年的生活本领,是我们自给自足、国家赖以稳定的根基。但到了22世纪初,人人都觉得读书才有出路,觉得农民一辈子面朝黄土、皮肤蜡黄、双手粗糙是没出息的。于是大家拼命读书,投身农业以外的职业,宁肯去做其他任何事也不愿当农民,甚至大人会用‘不好好读书就回家种地’来吓唬小孩。”</p><p class="ql-block"> “渐渐地,中国这么辽阔的国土,愿意做农民的人变得寥寥无几是至近乎罕见。粮食不够,只能斥巨资从国外购买,可就算掏空国库,也填不饱上亿中国人的饭碗,等我们意识到问题严重时,早已为时过晚,那些本该传承的农业本领,已经断了很久……”</p><p class="ql-block"> 我听了老奶奶的话,心头一紧,追问该怎么阻止这样的事发生。</p><p class="ql-block"> “奶奶活了一辈子才懂,国家的强盛从不是只靠那些‘风光’的事。那些没人在意的平凡手艺,那些埋在田里的辛苦活儿,才是托着国家的脊梁!今天你嫌它不起眼,不愿学,明天它就会让整个国家没了依靠!你们要重视每一样‘小本事’,守好每一块‘小田地’,这才是真的当国家守护未来啊!”</p><p class="ql-block"> “好了,奶奶早年读过《愚公移山》,它告诉我,哪怕八十岁也不晚,我要回去种田,直到填满人民饭碗!”说着,她爬上旧型农用机器,“彭!”的一声关上,机器顿时响起“震突突”的声响,沉匈匈地慢驶向运方——可那远方的景象,却在我眼前渐渐变了模样。</p><p class="ql-block"> 不再是记忆里广袤却寂寥的平地田园,而是成片矗立的田园车间室,金属骨架撑起层层叠叠的“室中田地”,透明穹顶滤过温暖的阳光,将每一寸空间都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生长舱”。</p><p class="ql-block"> 机器稳稳停在车间入口,车门再次"砰"地打开,一位老奶奶弯腰走出的瞬间,我突然愣住——身上那件打满补丁的旧衣不知何时换成了一套浅蓝的轻便工装,领口绣着这银色表穗,裤脚束在防滑胶鞋里,干净利落,透着股新时代农民的潮流劲心。再看她的模样,粗糙蜡黄的皮肤变得细腻润,眼角的皱纹浅了大半,花白头发间冒出了青黑的发茬,连深深的黑眼圈淡成了浅浅的阴影,整人像是年经了二十多岁,眼神亮得像浸了晨露的禾苗。</p><p class="ql-block"> 她抬头望向错落有致的田园车间,嘴角扬起温和的笑。透过舱壁,能清晰看到智能培育臂正轻柔地为小草松土,恒温喷雾细细洒落,营养监测仪的指示灯规律闪烁,每一侏作物都在科投的精准呵护下,舒展叶片再也不见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把根留住的样子啊。”我忽然懂了她口中的"守",从不是守着落后的耕作方式,而是让土地在新的时代里,用新的力量长出希望。</p><p class="ql-block"> 然而,我转身走向了时空隧道,回到了第21世纪,熟悉的城市景象在眼前重叠,那位老奶奶说的话浮现我的记忆里,我恍然大悟:那些被我们轻视的“种田本事”,从不是没出息的代名词,而是需要我们用新眼光珍视,用新力量传承的国之根基。</p><p class="ql-block"> 老奶奶“守好田地即守未来”的话语在耳畔回荡,那份责任已落于我们肩头。</p> <p class="ql-block"> 关于“死”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张恒志</p><p class="ql-block"> 那天读到许诚的作文,我没有多说,只是鼓励他节哀。其实,国庆假期时我们就聊过生死。他深信一个有些“玄学”的说法:“最爱的人会选择在你的吉日逝世。”他举了许多例子,而我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当时只是沉默地回了一句“节哀”。</p><p class="ql-block"> “死”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科学家无法证实,也给不出答案。我只记得,年幼时面对亲属的离去,我没有哭。不是不悲伤,而是不懂那意味着永恒的告别。我只是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以后再也看不到他们温暖的笑容,也再也得不到他们塞给我的小零食了。</p><p class="ql-block"> 直到十二岁那年暑假,姥爷的离去,才让我真正懂得了生死离别的含义。奇怪的是,我依旧没有淌下太多眼泪,只是下意识地低下头,不敢看那张熟悉的黑白遗照。我怕一看见,就会想起他那双布满皱纹、却总攥着零钱递给我的手,和他那句永远温暖的:“娃儿,买个零食吃吧。”从那时起,我才真正尝到了失去至亲的滋味——一种巨大的、令人无力的空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姥爷走后,家里多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姥姥把他的遗照藏在衣柜的角落里,仿佛这样就能将悲伤一并封存。饭桌上,谁不小心提起姥爷,原本热闹的气氛会瞬间凝固,每个人的眼神都会黯淡下去,陷入长久的沉默,直到有人笨拙地转移话题。那种集体性的悲伤,比独自一人的哭泣更让人心碎。</p><p class="ql-block"> 我开始想象,如果有一天我意外离去会怎样?也许我的大脑会瞬间丧失思考能力,但我知道,那些最爱我的人,会因此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我可以看淡生死,却无法看淡他们为我而流的眼泪。正是这份牵挂,让我选择努力地、好好地活下去,不辜负他们的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记不清一部亡灵主题动画电影的名字了,但它里面的一句话却深深烙印在我心里:“死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遗忘。”这句话仿佛一道光,照亮了我对死亡的认知。它告诉我们,只要记忆还在,爱就不会消失。</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想,面对死亡,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珍惜当下。珍惜与最爱你的人共处的每一分每一秒,用心记住他们的模样和他们的爱。也请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因为放弃自己,也是对爱你的人的一种最深的伤害。</p> <p class="ql-block"> 油锅边的流量坚守者</p><p class="ql-block"> 许诚</p><p class="ql-block"> 晨光里景德镇中学路边,总有一辆三轮车准时出现。一口铁锅里热油滋滋作响,摊主李俊永手起刀落间,鸡胸肉沾上面包糠,下锅在油中翻滚化作鲜香酥脆的鸡排,伴着“请把塑料袋打开”的吆喝声,鸡排一份份交到食客手中,金黄的油花溅起又落下,勾勒出这位“鸡排哥”五年如一日的日常轨迹。</p><p class="ql-block"> 让“鸡排哥”名声大作的,是他脱口秀般的售卖哲学。“你可以亏待自己,但不能亏待自己的胃”“美味即将到来,我的速度不等人”,这些脱口而出的金句,让六元钱的鸡排被网友赋予了“六个亿的情绪价值”。但比俏皮话更动人的,是藏在烟火气里的真诚。他给学生让利一元,坚持食材当天备货,即便爆红后全家上阵每天工作二十小时,也始终守住“六元定价”的底线,面对资本连锁加盟的邀约,只以“道不同不相为谋”婉拒。这份固执与坚守,让小小的鸡排摊成了流量时代的清流。</p><p class="ql-block"> 爆红带来的不仅是追捧,还有猝不及防的风浪。黄牛将鸡排炒到两百元叫卖,同行仿制招牌甚至冒充其亲属,更有谣言质疑他使用劣质油和冷冻肉。面对乱象,鸡排哥没有沉默:他当众展示食用油品牌,晒出食材采购记录,在社交平台澄清“父亲岳父早已去世”的真相,用“只认塑料袋不认人”的规则打击黄牛,用最朴素的方式捍卫着诚信经商的尊严。那些深夜里的视频回应,那些案板前的疲惫身影,让人们看见流量光环下,一个普通人的坚守与坦荡。</p><p class="ql-block"> 当景德镇文旅局为他颁发“文旅推介官”证书时,鸡排哥仍在强调:“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失败,真诚用心的服务永远有吸引力”。从陶瓷厂工人到摆摊摊主,从默默无闻到火出国门,他的故事从来不是“一夜爆红”的传奇,而是四十二年扎根一座城、五年深耕一个摊的坚守。</p><p class="ql-block"> 如今,那口铁锅依旧沸腾,鸡排的香气里混着烟火与初心。鸡排哥用一块六元的鸡排证明:真正的流量从不是刻意追逐的结果,而是把寻常事做到极致的馈赠,是真诚面对生活的必然回响。</p><p class="ql-block"> 作为高中学生,我们可以把“鸡排哥”的坚守映射到学业与成长的诸多方面。比如每天的错题整理,有人觉得麻烦,草草了事,但真正能把错题“吃透”的同学,会像鸡排哥钻研鸡排口味一样,反复分析错因、总结规律,把每一道错题都变成提分的阶梯。这看似平凡的坚持,积累下来就是成绩的飞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也会面临各种“诱惑”,比如短视频的碎片化娱乐很容易让人分心。但如果能像鸡排哥坚守“六元定价”一样,守住学习的专注,把刷手机的时间用来啃一本好书、攻克一道难题,长期下来,这份对知识的坚守定会让我们在高考的“赛道”上脱颖而出,让青春的每一份付出都有真诚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指尖传旋律,和声破孤音</p><p class="ql-block"> ——读《百年孤独》有感</p><p class="ql-block"> 许诚</p><p class="ql-block"> 初读《百年孤独》,布恩迪亚家族困在老宅里的孤独总让我心头发沉:奥雷里亚诺上校反复熔铸的小金鱼,阿玛兰妲织了又拆的裹尸布,都是他们把自己关在世界里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回忆起两年前,预科年级展示校园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英语版,我在这之前从未学过英语发音,连普通话都不标准。我听力不好,微妙声音都听不清,更别说唱英文歌——单词发音、旋律节奏,对我来说像一团乱麻。得知要合唱时,我躲在队伍最后,像布恩迪亚家族躲在老宅里那样,怕自己跟不上,更怕拖大家后腿。可英语老师注意到了我,她走过来,没说太多话,只是拉过我的手,轻轻放在她的喉咙上。“你看,‘My Motherland and I’,‘Motherland’这个词,声带振动是这样的。”她一边慢声念歌词,一边让我感受喉咙的起伏;又拿出谱子,用红笔标上节奏,再用手势比划出音调高低:高音时手向上扬,低音时轻轻下压。每一句英文歌词,她都先教我读准发音,再让我跟着她的手势找节奏。课间的办公室、手机上微信每一条语音,她总陪着我练,我唱错时,她从不急,只是笑着重新示范,给了我很大信心。</p><p class="ql-block"> 朗读节活动那天,站在合唱队里,我盯着老师的手势,跟着大家一起开口。虽然仍有一半旋律听不清,但当感受到身边同学的歌声与我同步,看到老师眼里的鼓励,我忽然懂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是不愿向外伸手;而我曾以为的“做不到”,在老师的帮扶和大家的陪伴里,变成了并肩歌唱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这两年,在老师的帮扶下,我用自己的行动去练习听、说、读、写,我才真正读懂了“打破孤独”的真正含义。</p><p class="ql-block"> 原来孤独从不是注定的,就像我听障学生却能唱完一首优美悠扬的英文歌——当有人愿意为你“指尖传旋律”,当大家愿意与你“和声同行”,再难的事也能做成,再沉的孤独,也会被合唱的温暖照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