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toutiao.com/is/2pD6k6vdP3Y/" target="_blank">网页链接</a>军乐曲《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p>  <p class="ql-block">197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改编创作并演奏了气势恢宏的军乐曲《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该乐曲巧妙的融合了歌曲《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与《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通过变奏处理,形成结构严谨的三段式乐章。其实,这两首歌曲最初都有自己的"原名", 如第一首叫《一定要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台湾》,而另一首则叫《祖国领土台湾岛》,分别创作于1954年与1972年。有了这两首歌曲"托底",军乐曲《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也就“呼之欲出"了,它既庄重激昂,又饱含深情,尤其是铜管乐在贯穿于整个音乐过程中的小号三重奏引领下,与打击乐交相呼应,势如破竹,极具震撼力,也见证了改编创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遗憾的是,因当时倡导集体创作,具体执笔人员都被"雪藏"了。</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bHjvuibg9cytWjLsyxyEkg" target="_blank">网页链接</a>《志愿军战俘张泽石 回忆:由“斗争英雄”成“审查对象”》</p>  <p class="ql-block">欧美国家对待战俘的理念与处置方式与我们存在差异,其核心在于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在他们看来,生命是至高无上的第一要素,保存自己并非怯懦,而是理性与责任的体现。这一理念甚至被奉为美国西点军校的"头条",深刻影响着军人的作战伦理。因此,在战场上,他们并不强调“誓与阵地共存亡”的悲壮牺牲,而是在绝境中允许选择投降,以换取生存的可能。这种观念并非懦弱,而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深刻认知与制度性保护,而且政府对战俘也有补偿,因为你是在为国家而战。我们对战俘人员在审查和处置上是非常严厉的,大部分人基本上是"三开",即开除党籍、军籍和团籍,少数人可能保留军籍,但在后续工作中也是备受歧视。我们国家曾有两次较大的战俘交换,一次是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再就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生日,也意味着退休三年了。不少人问我感觉咋样?用"顺其自然,随心所欲"八个字来形容恰如其分,少了焦虑,少了闹心,起码每天闲来无事的时候写点东西,也不用为是否符合格式要求,乃至语句是否通顺而纠结了,即便满嘴跑火车,谁也不会和一个糟老头子斤斤计较。不过每年一到这个时候,尤其是今年冷天来的早,又成了画面里的那个老同志形象了,仅仅是手里提的那个文件包换成了小挎包,里面装有鼻炎药,眼药水,润桑片,矿泉水,卫生湿巾,可折叠的坐垫,以及担心低血糖而备用的巧克力等小食品,可谓应有尽有。另外还有一样东西,就是家人给买的无线耳机,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散步俩小时,这个时候就通过手机听一些音乐,啥都听,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爵士乐,以及其他戏曲。如今有很多文章都是带有语音播放功能的,也就减少了看书和浏览手机,尽量保护一下眼睛,其实听书也是蛮爽歪歪的。</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7jplpn" target="_blank">老约翰·施特劳斯是否通读了《马可·波罗游记》全书?</a></p>  <p class="ql-block">2008年新年第一天,为迎接北京奥运会的盛事,维也纳爱乐乐团在新年音乐会上特别演奏了《中国人加洛普》,以此向中国人民致以诚挚的敬意。这首由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于1827年创作的《中国人加洛普》,长久以来被解读为作曲家受《马可·波罗游记》启发,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了这首乐曲。然而细究之下,这一解释或许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个人认为,或许老约翰还没有来得及通读《马可·波罗游记》全书,仅读了第一部分,就已经从中撷取了异域情调的片段灵感,并将其归于“中国人”之名下;抑或作曲家凭借敏锐的艺术感悟,发现蒙古族与中亚诸民族在音乐气质上的共通之处,遂以“中国人”为题,融入中亚诸多之音乐元素,成就了一部充满西域风情的《中国人加洛普》,不是不可能。</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6mss9x" target="_blank">生活处处充满了美</a></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基层合唱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其中就包括“武汉知音合唱团”,而该团女声合唱队,更因演唱《什么是美》广受瞩目。这首歌曲紧扣当时国家倡导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主题,歌词寓意深远,旋律清新质朴,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尽管受限于当时的录音技术,加上仅以两个声部演唱,抑或个别地方有三个声部烙印,整体效果还是略显单薄与"粗糙",但歌曲所展现的艺术美感与时代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尤为可贵的是,在港台流行音乐席卷而来、审美趋向多元的背景下,能创作出这样一首兼具群众性与艺术性的作品,犹如一股清流,守住了大众音乐文化一块净土。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已经很难在网上寻觅到知音合唱团的片言只语了,好在还能搜到《什么是美》的音频,也算是遗憾之中的一丝慰藉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