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总理接见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牛桂英等</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接见马玉楼</p> <p class="ql-block">谈马玉楼须生唱腔</p><p class="ql-block">在唱腔上,马玉楼重点继承丁果仙的运气和韵味,根据自身嗓音特点加以发挥。马玉楼五音宽阔,音域高远,并有金属般的磁性。高音区高中见稳,饱满清楚,富余开阔,能把时间唱够,声音通透开阔,远上苍穹,响遏行云,给人听了明亮洁净,眉舒气展,仿佛跳离尘寰;而在唱低腔和平直音时,又能放得宽送得远,如吟如颂,若沉若思,柔和婉转而不失力度;运腔不偷不减,不抢不拖,韵足味饱,她的唱有一种穿透力,能直入观众心肺,把人的五脏六腑敲通打畅,一曲下来,令人周身通透,浑身舒坦熨帖。其恢宏大气之唱腔,蕴含着她对音色细微调整的能力,以及处理作精致的匠心。</p><p class="ql-block">歌唱艺术讲究润腔。润腔是指一首曲子的演唱可根据不同唱者、唱词、时间、地点、场合的需要,即兴地将原有曲调加以装饰、变化、发挥,是在中国戏剧艺术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对唱腔加以美化、装饰、润色的独特技法,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歌唱审美的特殊要求。演唱者须依靠本人的审美要求、实践经验、艺术素养,对所演唱的乐曲进行润色加工,使之更加形象化、情感化。</p><p class="ql-block">马玉楼很注重对唱腔的润色加工,注重行腔的韵味腔味,一句乱弹前后气息相通,声断意连,呵成,就像汩汩流水一泻而下,不凝不滞,不艰不涩,让人听起来毫不费力,即使是低的乱弹也味道十足。晋剧的乱弹以激情热烈见长,为了增加行腔的美感,马玉楼发挥自己嗓音有弹力的特点,使用的拖腔婉转柔和,像流水一样一脉相连,同时巧妙地把装饰音加入唱腔,使行腔丰富,使声音变得婉转入心。在《芦花》的“儿为你在地苦苦求情”中,她将“跪”“苦”二字加装饰音,表现闵德仁对儿子极孝极善行为的赞赏和同情,听来感人泪下。</p><p class="ql-block">《打金枝》中的“孤坐江山非容易”,“易”是 按它的本音一七辙,发音口小,须生用的是满口,如果按本音往下唱不好听,马玉楼先唱出“易”字,再把嘴打开,发音略作改变,先有字再拖腔,洪亮而好听。同样,唱到“图”作尾字时,也是先吐出字,再来一个“哪啊”作拖腔,满口满调,韵味十足。马玉楼的颤音速度之快令同行震惊,有时候连琴师也跟不上,琴师的手指刚到某个音,她的音已经跑了。戏迷说:“听马玉楼唱乱弹就像吃了仙药,五脏六腑都听得舒舒服服,熨熨帖帖。”和她搭档多年的著名丑生演员姬荣生说:“梆子戏里最难唱的就是滚白,她的滚白非常自然,既是说又是唱。她唱《芦花》里的滚白非常感人,几乎每次观众听了都要掉泪,这是她演唱的功力。”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马玉楼掌握了多种声音表达技巧,使得她在演唱时能灵活地变换自己的音韵,根据剧情需要,做出高低、明暗、宽薄、沙滑的种种变化,从而将唱腔的内涵活生生地呈现给观众。唱功戏以唱为主,一出戏往往有好几段重点唱段,马玉楼认为:“不要把肚里边的气用完,后头还要唱,前头不能唱得走了气。”</p><p class="ql-block">“人的五官都有音。脑后也有音,鼻腔也有音,演唱的时候调动全部的力量。”</p><p class="ql-block">“用鼻音很好听,鼻音得是自然出来的,不能是故意的。”</p><p class="ql-block">“唱戏初期会有汗水和唾沫齐下的情况,得注意道白的训练,前期道白后期唱,经过训练才能有功夫,才能学会提气,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做到分阶段提气。”</p><p class="ql-block">唱腔的饱满需要气,换气就很重要,是演员的基本功,开窍的演员嘴多了,舞台打得多了,就知道怎样把一一个乱弹圆圆满地交代下来。</p><p class="ql-block">“好唱不过流水,难唱不过流水。”流水里面的换气更难,流水速度快,换气得快,连吸带唱.既得把字唱清楚。还得把握节奏,把气用好。会偷换气的人换得妙,观众既看不出来,也听不出来。</p><p class="ql-block">马玉楼说:“好唱手要学会偷换气, 用鼻子换气,换气的时候肩脑不能动,不能让观众看出你在换气,经常练习就会自己掌据。”</p><p class="ql-block">结合多年的舞台经验,马玉楼总结出行腔的喷、揉、颤、收、变五字方针。</p><p class="ql-block">喷—</p><p class="ql-block">唱腔和道白注重每个字的喷口,即出口的力度,口腔有劲,但不能咬死,也不能过火。喷字要注意抓胡呼的音,不能凉调。开口之前要完成呼吸,准备好口型,保证吐字的正确与清晰。</p><p class="ql-block">揉一</p><p class="ql-block">演唱时要打开口腔.注意嘴型,唱柔歌词,这就需要“揉”者。要把声音在口腔里玩活,音在口腔里“揉”,经过揉再出去,用道白练出来的劲儿把音唱柔,这样出来的音有味,唱出来的拖腔优美好听。</p><p class="ql-block">颤一</p><p class="ql-block">适时使用颤音,颤音的使用能丰富唱腔,使唱腔更加优美动听,演员要根据自身特点适可而用,使用过多或掌握不好反而会变得小气。</p><p class="ql-block">收一</p><p class="ql-block">音在嘴里有出有收,把每个字的喷口、气息唱出去,适当时候还要继续回来,落音要足,收字要稳,收回来后丹田之气尚存,就像拉胡呼的用弓,不能用尽,得有余地。每句最后一个字讲究收势,就像书法的落笔,把笔锋收起来,但是收的弯儿得是须生的弯儿,不能唱成旦角的。尾音(落音)要先弱后强,唱得自如,这样处理也便于胡呼用弓。拖腔需保持好口型,保持的同时,也要注意气息,气息不够会造成声音虚,别人听起来会觉得无力,严重的会塌调。</p><p class="ql-block">变—</p><p class="ql-block">唱腔不能一成不变,要在熟练自如的基础上,控制住腔韵,在一定范围内由自己运用,演员可以根据观众情况,根据个人情绪、个人嗓音有所变化,听来仍然是那个腔,但小细节、小弯调可以有所变化。</p><p class="ql-block">戏曲音乐家刘和仁说:“马玉楼的声腔很讲究,她是在歌唱而不是在喊,她的唱腔有歌唱性,很好听。第一是声音特别漂亮,人家的声音条件好;第二就是味道好,味道纯正;第三是人物表达得好。”</p><p class="ql-block">戏曲评论家梁枫说:“丁果仙是第一个女须生,在舞台上还是有一定的局限。到了马老师这里,她有丁老师可以借鉴,两人处的时代不一样,年龄不同,个性也不同,到了马老师这个时代,她的个性更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多大才气都能全部展现出来。”</p><p class="ql-block">戏曲音乐家刘和仁说:“丁果仙在《卖画劈门》唱腔中有一个‘哈哈’,丁果仙这一辈子就‘哈哈’了这么一回,为什么“哈哈’?我听说丁果仙给人讲,唱到那个地方她没有气了,就那么‘哈哈’了一下换口气这是艺术家的智慧。老太太抽大烟,气不够了,在这个空档无意识地来了,那么一下,却创造了一个特点。现在有的演员到处在‘哈哈’,把‘哈’变成一个常规的了,这是继承传统的一个误区,现在不让他‘哈哈’不行了,观众接受了,不‘哈哈’没人叫好。但是马玉楼没有,她虽然师承丁果仙,但她不‘哈哈',她能够去粗取精,能够正确理解丁果仙的声腔和表演的真谛,然后创造性地运用在她的声腔和表演中,她是创造性的传承,而且没有走歪路。从她身上处处能体现出丁果仙的那种“神,移步不移形,移步不移神,神在形也在。”</p><p class="ql-block">节选自《马玉楼传》,作者张立新 贾平</p> <p class="ql-block">晋韵,从狭义来理解,是专门指山西戏剧,从广义来讲,就是山西的各种文化风情,都可以称之为晋韵。</p><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山西的戏曲艺术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有“戏曲艺术的摇篮”之美誉,在我国的戏剧舞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就剧种而言,山西的地方剧种历史上有记载的多达52种,约占全国戏曲剧种的六分之一,数量之多居全国首位。其中不仅有清新婉约、韵味醇厚的晋剧,腔高板急的蒲剧,慷慨激昂的北路梆子,激情奔放、粗犷明快的上党梆子,还有各具特色、五彩缤纷的地方小戏。</p><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晋韵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历史发展</p><p class="ql-block">清代咸丰以后直至清末,晋剧的发展速度很快。不仅出现了众多的专业戏曲班社,而且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众多班社游走演出于各地,影响甚广,使晋剧不仅在太原晋中周围各县风靡,而且很快流传到山西省北部、北京、天津、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p><p class="ql-block">清代同治以后出现了很多专业戏曲班社,和盛班、五义园、四盛和班、双庆园、郝店班、义庆班、保和班、上下聚梨园、四喜班等等,至于业余的“自乐班”(票社)更是难以计数。出名演员有一千红、八百黑、王彩云、云遮月、天明亮、棒杵红等。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和氏璧》、《棋盘街》、《春秋配》、《普救寺》、《御果园》、《渔家乐》、《赵家楼》、《炮烙柱》、《锋箭头》、《吉庆图》、《落马湖》、《北天门》、《抚琴》、《偷鸡》、《扫雪》等。由于艺人的精湛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晋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戏,秃红、秃丑、盖陕西。人参娃娃、大嘴丑,后边跟的一杆旗……”等戏谚流传。</p> <p class="ql-block">【晋剧】 著名表演艺术家马玉楼专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