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月的风伴随六朝烟水气,拂过东郊风景区。我和儿子踩着满地的秋叶来到明孝陵神道。树影里投下的光束在眼前闪烁。</p> <p class="ql-block">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始建于1381年,位于紫金山南麓。它开创帝陵“前方后圆”格局,规范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陵建设,享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美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明孝陵整体设计更打破历代帝陵神道笔直的传统,融入“北斗七星天象”布局,其蜿蜒部分对应北斗七星的“勺头” ,与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石象路、翁忡路、棂星门、金水桥等建筑构成完整北斗七星图。其中从石象路到翁忡路在石望柱拐了一个大弯,依山势回旋,实现人工与自然和谐,象征洪武帝曲折人生的“天人合一”。</p> <p class="ql-block">下马坊是明孝陵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两柱冲天式石雕牌坊,高9米,宽6米。坊体伟岸,雕刻精细。坊额横刻“诸司官员下马”楷书大字。这一规定强化了陵区的肃穆氛围,突显了明孝陵作为皇权象征至高无上的地位。下马坊东边还有两碑,一叫神烈山碑,一叫禁约碑,分别是明嘉靖年间和崇祯年间竖立的。</p> <p class="ql-block">从下马坊步行约800米,便是明孝陵外廓城正门大金门。三个拱门,东西长27米,南北宽8米,下部为须弥座,束腰部分雕刻莲瓣纹。原先还有庑殿顶,黄色琉璃瓦,朱漆大门,均毁于太平天国战乱。</p> <p class="ql-block">大金门路西便是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正方形,重檐歇山式黄色琉璃瓦顶,是国内现存最大碑亭。清末因战火毁掉顶部,仅存四壁,得名四方城。2013年修复,重现原貌。亭内置明成祖朱棣为洪武帝所立神功圣德碑 ,龟趺(赑屃)驼着。朱棣亲书碑文,2746字,记述朱元璋生平及其功德。碑额雕蟠龙火珠,颇具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跨过御河桥来到石象路。这是明孝陵神道最吸引人的景区。一路乌桕、银杏、榉树、柏树,五彩斑斓,风韵无限,宛若秋日调色盘。</p> <p class="ql-block">石象路上雕刻着六种石兽。每种两对,一对站,一对跪。每一个石兽都是阳山石灰岩整块石头采用圆雕技法刻成,惟妙惟肖,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狮子 百兽之王,生性灵活凶猛,佛教尊为护法灵兽,放在神道上显示皇家的威严、无上的地位和权力。</p> <p class="ql-block">獬豸 头长一只角,俗名独角兽。刚正不阿当,当两人有纠纷时,它用角顶有错一方,因此又名任法兽。</p> <p class="ql-block">骆驼 身体高大,坚韧不拔,负重前行,包容担当。明代首创置骆驼于神道,象征疆域广阔,国家繁荣。</p> <p class="ql-block">象 所有石兽中象的体量最大,重80吨。造型简洁生动,形象逼真传神。东汉时帝陵神道即有象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麒麟 身有鳞片,融虎、狮、牛、龙于一体的祥瑞动物,代表吉祥如意。只有帝陵才能放置的御用品。</p> <p class="ql-block">马 忠诚,勇敢,奔放,在明代帝王卫队中不可或缺。造型憨憨的,双目有神,神情高昂,似炫耀帝王身前功绩。</p> <p class="ql-block">石象路拐一个大弯便是翁仲路的望柱。其顶部置圆柱形冠,柱身满雕云龙纹,改变了唐宋以来神道望柱顶部雕莲花纹的风格,具有艺术上的创新意义。</p> <p class="ql-block">翁仲路是明孝陵神道的第二段,长</p><p class="ql-block">250米。两侧排列两对文臣,两对武将,均一对有须,一对无须。文臣头戴朝冠,身着宽袖大袍,足穿云头靴,手执笏板,腰戴玉佩。武将身披甲胄,手持金盾兵器。他们威武端庄,是皇陵的忠实守卫者,体现了明代皇家陵寝仪卫制度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翁仲路的名称源于一个典故:秦朝大将阮翁仲,勇猛过人,威震匈奴。他去世后,秦始皇在咸阳宫外竖立他的铜像,匈奴人见铜像误以为真人而畏惧退避。</p><p class="ql-block">后来各朝各代均将陵前铜像和石像统称为翁仲。</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位于明孝陵神道北端尽头,是神道与陵宫主体建筑的分界点。三间两垣六柱形制,面阔近22米,柱础浮雕花草纹饰,两侧雕刻云纹图案。过门后神道转向东北,通往金水桥,构成“北斗七星”的“勺头”。棂星门多用于孔庙,朱元璋首次将其引入陵寝,兼具空间转换和“天人合一″理念。</p> <p class="ql-block">我们头顶温暖秋阳,脚踩斑斓秋叶,徜徉在明孝陵神道上,认真观察这条神秘的历史长廊,尽情欣赏这幅绝美画卷,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愉悦了身心,更激起我们对中华民族历史深深地崇敬和热爱。争取明天春天再来看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