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长篇报告文学《太行门卫》连载(93)</p><p class="ql-block"> 孔令贤 著</p><p class="ql-block"> 第四篇 西 风 烈</p><p class="ql-block"> (昔西1938年1月至1942年12月)</p><p class="ql-block"> 第二章 浴火重生</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出重拳县委蝶变</p><p class="ql-block"> 从昔西归来,沿途一幕幕,在赖若愚眼前不断回放,脑子反复转圈。</p><p class="ql-block"> 昔西,晋中锁钥,太行门户,抗战的群众基础很好。为什么一朝失手,一蹶不振,覆水难收呢?</p><p class="ql-block"> 回想1929年投身革命以来,大大小小的“事件”经历不少。许多灾难性悲剧的酿成,并非全由敌人强悍、残酷所致,也有领导核心的自身缘由。或战略决策错误,部队被带往万劫不复的绝境,以致全军覆没;或软弱涣散,无力无法整合队伍,一盘散沙,自我消耗,贻误战机;甚或是主要领导叛逃,一块烂肉坏掉满锅汤……昔西之误,误在县区党政班子失职,地委选人用人失当。古人云,“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痛定思痛,教训刻骨铭心。重振昔西抗战雄风,必须重拳出击,壮士断腕,化蛹成蝶。</p><p class="ql-block"> 那些日子,晋中区的干部在赖若愚脑子里几经过筛,仔细推敲,极像一个久经沙场的棋艺高手,反复斟酌怎么选用最得力最合适的棋子,设置激活全盘的棋眼,下好昔西抗战一盘棋,以筑牢北大门防线。</p><p class="ql-block"> 最先进入脑际有两个人,平(定)东县委书记程平,黎城县政府民政科长李之实。</p><p class="ql-block"> 程平,山西解县人,1937年入党,曾任辽县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地委委员。机敏,务实,有统筹大局,应对突发情事的经验与实力。</p> <p class="ql-block"> 李之实,山西武乡人,1937年入党,曾以牺盟会特派员身份,多年在昔阳开展抗日工作。朴实,肯干,基层工作经验丰富。</p><p class="ql-block"> 忠诚,老练,长期在昔东中心县委领导下工作,对昔西情况较为熟悉,则是两个人的同质长项。</p><p class="ql-block"> 此外,选定董俊明、张国震、王生德、杨守杰、武建华,皆为立场坚定、有勇有谋,根据地的骨干。</p><p class="ql-block"> 8月末,赖若愚辗转来到寿阳县境内白云村,召开昔西、平西、寿阳路南三县负责人会议。</p><p class="ql-block"> 太行区党委书记李雪峰特地赶来参加,二地委副书记赵德军、副书记兼组织部长陶鲁笳出席。</p><p class="ql-block"> 会上传达中共北方局《关于敌占区及接敌区工作指示》,分析研究昔西的斗争形势,决定恢复昔西县委、县政府。</p><p class="ql-block"> 代表昔西出席会议的路世享、李富五、毛昌五等,客居白云已半个多月,时刻如芒在背,寝食难安。遥望南天,百多里外就是故乡,就是党指定的战斗岗位。那里,可怜的乡亲们正在遭受异族蹂躏,水深火热,苦难的故土硝烟滚滚,血腥遍地。然而,马失前蹄,内外交困,有家不能回,有使命不能奔赴,似箭的归心是以分秒计算的呀!如今,李书记、赖书记等领导到来,有太行区委、晋中地委支持,他们在漫长等待中看见希望的曙光,那么清晰,那么亲切。</p><p class="ql-block"> 路世享说话质朴直白,“赖书记,俺们借火吃饭寻炕睡,成了没娘孩啦!”说着,几近哽咽。</p><p class="ql-block"> “是啊,”毛昌五说,“我们的工作没做好,失去阵地,应该受批评。”</p><p class="ql-block"> 赖若愚在会上讲话,令人们醍醐灌顶。他说,“昔西失利,有敌人方面的因素,也有我们内部的原因。地委对昔西情况不明,关注帮助不够,难辞其咎。大敌在前,人命关天,现在还不是论功罪、定赏罚的时候。当前最急迫的工作就是重建昔西党政领导班子,尽快恢复工作,振作精神,继续战斗!我们都应该懂得一个道理,坚守住昔西阵地,二地委就能存在。”</p><p class="ql-block"> 李雪峰、陶鲁笳也鼓励路世享们放下包袱向前看,同新班子团结战斗,尽快恢复昔西抗战秩序。</p><p class="ql-block"> 赖若愚代表地委郑重宣布,任命程平为昔西县县委书记,李之实为昔西县抗日政府县长,张国震为县委宣传部长,董俊明为县委组织部长。</p> <p class="ql-block"> 同时,配齐各区的党政班子。</p><p class="ql-block"> 为方便管理,决定调整原行政区划。主辖黄岑、华泉、里思等村为昔西一区,区委书记杨守杰,区长李富五;安丰、沾尚等地(即安丰河——潇河川)为二区,区委书记王生德,副书记方成茂、陈殿辅,区长凌云(后为毛昌五);西寨、柳林背、沾岭等村(即清漳河川)为三区,区委书记武建华,区长刘凤翱,副区长张弓;巴州、安坪川为四区,区委书记路世享,区长王力,副区长李加成;洪水、杜庄川为五区,区长张汉儒。</p><p class="ql-block"> 在昔西以外地面组建昔西领导班子,在包围圈外向敌占区空投干部,似为天方夜谭,却是当时抗日战场的实际。</p> <p class="ql-block">上图:原昔西干部于1984年重聚。曾先后任昔西县委书记武苛岚(左2)、程平(左4)、张国震(左3)。</p> <p class="ql-block"> 晋中地区第二次党代会召开在即,程平、李之实准备出席会议。而恢复昔西工作十万火急,组建新的党政领导班子事不宜迟,地委决定,张国震、董俊明、王生德、杨守杰等先行赴任,着手筹备恢复县委、县政府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本该是收获的金秋时节,昔西大地却土地荒芜,野草萋萋,一派萧杀景象。</p><p class="ql-block"> 张国震跟随大伙从和西跨越县界进入昔西,第一感觉是满目凄凉、破败,遍地紧张、恐怖。这位沁河岸边长大的年轻人,那年才26岁,爱舞文弄墨,是地委机关小有名气的笔杆子。他后来回忆,从地委出发时,熟知情况的同志一再告说,昔西是敌我斗争最尖锐的地方,人们睡觉时,衣服鞋子都不敢脱。尽管有备而来,亲眼所见仍令他震惊不已。“敌占区很难进去,游击区很难见到人迹。群众怕特务报告,敌人屠杀,肉电杆一喊,人都跑光了。根据地因敌人频繁扫荡成为无人区,人们藏在山沟逃难窑里。县党政领导基本解体,工作瘫痪。一度出现要退出昔西紧张局面的阴影仍在干部心头徘徊。”</p><p class="ql-block"> 在东五川村南沟,张国震、董俊明与刚返乡的路世享、李富五、刘凤翱等人相聚。经过简短而紧张的筹备,9月中旬,昔西县党员代表会议召开。</p><p class="ql-block"> 南沟山庄偏僻而荒凉。聚集于此的15个人代表全县51个基层党支部266名党员,犹如15只火炬,欲在荒芜的沾岭山上点燃熊熊烈火;又像15个支号角,召唤全区的共产党员奋起,发动带领群众,投入新的战斗!</p><p class="ql-block"> 党代会由董俊明、张国震共同主持,晋冀豫区特派代表杨威自辽县远道而来,出席大会。</p><p class="ql-block"> 会议主要传达晋中区第二次党代会精神,董俊明做建党报告,张国震做形势报告。</p> <p class="ql-block"> 与会代表一致选举程平、李之实、董俊明、张国震、毛昌五、路世享、王生德为昔西县委委员。</p><p class="ql-block"> 外来骨干与本土精英结合,昔西抗战领导核心断足重生。</p><p class="ql-block"> 接着,地委从全区根据地和抗大抽调一批有生力量,充实昔西县区政府和武委会。</p><p class="ql-block"> 县区领导成员即刻奔赴阵地,投入战斗。</p><p class="ql-block"> 苦难的昔西大地,一支抗战劲旅迎着险风恶浪愤然崛起,从头收拾旧山河,待后生。</p><p class="ql-block">(下一篇:《太行门卫》(94):地区党代会的昔西话题)</p> <p class="ql-block">作者:孔令贤,山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创作出版散文、报告文学作品10余部,有作品获省内外多个奖项,或被转载、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