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缘||倾听文明深处的回响——品读徐金鹏《“古视角”山西游记》系列

快乐山爷

<p class="ql-block">【汪迷部落】成缘 | 倾听文明深处的回响——品读徐金鹏《“古视角”山西游记》系列</p><p class="ql-block">徐金鹏先生的《“古视角”山西游记》,以“古宅”“古河”“古寺”“古祠”“古陵”“古塔”“古城”“古战场”八个篇章为经纬,将山西厚重的历史底蕴与人文精神,凝练于行走的笔触之间。其中,“古宅”篇以王家大院与皇城相府为典型,不仅勾勒出明清晋商与官宦文化的物质载体,更以建筑为镜,折射出中国封建社会世家大族的兴衰脉络与精神传承。读罢全文,仿佛穿越时空,于斑驳的砖雕与楹联间,触摸到文明的脉动与温度。</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与皇城相府的建筑群,既是凝固的历史,也是流动的文明。王家大院,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其空间布局巧妙融合了儒家伦理与商贾智慧:视履堡的“凝瑞居”“敦厚堂”以四合院为单元,前堂后寝、厨院家塾井然有序,既体现了晋商“贾而好儒”的特质,又通过砖雕木刻传递“忠信孝悌”的家训;恒贞堡的“王”字型布局与“青龙升腾”的意象,暗含对家族永久的期许与祝福。而皇城相府,作为官宦私宅的巅峰之作,以“斗筑居”与“中道庄”双城结构,将防御工事(河山楼、藏兵洞)与文化象征(树德院、御书楼)熔为一体,既是对乱世中生存智慧的回应,也是科举文化下“学而优则仕”理念的物化表达。两处古宅的建筑语言,无不揭示着中国封建社会“家国同构”的深层逻辑——宅院既是私人领域的延伸,也是社会秩序的微观影射。</p><p class="ql-block">建筑因人而生,亦因人而活。王家大院从卖豆腐起家到“半座城”的辉煌,是晋商“勤俭持家”“积健为雄”精神的缩影;而皇城相府陈氏家族“九进士六翰林”的科举神话,则印证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永恒主题。陈廷敬以《康熙字典》主编之名留青史,其家族“德积一门”“恩荣三世”的荣耀,并非偶然——祖父从“煤老板”到重视教育的转变,陈廷敬自身为官清廉、文化卓著的坚守,共同构成了世家传承的“厚德载物”基因。两大家族的对比颇具深意:王家以商兴宅,陈家以官显宅,但核心均在于对“德”与“才”的双重追求。这种追求跨越时空,与当代社会对“家风传承”“精英责任”的讨论形成隐秘的呼应,提醒我们:真正的世家,不仅在于财富的积累,更在于精神的传承与责任的担当。</p><p class="ql-block">山西古宅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建筑技艺的精湛,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密码。王家大院的楹联匾额、皇城相府的御书楼楹联,将儒道思想转化为日常生活的精神指引,使人在行走间感受到文化的熏陶与洗礼;河山楼的机关暗道、藏兵洞的层叠设计,展现了实用理性与美学追求的完美平衡,体现了古人对智慧与美的追求;树德院作为中华字典博物馆的存在,更将文字与权力、知识与秩序的关联具象化,揭示了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细节共同揭示了一个真相:中国古建筑从不是孤立的物质存在,而是文化、政治、经济的综合产物,是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是传统与现代的纽带。</p><p class="ql-block">徐金鹏先生独特的“古视角”,正是要打破对古迹的表面欣赏,引导读者在砖石草木间读懂文明的底层逻辑,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度。</p><p class="ql-block">游记结尾的“积健为雄,厚德载物”八字,堪称全文的点睛之笔。王、陈两家的兴衰史,实为一部关于“积累”与“承载”的启示录:无论是晋商数百年经营形成的物质基础,还是科举文化下对教育的持续投入,亦或是家族传承中对“勤俭”“清廉”的坚守,均指向一个朴素真理——辉煌从来不是偶然,而是长期积淀与道德约束的共同结果。在当代社会,当人们热衷于讨论“阶层固化”“精英教育”时,山西古宅中的故事恰恰提供了另一种视角:真正的世家传承,不在于财富的简单传递,而在于精神基因的延续;不在于个体的短暂成功,而在于集体对文化价值的认同与坚守。这种传承,是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p><p class="ql-block">徐金鹏先生的山西游记,以“古”为镜,照见的不仅是历史的褶皱,更是文明的韧性。当读者跟随他的脚步,在王家大院的雕花门楣下驻足,在皇城相府的御书楼前沉思,便会懂得:所谓“山西好风光”,它不仅在于地肥水美、山川秀丽,更在于那些被岁月打磨却依然熠熠生辉的精神传统。这种传统,既是山西的,也是中国的;既是过去的,也是未来的。它如同一股清流,穿越时空的长河,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以古鉴今,汲取传统智慧的力量,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p> <p class="ql-block">[汪迷部落工作室竭诚欢迎广大汪迷朋友、文学爱好者、基层写作者联系洽谈著作出版、版权合作、代理经营、文学交流等事宜!!!联系电话:13092061117 陈玉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