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踏秋】 青绿染秋华容道 步履叩响三国魂

风轻云淡

<p class="ql-block">昵称:风轻云淡</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2329258</p><p class="ql-block">探秘景点:监利华容古道</p> <p class="ql-block">  重阳时节的江汉平原,总带着一种被时光浸润的温柔。风里裹着晚稻的醇厚香气,荷叶虽已褪去盛夏的浓碧,却仍有零星绿意点缀在田埂间,将监利市西南的这片土地,晕染成征文里“赏青绿”的鲜活模样。我踏着晨光驱车前往华容古道,从上车湾镇华容道村太平桥旁那块刻着“华容古道”的石碑开始,试图用脚步丈量这段承载了千年三国记忆的土地,让每一步前行,都成为与历史对话的叩问。</p> <p class="ql-block">  古道的起点太平桥,早已不是《三国志》里“泥泞陷足”的模样。水泥路面被岁月磨得温润,桥下流水潺潺,映着岸边的芦苇荡——这芦苇倒让我想起千年前曹军“羸兵负草填泥”的场景,或许当年让老弱士兵割取填路的,正是这样的植物。顺着水泥路往西南行驶,不多时便到了子龙岗,又名杨林山。山不高,却满是苍劲的古杨,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恍惚间竟像极了伏兵藏身时的隐蔽角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地老人说,这里便是赵云当年伏击曹军的地方。我站在山岗上极目远眺,能看到远处的晚稻田连成一片青绿,想象着建安十三年的那个冬天,赵云带着士兵在此屏息等待,待曹军疲惫不堪地进入伏击圈,便率军杀出——那时的这里,该是怎样的金戈铁马?如今没有了厮杀声,只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像是历史在轻声诉说。我伸手触摸一棵老杨的树干,粗糙的树皮上满是沟壑,仿佛藏着千年前的刀光剑影。那一刻突然明白,所谓“三国魂”,或许就藏在这些看似寻常的草木间,等待着被懂它的人唤醒。</p> <p class="ql-block">  离开子龙岗,继续西行便是葫芦口。这里位于白螺矶,地势比子龙岗险要些,两侧是低矮的土坡,中间一条窄路,确有“一夫当关”的架势。相传张飞曾在此率兵伏击曹军,当年曹军刚从子龙岗的突袭中缓过劲来,又遇上此处的拦截,想必已是狼狈不堪。我站在路口,试着想象张飞立马坡前、声如巨雷的模样,再看如今路口往来的农人、骑着电动车的村民,不禁感慨时光的魔力——曾经的险关要隘,如今已成了连接乡邻的寻常通道,唯有“葫芦口”这个地名,还在固执地保留着当年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路边有位晒稻谷的老农,见我对着地形出神,便主动搭话:“是来寻三国故事的吧?前面的救曹田,才有意思哩!”顺着他指的方向走,穿过一片稻田,便到了汴河乡太平街附近的救曹田。说是“田”,其实是一片规整的菜园,种着萝卜、白菜,绿油油的一片,透着生机。相传当年曹兵逃到此处时,早已粮尽草绝,正是靠着这片田里的萝卜充饥,才勉强有了走出华容道的力气。</p> <p class="ql-block">  我蹲下身看着地里的萝卜缨,翠绿的叶子贴着泥土,带着新鲜的水汽。很难想象,就是这样寻常的农作物,竟曾在千年前拯救过一支溃败的大军。一位正在摘菜的大婶告诉我,这片地多少年了都叫“救曹田”,村里人耕种时,偶尔还能挖到些旧时候的陶片,只是不知道是不是三国时期的。我摸着田里松软的泥土,忽然觉得,历史从来都不是遥不可及的书本文字,它就藏在这一方方土地里,藏在农人的耕种与收获中,以最朴素的方式,延续着过往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救曹田再往前走一里左右,便是曹鞭港。这里没有特别的建筑,只有一块小小的木牌,上面写着“曹鞭港”三个字,立在田埂边。相传曹操逃到此处时,道路泥泞不堪,连战马都难以行走,他无奈之下只得扔掉马鞭,徒步前行——一代枭雄,竟也曾有如此狼狈的时刻。我站在木牌旁,看着脚下平坦的水泥路,很难将其与“地窄路险,坎坷难行”的描述联系起来。陆游在乾道六年经过这里时,还曾写下“两岸葭苇弥望,谓之百里荒”,说这里“虎狼出没”,而如今,荒滩变良田,险路变通途,只有“曹鞭港”这个名字,还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有过一位霸主的窘迫与无奈。</p> <p class="ql-block">  由西向北行,终于到了华容古道的核心——鸡冠沟与放曹坡。鸡冠沟在毛家口(现属毛市镇管辖)附近,是一片沼泽地的边缘,如今虽已被开垦成农田,但地势仍有些低洼。沟边有一丛灌木丛生的土坡,便是放曹坡。现在毛市镇中心广场修有关羽的雕像,基座上刻有“放曹坡”三个字。站在雕像前,我仿佛能看到当年关羽勒马而立的身影——诸葛亮令他在此设伏,他却在沟前割鸡冠发誓,若放走曹操,便如这鸡一般砍掉“关”头。可当曹操带着残兵到来,提及当年的恩义,这位重情重义的将军,终究还是动了恻隐之心,毅然让开了血路。</p> <p class="ql-block">  当地有座关王庙,就建在放曹坡不远的老街上,庙里供奉着关羽的塑像,香火虽不旺盛,却透着几分虔诚。我走进庙里,看着塑像上关羽红脸长髯、威风凛凛的模样,忽然理解了为什么华容道会被称作“信诚交往之道”。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谋略与厮杀是常态,而关羽的“放曹”,却用“义”字打破了功利的算计,成为三国故事里最动人的一笔。如今的放曹坡,没有了当年的剑拔弩张,只有夕阳下的农田泛着金光,远处炊烟袅袅,一派安宁景象。可当我闭上眼睛,似乎还能听到关羽让开道路时,曹操大军的马蹄声,以及关羽内心关于“义”与“责”的挣扎——这,或许就是“三国魂”最核心的模样:有谋略,有厮杀,更有直击人心的情义。</p> <p class="ql-block">  走完整段华容古道,已是夕阳西下。我坐在放曹坡旁的田埂上,看着晚霞将天空染成橘红色,远处的村庄升起袅袅炊烟,晚归的农人骑着三轮摩托车驶过,摩托车的声音,与千年前的马蹄声、厮杀声,形成了奇妙的时空对话。曾经让曹军“死者甚众”的沼泽,如今是稻谷飘香的良田;曾经“百里荒”的萧瑟之地,如今是绿树成荫的家园;曾经的险关要隘,如今是乡邻往来的通途——这便是古今变迁最真实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华容古道的具体位置仍有争议,湖南华容县也有相关遗迹。可于我而言,无论确切位置在哪,这段古道承载的三国记忆,才是最珍贵的。它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不是影视剧里夸张的演绎,而是藏在每一块石碑、每一个地名、每一寸土地里的“魂”——是赵云的勇,是张飞的猛,是曹操的枭雄气魄,更是关羽的“义”。</p> <p class="ql-block">  重阳踏秋,我在华容道的青绿里,不仅看到了当下的生机,更叩响了沉睡千年的三国魂。那些曾在历史长河里鲜活过的人物与故事,并未随着时光流逝而消散,而是化作了这片土地的精神印记,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关于勇气、情义与信仰的力量,永远值得被铭记。当我起身离开时,风再次吹过稻田,仿佛又听到了千年前的声音,那是历史的回响,也是“三国魂”永不褪色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摘自网络,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