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润西湖,韵生百相

鱼乎

<p class="ql-block">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苏轼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散发着独特而持久的光芒。周晓音教授的《寻踪,遇见东坡·印象:散为百东坡》,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传记或文学研究著作,而是一部以当代视角重构苏轼精神世界的文化漫游录。它犹如一座桥梁,跨越千年时光,将苏轼多维的生命与当代人的文化记忆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  书名中的“散为百东坡”取自苏轼《泛颍》一诗,这一表述既如同一幅水波倒影的奇幻画卷,又暗示了苏轼在后世文化记忆中的多样面貌。他是政治家,心怀天下,以务实的态度治理地方;是水利专家,凭借卓越的智慧和才能,为百姓解决水利难题;是美食家,创造出一道道令人垂涎的佳肴;是书法家,其书法作品飘逸洒脱,尽显艺术魅力;是诗人、词人,用灵动的文字描绘出世间的万千景象;更是一个永远乐观的“生活家”,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能在生活中寻得乐趣。</p><p class="ql-block"> 周晓音教授以颍州西湖为切入点,开启了一场独特的文化之旅。她通过地理寻访,踏上苏轼曾经走过的土地,感受着那片土地的温度和气息;进行诗词解读,深入剖析苏轼在颍州创作的诗词,探寻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开展历史考据,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还原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并进行想象重构,让苏轼在不同的时空维度中“分身”与“重现”。</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形象何以能“散为百东坡”?周晓音教授通过三个维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颍州知州的苏轼,浚治西湖、赈济灾民、奏罢劳役,展现出政治家的务实与担当。他深知百姓的疾苦,以实际行动为百姓谋福祉,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尊敬。在文学的殿堂里,作为诗人的苏轼,在颍州写下了《泛颍》《浣溪沙·荷花》等佳作,以细腻的文字定格了湖光水色的美丽瞬间。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苏轼情感的寄托和表达。在当代文化记忆中,作为符号的苏轼,他的形象通过雕塑、旅游叙事、地方文化重塑,成为了颍州西湖的“代言人”。他的名字和故事,成为了颍州西湖的文化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p><p class="ql-block"> 这种多维度的书写,使得苏轼不再是一个静态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不断被赋予新意义的流动符号。正如作者所言:“我们进入了时光隧道,互相穿越,双向奔赴。”读者仿佛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苏轼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感受他的喜怒哀乐,领略他的智慧和风采。</p> <p class="ql-block">  周晓音教授对颍州西湖的描写极具层次感,既展现了其自然之美,也挖掘了其人文积淀。在她的笔下,颍州西湖宛如一位温婉的佳人,散发着独特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书中对西湖的描写充满了诗性:“天很蓝,西湖的水面由窄而宽,有时又由宽而窄,水平如镜,水草丰茂,绿树倒映水上,时有啼鸟飞过。如果把颍州西湖比作美人,那真是小家碧玉的风致,淡淡妆,天然样。”这种语言风格显然受到了欧阳修《采桑子》和苏东坡《浣溪沙》的影响,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颍州西湖的温润清丽。作者特意乘竹筏游湖,以亲水的视角体验苏轼当年的所见所感。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她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苏轼一同欣赏着湖光山色,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这种自然景观与文学记忆的重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叠印”效果,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颍州西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然而,周晓音教授并未仅仅停留于风景描写,而是深入探讨了苏轼、欧阳修如何将自然景观转化为文化景观。欧阳修在颍州“组织修筑陂堰”“扩建州学”“种瑞莲、黄杨”,使西湖兼具审美与经济价值。他的治理不仅改善了当地的水利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还为颍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苏轼在颍州仅半年,却“浚治西湖”“奏罢八丈沟工程”“祈雨赈灾”,展现出“民本思想”。他深知百姓的需求,以百姓的利益为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政治家的责任和担当。这些治理细节让读者理解,颍州西湖之所以成为“天下西湖三十六”之一,并非仅仅因其自然风光,更因其背后蕴含的深厚人文积淀和两位文人的政治智慧与文化经营。</p> <p class="ql-block">  周晓音教授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1938年花园口决堤后,古颍州西湖被黄河泥沙掩埋,今天的西湖是重建的,那么,苏轼与欧阳修的“文化基因”是否仍在?</p><p class="ql-block"> 作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尽管地理景观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苏轼的诗词、治理精神、生活美学仍通过地方记忆、旅游叙事、学术研究被不断激活。颍州西湖的雕塑再现了“苏轼与欧阳修泛舟对饮”的场景,让人们仿佛能够看到两位文人在湖面上谈笑风生的画面,感受到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汝阴唱和集》的现代整理让苏轼与友人的唱酬重新进入公众视野,这些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那个时代文化交流的见证。当代游客仍会因“四面垂杨十里荷”而寻访荷花盛开的湖畔,他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在感受着苏轼诗词的魅力和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这种“文化基因”的延续性,使得苏轼的形象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了一种永恒的精神资源。他的诗词、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苏轼的形象始终在人们的心中熠熠生辉,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传承优秀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  周晓音教授的书写方式启发我们深入思考:为何苏轼的形象能如此灵活地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首先,文学的可塑性是苏轼形象得以不断重塑的重要原因。苏轼的诗词意象(如“水光潋滟”“百东坡”)具有极强的视觉性和开放性,便于后世再创作。他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思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和理解。这些诗词就像一座宝藏,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尽的灵感和素材。</p><p class="ql-block"> 其次,人格的普适性也是苏轼形象深受喜爱的关键因素。他的乐观、豁达、务实与幽默,符合现代人对“理想人格”的想象。在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时,苏轼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用豁达的胸怀去面对一切。他的务实精神和幽默风趣,让人们感受到他的真实和亲切。这种人格魅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赢得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喜爱和敬仰。</p><p class="ql-block"> 最后,文化的流动性也是苏轼形象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地方文旅产业需要“文化IP”,而苏轼恰好是一个兼具知名度与故事性的符号。他的名字和故事家喻户晓,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的诗词和事迹充满了故事性,能够吸引游客的兴趣和关注。因此,苏轼成为了地方文旅产业的重要文化资源,通过旅游叙事和文化传播,他的形象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角度看,《寻踪,遇见东坡·印象:散为百东坡》不仅是一部关于苏轼的书,更是一部探讨“文化记忆如何塑造历史人物”的深刻作品。它让我们看到,历史人物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不断被塑造和重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晓音教授的笔触兼具学者的严谨与文人的感性,使得这本书既可作为苏轼研究的补充读物,也可视为一部优美的文化散文。她以颍州西湖为媒介,让读者看见:苏轼如何被历史塑造(作为治水者、诗人、酒徒),苏轼又如何塑造历史(通过诗词、治理遗产、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 最终,“散为百东坡”不仅是水中的倒影,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每个时代都会以自己的方式遇见苏轼,而周晓音教授的这本书,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与苏轼的一次精彩对话。它让我们在千年的文脉中寻找到了苏轼的足迹,感受到了他的精神魅力和文化传承的力量。在未来的岁月里,苏轼的形象将继续在人们的心中闪耀,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美好的生活,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p><p class="ql-block"> 2025.10.26于城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