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碛口古镇位黄河中游,是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商贸中转站,连接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等地,西北的皮毛、药材在此南下,江南的布匹、瓷器由此北达。由此形成了建筑风格融合晋商文化与黄河地域的特色风貌。雨前的碛口古镇,乌云密布与黄河水流翻滚涌动,沿途欣赏了“九曲黄河”的第一湾,旧村落依山而建,窑洞四合院层层叠置,错落有致,砖雕、木雕、石雕等工艺精湛,体现了黄土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文化。</p> <p class="ql-block">来到藏在碛口古镇的深巷子里的这个古兵器博物馆,面积有200余平方米,集古兵器收藏、展览以及古兵器文化研究于一体,展出藏品300余件,涵盖了从新石器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各个历史阶段的代表性冷兵器械。虽然有些简单,却真实反映出历史的真像。</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以明清时期旋焊工艺兵器著称,展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兵器制作工艺水平和悠久的古兵器历史文化,件件皆为国内藏家推崇的古兵器精品。</p> <p class="ql-block">这是贺龙元帅用刀的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就是29军大刀队的军歌。</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道光初年,五层共四十孔的窑洞,曾是著名的粮油货栈,现在已是黄河宾馆。墙上的多幅摄影作品吸引了我,古镇的民俗活动,村民跟黄河打交道的精彩镜头,此刻成了摄影展的主场。有一张照片格外打动人:晨雾中的黄河渡口,老艄公正弯腰解开船缆,木船在水波里轻轻摇晃,远处的山峁若隐若现,仿佛下一秒就能听见船桨划水的声响。另一组照片聚焦于古镇的现在:扎着麻花辫的姑娘在老茶馆里煮着红枣茶,老手艺人坐在门槛上修补木犁,孩子们踩着青石板追逐打闹。</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风土地貌,贫瘠干旱、沟壑纵横。和这片土地的颜色一样,黄色与灰色,是碛口亘古不变的主色,给人留下一种衰败和萧瑟的印象,再深邃的目光,也无法穿透那厚重的历史尘埃,仅凭视觉印象,很难再追寻到“九曲黄河第一镇”,昔日曾经拥有过的浮华。</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展现了传统民俗与现代直播的融合。画面中人物的服饰带有浓郁的陕北风情,男士的羊皮毛坎肩、白头巾是当地传统装扮,女士的红色服饰也颇具地方特色。他们手持手机、架起自拍杆进行直播,体现了当下利用新媒体手段,将当地的民俗文化、生活风貌传递给全华夏,是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新表达,让民俗文化以更具时代感的方式传播开来。</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身穿色彩艳丽的传统服饰的舞者,在岩石上舞动着扇子和彩带,动作舒展奔放。这种舞蹈形式带有陕北民间舞蹈的风格,展现了当地民众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体现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又凸显了民间艺术的蓬勃生命力,传递出当地文化中热情、奔放的精神特质,是对民间舞蹈艺术和地域文化的生动记录。</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呈现的是一场热闹的抬花轿民俗活动。鲜艳的花轿、身着传统服饰的抬轿者和领轿人,以及周围围观的人群,生动还原了当地传统婚俗场景。抬花轿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礼仪传统,记录下了民俗活动的鲜活画面,展现了碛口古镇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活力,让人们得以窥见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浏览与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