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河源革命斗争史展览

平常人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平常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8272589</p><p class="ql-block">美篇图片:手机自拍</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荣耀征程—团结的队伍</p><p class="ql-block">美篇模版:中国红</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国庆节假期,我和家人一起回到老家河源市探亲访友。10月4日,我到河源市博物馆参观,其间参观了河源革命斗争史展览,我在现场拍摄了许多令人震撼的照片及其一些文字资料,现有空闲时间,我将这其中一部分图片,结合展览的文字资料及其它相关的文字资料编纂成本美篇文章。</p> <p class="ql-block">百年历史,风云激荡。东江潮起,党旗飘扬。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p><p class="ql-block">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时光的长河中回首凝望,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p><p class="ql-block">河源,作为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在这百年征程中,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p> <p class="ql-block">河源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民暴动、建立工农革命武装、成立苏维埃政权、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区之一。早在大革命时期,河源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河源地区爆发了闻名遐迩的紫金“四•二六”武装暴动和龙川鹤市暴动,创建了“海陆惠紫”“五兴龙”“惠紫河博”等革命根据地,并在紫金、龙川等地成立了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时期,河源曾是中国共产党东江特别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东江后方特别委员会的所在地,是广东抗日根据地之一。解放战争时期,河源是广东最早的解放区。我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取得了“五战五捷”的重大胜利,建立了威震敌胆的粵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做出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徐向前、聂菜臻、彭湃、古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阮啸仙、刘尔崧、黄居仁、刘琴西、黄克、罗焕菜等众多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壮美的人生画卷。</p> <p class="ql-block">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中共早期党员阮啸仙、刘尔崧为主要代表的一批河源籍先进青年分子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回家乡河源创建和发展党的地方组织。1923年8月,中国共产党紫金县小组在县城天后宫成立,赖炎光任组长,隶属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领导,刘尔崧是直接领导人。</p><p class="ql-block">1925年12月,成立中共紫金县特别支部,钟灵任书记,隶属海陆丰地委领导。1927年8月中共紫金县特别支部扩大中共紫金县委员会。</p><p class="ql-block">1925年11月,创立中共龙川县特别支部委员会(简称中共龙川特支),由黄觉群任特支书记,直属中共广东区委领导。</p><p class="ql-block">1927年6月,中共河源县曲龙党支部成立,赖民任支部书记,直属中共紫金县特别支部领导。</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革命斗争中,河源地区创建的党的地方党组织不断发展,党员人数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到1927年3月,河源地区发展党组织35个,有党员280人。</p> <p class="ql-block">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革命斗争历史。早在大革命时期,河源“东江三杰”阮啸仙、刘尔崧、黄居仁等,他们为广东早期青年运动、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紫金“四•二六”武装暴动为标志的东江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先后在河源及周边地区创建了“海陆惠紫”“五兴龙”“惠紫河博”等革命根据地,是当时广东乃至全国工农运动影响巨大的地区之一。</p><p class="ql-block">河源是全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区之一、最早开展农民运动的地区之一、最早组织农民暴动的地方之一、最早建立县级苏维埃政府的地方之一、最早组建中国工农武装的地区之一、最早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区之一。河源地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早期试验田”,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的河源奉献。1941年末,日军进占香港,香港沦陷。在香港的文化界名人、抗日爱国民主人士身处极度危险之中;周恩来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连贯等连续组织营救工作,史称“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p><p class="ql-block">当时,粤江铁路线不通,文化名人从惠州向大后方转移,只有先走水路到老隆,再乘汽车到韶关,然后才能从韶关乘火车经衡阳到桂林、重庆。老隆地处交通要冲,是东江航道的终点,往西可到韶关,经湖南省转往广西、四川;往东可经兴宁、梅县、大埔转往皖南、苏北。1942年春,廖承志、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先后分批抵老隆,在后东特委和连贯的具体指导和龙川地方党组织竭力协作下,转移到韶关,再往衡阳、桂林,最后到达大后方。这场大营救被茅盾称为“抗日以来最伟大的抢救”,龙川老隆作为营救路线上的重要中转站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从老隆转移文化名人进入老隆镇的东江码头到韶关的文化界名人、爱国民主人士以及他们的家眷共一千多人。</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河源地区遭受日本侵略军的狂轰滥炸和肆意践踏,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经济和社会发展道受严重破坏。数个抗战时期,河源人民在中共广东区委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p><p class="ql-block">1941年2月,经省委批准,在龙川县水贝成立了中共东江后方特别委员会,特委书记梁威林,组织部长张直心,宣传部长饶璜湘,背年部长李汉兴(张日和),妇女主任陈婉瑰,直属粤北省委领导,辅龙川、紫金、河源、和平、五华、连平、新丰等县和兴宁西部。1942年3月,特委领导经过认真研究,认为河源县黄村地区的党组织和群众基础较好,地处紫、五、龙、河4县结合部,且山高林密,便于开展游击战,故将特委机关由龙川水贝转移到黄村文秀塘。1942年5月,中共粤北省委道特务破坏,广东党组织采取领导分散隐蔽,停止活动,单线联系。</p><p class="ql-block">1943年3月,后东特委转移到古竹镇水东村陈屋办公。1944年秋恢复党组织活动。1945年2月底,中共后东特委在黄村文秀塘供复组尔活动的第一次会议上决定创办特委机关报《星火报》。</p> <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闽粵赣边纵队、桂滇黔边纵队联合发表成立宣言。同年2月1日,粤湖边纵队在惠东安墩黄沙村举行庆祝大会,宣告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正式成立。尹林平任司令员兼政委。纵队下辖7个支队,其中粤赣边支队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郑群为司令员、钟俊贤为政委、曾志云为参谋长、黄中强为政治部主任,支队下辖5个团和4个独立大队,并于同年1月30日在河源上莞成立和举行庆祝活动。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的成立,标志着粤赣湘边人民武装力量已经由小变大,向正规化发展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从而大大地鼓舞了粤赣湘边区军民夺取更大胜利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下句,被迫撤离蓝口的敌军驻守在河源仙塘,淮海战役战败的胡琏兵团败退到兴梅地区,与驻守河源的196师相呼应,企图夺回老隆、佗城、蓝口等军事重镇,促使两军汇合,拟扼守东江要道,阻挡粤赣湘边纵队对河源及其他地区的解放。面对这种情况,粵赣湘边纵队司令部及时调整作战方案,暂缓对河源的解放。在此期间,我军在龙川铁场击退了胡琏兵团的进攻,在紫金中坝击退了196师的进攻,打破两军汇合的企图。</p><p class="ql-block">9月初,粤赣湘边纵队从和平、兴宁、老隆挥师南下,胡琏兵团得悉后撤出兴宁、五华,逃往台湾。9月3日,敌军派出一个团到河源木京建立外围据点,被我军击败。此时,敌伪的河源城防图被我地下工作队智取,南下解放军又兵临粵赣湘边,196师看到顽抗无望,9月18日奉命星夜与伪政府党政头目一起逃往博罗石坝一带。9月19日清晨,粤赣湘边纵队北线主力渡过新丰江,进入河源城,并迅速建立军事管制委员会。河源县宣告解放。</p> <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战争,同月26日,成立抗美援朝总会。东江地区各地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反美示威游行,各县都成立了抗美援朝分会,其中,1950年11-12月,各县召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群众大会,并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掀起抗美援朝运动高潮;广大城乡青年响应号召,积极报名参军,河源县有1215名(1951年8月止,1952年8月,又动员170名老兵归队赴朝参战)、和平县有1005人(1951年12月止)、龙川县有3000多名(1953年7月止)、紫金县有920名(1951年5月止,1952年冬,又动员60名老兵赴朝作战)青年被批准参加电国人民志愿军;河源、和平、龙川、紫金、连平等县各界人民群众热烈响应“捐献飞机大炮”号召,积极捐献钱物,如河源县在1951年7月就收到群众捐款9亿元(旧币)和粮食一批;龙川县到1952年1月就收到群众捐款15.9471亿人民币(旧币)、稻谷90多万斤。</p> <p class="ql-block">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优待烈军属和复员转业军人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全社会也形成了拥军优属的良好风气。1951年夏,龙川县有39个乡镇成立了优属代耕委员会,组织代耕工作组1479个,参加人数为36835人,分别给烈属25户、军属1133户、工属122户代耕,代耕面积达6811亩。和平县有269个村组织了382个代耕组、帮耕队,参加人数3160人,将全县350户军烈属的农活包揽下来,为支持抗美援朝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静物无言,却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的,历史的联系不可割断。我通过本次观看展览,回顾过去,仿佛在展览中感悟到历史,汲取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力量。让我们不忘初心,坚定信念,砥砺前行,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敢为人先,不断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