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弓长

<p class="ql-block">郑和下西洋♂</p><p class="ql-block">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朱棣篡位,到朱棣时期,明朝已休身养息好,那时,北边是原元朝等外族势力,唯一经贸方向是向东南方向,东南方均为大海大洋,南方叫南洋(太平洋),西南方叫西洋(印度洋)。传说唐朝时期,中国向南洋输送500对童男童女,到南洋繁衍,从此中国与南洋结亲,经过几百上千年的“走亲访友”,造船业在暴风雨中迅速发展,到明朝已能建造大型战船,组成上万人的海上船队下南洋、进西洋进行商贸活动。朝庭为发展,命大臣率队进西洋、下南洋进行文化、商贸交流,与各国进行互通有无,建立新秩序。当时中国的造船业相当发达,最大可组建2万5千人的大型船队巡游西洋、南洋,以张显国力,促进陆邻友好,发展经贸。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奋进的时代。现再回头看郑和下西洋就顺理成章了。为了明朝的发展,朝庭重视西洋并耗资建船队往返于西洋/南洋各国进行商贸和文化交流,增进同各国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郑和下西洋↗</p><p class="ql-block">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始于1405年(永乐三年),终于1433年(宣德八年),共计七次,历时28年。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馍斯、木骨都束等地,远达东非、红海。船队的宝船数≥63艘,船队人数最多达27550人(第七次)</p> <p class="ql-block">郑和第一次下西洋↗</p><p class="ql-block">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途经麻喏歇国时,该国东西二王交战,西王误杀郑和船队岸上人员,西王派使谢罪。</p><p class="ql-block">在三佛齐旧港,郑和招渝当地海盗陈祖义,陈诈降袭郑被郑和击败,杀敌5000余人,烧毁敌船10艘,俘获敌船7艘,生擒陈祖义等三人。郑和任命广东华侨施进卿为旧港之主。1407年10月13日(永乐五年九月十三)郑和船队携诸国使者、押陈祖义等俘虏还朝,明成祖令杀陈祖义等三人,宽恕西王,赏赐旧港之战的有功将士,遣朱焯祭告天妃。</p> <p class="ql-block">郑和第二次下西洋↗</p><p class="ql-block">1407年(永乐五年),郑和奉命出发,访问了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暹罗(今泰国)、爪哇、苏门答腊北部,然后驶往印度洋到柯枝和古里,明朝使节们正式册封古里王并刻碑纪念这一盛事。到全錫兰,郑和船队向有美佛寺布施金、银、丝绢、香油等。1409年2月15日(永乐七年二月初一),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7年(永乐七年)夏,郑和船队返朝。</p> <p class="ql-block">郑和第三次下西洋↗</p><p class="ql-block">1409年10月(永乐七年九月),明成祖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侯显率领官兵27000余人,驾驶海舶48艘,从太仓刘家港启航,敕使占城、宾童龙、真腊、暹罗、假里马丁、交阑山、爪哇、重迦罗、吉里闷地、古里、满刺加、彭亨、东西竺、龙牙迦邈、淡洋、苏门答腊、花面、龙涎屿、翠兰屿、阿鲁、锡兰、小葛兰、柯枝、榜葛刺、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苏禄等国。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p><p class="ql-block">满剌加当时是暹罗属地,郑和奉明成祖命招敕,赐给当地酋长双台银印、冠带袍服,树碑并建立满剌加国。</p><p class="ql-block">郑和访问锡兰山国时,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诱骗郑和到国中,发兵5万围攻郑和,并伐木阻断郑和归路。郑和趁敌军倾巢而出,国中空虚,带领二千官兵,夜袭亚烈苦奈儿王城,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家属。1411年(永乐九年)六月,郑和船队还朝,明成祖赦免了亚烈苦奈儿,下诏另择贤君。对下西洋将士在太仓设宴犒劳。</p> <p class="ql-block">第四次下西洋↗</p><p class="ql-block">1412年11月(永乐十年),明成祖命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统军27000余人,驾海舶40艘,出使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腊、柯枝、古里、南渤里、彭亨、吉兰丹、加异勒、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等国。船队于1413年(永乐十一年)出发,使团中包括官员868人,兵26800人,指挥93人,都指挥2人,书手140人,百户430人,户部郎中1人,阴阳官1人,教谕1人,舍人2人,医官医士180人,正使太监7人,监丞5人,少监10人,内官内使53人其中包括翻译官马欢,陕西西安羊市大街清真寺掌教哈三,指挥唐敬、王衡、林子宣、胡俊、哈同等。</p><p class="ql-block">郑和先到占城,奉帝命赐占城王冠带。到苏门答剌时,苏干剌刚弑君篡位,明朝不认“伪王”,苏干剌率大军截杀郑和船队。郑和率明军及当地部队奋战获胜,乘胜追击到喃渤利国,生擒苏干剌。船队在三宝垄休整1月,此后,船队首次绕过阿拉伯半岛,航行东非麻林迪(肯尼亚)。1415年8月12日(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日),郑和船队回国,九月,郑和等人献俘于北京,明庭诛杀苏干刺,赏赐立功将士。次年,明成祖御制碑文,树立“天妃宫碑”以示对天妃庇佑下西洋船队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郑和第五次下西洋↗</p><p class="ql-block">1416年12月28日(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明成祖命郑和等人护送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里、卜剌哇、苏门答腊、麻林、剌撒、忽鲁谟斯、柯枝、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各国使者及旧港宣慰使归国。1417年5月31日(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郑和在泉州行香。同年秋后,郑和率船队出发,随行有僧人慧信,将领朱真、唐敬等。郑和奉命在柯枝诏赐国王印诰,封国中大山为镇国山,并立碑文。忽鲁谟斯进贡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进贡“麒麟”;祖法尔进贡长角马;木骨都束进贡花福鹿、狮子;卜剌哇进贡千里骆驼、驼鸟;爪哇、古里进贡麾里羔兽。郑和船队约在1419年(永乐十七年七月)回国,当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朱棣下诏,按等级对下西洋将士进行赏赐。</p> <p class="ql-block">郑和第六次下西洋↗</p><p class="ql-block">1421年(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明成祖命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郑和率船队到达国家和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剌撒、卜剌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腊、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1422年9月3日(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腊、阿丹等国使节。</p><p class="ql-block">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明成祖命郑和前往旧港赐施进卿之子施济孙官印和官服,令他接替已故父亲的位置。同年七月,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随即调整了其父的扩张政策,对内减轻民困,对外战略收缩,停止下西洋。</p><p class="ql-block">1425年(洪熙元年二月),郑和被任命为南京守备,率下西洋的明军镇守南京。</p> <p class="ql-block">郑和第七次下西洋↗</p><p class="ql-block">1430年6月29日(宣德五年六月九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出使西洋忽鲁谟斯、锡兰山、古里、满刺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苏门答腊、刺撒、溜山、阿鲁、甘巴里、阿丹、佐法儿、竹步、加异勒等20国及旧港宣慰司。同年8月15日(七月二十七日),宣宗还曾就制造舟船等事下诏。随行人员有太监王累弘、李兴、朱良、楊真、右少保洪保等人。第七次下西洋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弄手、医士、铁锚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p><p class="ql-block">1431年3月20日(宣德六年二月七日),明宣宗令郑和向暹罗国王传达敕谕放满剌加国王亲来朝贡。同年4月8日(二月二十六日)郑和船队抵达福建长乐港,在长乐港停留半年,在此期间,郑和曾率领兴手三卫指挥千百户和州府官员,到福建湄州屿,买办木/石,重修湄州天妃宫。又在长乐县南山三峰塔寺旁,修建长乐天妃宫,树《天妃灵应之记》碑,并铸铜钟一口,铭文:“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p><p class="ql-block">这次航行,郑和船队从竹步西行,最远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一说郑和在这次航行中去世。</p> <p class="ql-block">郑和下西洋结果↗</p><p class="ql-block">1434年(宣德九年),王景弘率船队出使苏门答腊等南洋国家,船队约在年末回国。</p><p class="ql-block">1435年(宣德十年),宣宗去世,明宗继位。同年,随王景弘船队入贡的苏门答腊国王之弟哈尼者罕奏国王老耄,明廷嘉许老王,令老王之子嗣继位。</p><p class="ql-block">1436年(正统元年),明廷遣古里、苏门答腊等11国使臣随同爪哇使臣出航,并请爪哇国王分送其他国家的使臣回国。一说,辅政大臣还曾于该年以明英宗的名义命南京守备大臣王景弘停罢采买营造,并由此终止下西洋贸易,下西洋活动已然落幕。</p><p class="ql-block">1458-1459年(天顺二年至三年),太监福安几次向明英宗下西洋停罢后珍珠、黄金等奢侈品不足,并曾请求派官员下西洋采购黄金,为明英宗所拒。</p> <p class="ql-block">郑和下西洋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一、建立政治秩序</p><p class="ql-block">在外交及军事方面,郑和下西洋颇有建树。在总体保持和平的同时,郑和船队也使用武力,打击了斯里兰卡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的统治,消灭了篡夺王位的苏门答腊君主苏干剌,惩治海盗陈祖义,并在东南亚扶植由施氏华侨统治的旧港宣慰司。郑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这种政治秩序是基于传统的“王者无外”、“怀远以德”的观念,故总体上是非侵略性的。</p><p class="ql-block">二、拓展朝贡体系</p><p class="ql-block">郑和下西洋有历史的传承,也展示了明朝在政治与军事上的优势,经济利益的刺激,使明朝的朝贡体系规模大为扩展。这种朝贡体系是非霸权的强国国际政治体系。郑和也被视为明朝的和平使者。</p><p class="ql-block">三、开拓海外贸易</p><p class="ql-block">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朱元璋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民间贸易等多种形式。</p><p class="ql-block">朝贡贸易以奢侈品(香料、珠宝)为大宗。寻找海外香料,满足国内需要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个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官方贸易是在官方主持下,遵循平等自愿、等价交换的原则,“击掌定价”进行交易。</p><p class="ql-block">民间贸易是由私人自发自由进行货/币交换。船队官兵可携带商品在沿线国家展开贸易。</p> <p class="ql-block">四、改进国内生产</p><p class="ql-block">郑和下西洋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从而影响和带动了国内的手工业生产。例如①海外硬木的操作技术②苏麻离青的呈色剂,形成了永宣青花陶瓷③吸收国外文化生产出了扁壶、花浇等新陶瓷和新纹样。</p><p class="ql-block">五、引发财政危机</p><p class="ql-block">郑和下西洋以朝贡贸易为主,朱棣实施“厚往薄来”政策,对外帮朝贡者大量赏赐,仅白银就耗费600万两。由于船队携带铜钱出国收购,致使铜钱大量外流,严重消耗了国库储备,引起货币贬值。</p><p class="ql-block">六、宗教文化</p><p class="ql-block">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留下了介绍沿岸国家、地区情况的地理著作及航海图;促进了伊斯兰教在印尼及东南亚及其它地区的传播,以天妃信仰为代表的道教也随郑和船队在海外传播。</p><p class="ql-block">七、地理著述</p><p class="ql-block">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马欢留有《瀛涯胜览》,费信有《星槎胜览》,巩珍有《西洋番国志》。</p><p class="ql-block">郑和下西洋,留下了《郑和航海图》。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也是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p><p class="ql-block">孙中山: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p><p class="ql-block">《中国史纲要》: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各地的联系,很多国家都在和他的接触之后派使者来中国贸易。郑和下西洋也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在他的影响下,中国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郑和的历史功绩是不能磨灭的。</p><p class="ql-block">《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600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工艺,没有侵占别国的一寸土地,带给世界的是和平与文明,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与有关国家和人民加强交流的诚意。</p><p class="ql-block">新华社:①28年间,郑和船队造访了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尽管郑和船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船队,但他们没有侵占、掠夺,而是始终对所有国家、民族以礼相待,友好交往。②郑和,这位航海史上的先驱,以智慧为舵,扬起和平的风帆,缔造了世界航海业发展的里程碑,厚植了“一带一路”的文化底色与民心基石,书写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话。</p> <p class="ql-block">附:宝船大小</p><p class="ql-block">关于郑和航海船只(尤其是宝船)都说巨大,但缺少具体尺寸。马欢所撰《灜涯胜览》一书记载称:宝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这段记载提供了宝船具体的尺寸。</p><p class="ql-block">注:一尺=33㎝,一丈=3.2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