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地之子,到人类敦煌

西木木子

<p class="ql-block">沿着连霍高速公路从嘉峪关驶向敦煌,途经瓜州顺路将瓜州戈壁国际雕塑艺术长廊收录。</p> <p class="ql-block">在茫茫的戈壁滩,那迷人的老祖宗默默地注视着这片大地的变迁,一如两千年前等待那位少年将军的捷报。《汉武雄风》,威风凛凛,威震西域。</p> <p class="ql-block">站在沙丘高处,迎着风从远方吹来,带着荒原的低语。脚下的沙漠辽阔无边,像一张未曾书写的纸,而那尊红色的雕塑,就静静地卧在大地的掌心,像一个蜷缩的梦。它不说话,却仿佛在呼吸,与这片土地同频。我沿着小路走下去,脚步放得很轻,生怕惊扰了这份沉睡的安宁。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它不是被遗弃在这里,而是从大地深处生长出来的——是土地的孩子,以血肉之形,回应着风沙与日月的呼唤。他就是大地萌娃,又名大地之子。出自清华教授董书兵之手。他静静地躺在那里,倾听着祁连山那强壮有力的心跳。</p> <p class="ql-block">大地之子躺在沙地上,像刚从泥土中诞生。它的脸朝向天空,眼睛闭着,嘴角却似有若无地弯着,仿佛知道这个世界虽荒凉,却并不冷漠。阳光洒在它身上,红褐色的肌理与沙地融为一体,像是大地用自己最原始的颜色,亲手捏出了一个生命。我走近他,蹲下身,看着它细小的鼻翼和微微蜷起的手指。它那么安静,却又那么有力地存在着,仿佛在说:我来了,我是这片荒芜的一部分,也是它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它侧卧着,像在午后的阳光里小憩。风吹过它的发丝——如果那粗糙的石纹也算发丝的话——轻轻拂动,仿佛时间在这里也放慢了脚步。它的衣褶被雕刻得如此真实,像是刚从某位母亲怀中离开,被轻轻放在沙地上。我绕到它的正面,看见它安详的面容,眉头舒展,没有恐惧,也没有疑问。它只是存在,像一棵树,像一块石头,像一粒沙——属于这里,生在这里,长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云开始在天上聚拢,不再是空无一物的蓝,而是有了层次,有了故事。阳光穿过云隙,洒在雕像身上,光影斑驳,像大地在为它盖上一层薄被。沙地的纹理在光线下更加清晰,每一道波纹都像是时间的指纹。这是一种回归——人类最原始的姿态,最纯粹的存在。它不奔跑,不呐喊,只是躺着,却比任何高耸的纪念碑都更接近生命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而在另一片沙地上,我看见了一个奔跑的身影。它不是婴儿,而是一个成年的人形雕塑,姿态矫健,双臂摆动,仿佛在追逐什么,又像在逃离。它的颜色与沙地相近,棕褐而沉稳,像是从大地中猛然跃出,带着一股不回头的决绝。它没有脸,却有方向;没有声音,却有速度。站在它身后,你似乎会听见风在它耳边呼啸。它让我想起那些在荒原上行走的人——牧羊人、旅者、朝圣者——他们或许不知道终点在哪里,但脚步从未停歇。他在跨越祁连。</p> <p class="ql-block">越来越多的人来了。他们是为大地之子而来,站在雕塑旁,手指轻轻触碰石面,仿佛在确认它是否真的会呼吸。我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这些雕塑从来不是冰冷的岩沙石头。它们是大地写给时间的情书,是土地用沉默的语言,讲述着关于诞生、成长、奔跑与安眠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大地孕育我们,也接纳我们。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最终都会回到它怀里,像婴儿回到母亲的臂弯。</p> <p class="ql-block">大地之子,奇妙的构思,栩栩如生的神态。令人叫绝 。</p> <p class="ql-block">与之毗邻的《无界》如同戈壁滩上的海市蜃楼,仿佛演绎两千多年来 河西走廊上发生的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那么的真实又那么的缥缈。</p> <p class="ql-block">在更高的山丘上,我看见一艘“船”——金属铸成,形状抽象,却分明有帆的意象。石碑上刻着“戈壁方舟”四个字。它不漂在水上,却漂在沙海之上。风穿过它的结构,发出低沉的鸣响,像一首古老的歌谣。它不在航行,却一直在出发。而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在时间的荒原上,乘着记忆的舟,驶向未知的彼岸。而大地,始终是那片沉默的海,托起我们所有的梦与漂泊。</p> <p class="ql-block">日落时,我坐在返回的车上,看太阳缓缓沉入地平线。天空由橙黄渐变为淡蓝,电线杆的剪影拉得很长,像大地伸出的手指,指向远方。一天将尽,可荒原并不悲伤。它只是安静地收容着光,收容着影,收容着每一个走过它胸膛的人。</p> <p class="ql-block">我们与这荒漠如此相称,仿佛也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每个人都是大地之子——无论奔跑,还是静卧;无论喧嚣,还是沉默。我们从它而来,终将归于它。而这些雕塑,不过是它用石头说出的那句:“我在这里,等你回来。”</p> <p class="ql-block">继续西行100余公里我们到达让人魂牵梦萦的敦煌。敦煌又称沙洲,汉武帝时设郡,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以石窟和壁画而闻名于世。这里是文明与大漠的交织,是民族历史与时代变迁的碰撞。</p><p class="ql-block">“人类敦煌,心向往之”。</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窟内绘、塑佛像及佛典内容,为佛徒修行、观像、礼拜处所。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立体艺术。洞窟分南北两区:南区492个洞窟是莫高窟礼佛活动的场所,北区243个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坑、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p><p class="ql-block">敦煌石窟一名通常用以指莫高窟,是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有时也包括安西的榆林窟。敦煌石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1961年国务院公布莫高窟、榆林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保护之完整,壁画之生动,技法之精湛,都是超出想象的。它震撼到了我……</p> <p class="ql-block">敦煌鸣沙山,是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处于库姆塔格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同为中国四大鸣沙山。“山龄”已达3000多年。鸣沙山所在敦煌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甘、青、新三省(区)交汇处。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5千米。其东起莫高窟,西至党河口,东西绵延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p><p class="ql-block">鸣沙山沙峰起伏,人们顺坡滑落,便会发出轰鸣声,称为“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鸣沙山是典型的风成沙丘地貌,暖温带干旱性气候。鸣沙山平均海拔在1200~1700米之间,最高峰海拔为1715米,相对高度在100~400米之间。山体由红、黄、绿、黑、白、五色细沙堆积而成。鸣沙山携带沙质较多的西风和北风在这里受到山体的阻拦,使风中的沙粒沉降下来,久而久之形成了鸣沙山。鸣沙山在汉代的时候被称为神沙山、沙角山,魏晋时始称鸣沙山。最早在东汉辛氏《三秦记》中有“河西有沙角山……人欲登峰,必步下入穴,即有鼓角之声,震动人足”的记载。</p><p class="ql-block">鸣沙山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曾获 " 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 " 等荣誉称号;为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中国敦煌世界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敦煌的夜市是这里的另一道风景,是西部美食最丰富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沙洲美食是它的一大特色,特别是那</span>家大漠烤鱼,流水作业烹制,简直是世间美味,只要你吃上一口,定会味蕾大开,满口流香。你若到来千万不要错过。</p>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GL</p><p class="ql-block">图片摄影G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