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传引的美篇

文传引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月饼往事</span></p><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三十四年弹指间过,但1991年第一次自学制作“琼月”的故事,却始终清晰如昨日,每一幕都深深印在脑海里。</p><p class="ql-block">1991年8月19日,三亚大东海金陵度假村。碧海连天,白云悠悠。</p><p class="ql-block">今天,保亭县电影公司妙香园茶店的阿三老板来三亚招工,想招两位面点师傅,会做琼式酥皮月饼者优先录用。刚学习面点毕业的琼海老蒙因不懂月饼技术选择放弃,而我和传民却“蠢蠢欲动”想去应聘,但学习面点实习期未满(我们学习点心技术才两月有余),毫无月饼制作经验,犹豫中,却在鹿岭路排档吃宵夜时,经小八蛋催促,最终决定次日去保亭看看。</p><p class="ql-block">8月25日上午,我们先坐上前往通什的班车,过了三道镇后,在三岔路口转车到保亭站,最后搭着三轮车,才算到了妙香园茶店。这家茶店经营范围广,早餐、下午茶、晚茶都做,面积有三百多平,位置也不错——对面是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政府部门,旁边还有一大片鱼塘,塘面上还浮着朵朵荷花,看着格外舒心。</p><p class="ql-block">阿三老板中等身材、微胖,待人热情。他一边介绍工作内容,一边带我们看餐厅、后厨和宿舍。宿舍在餐厅后方院里东侧四楼,条件简陋,我们买齐生活用品后才收拾妥当。傍晚,冷饮师阿叔带我们熟悉厨房,还特意指给我们看水缸里去年剩下的月饼糖浆——那糖浆已结成黄白色的晶体,行内称作“糖尾”。晚饭时,阿三老板用丰盛的饭菜和啤酒招待我们,次日我们便正式上岗。</p><p class="ql-block">往后的日子里,我们每天要做油条、包子、酥饼、甘露酥、吐司、蛋糕、水油饼、各类粥品,还要负责档口的炒河粉。在陌生的环境里,我俩努力适应,日复一日重复着发面、出胚、打馅、拌馅、每天写原材料申购计划单的工作。制作蛋糕用的是老古董打蛋机,蛋糕桶里有两个棒的,那个年代没有SP起泡剂,只能靠古法打发鸡蛋和糖;烤炉是五层的老式款,稍不注意就会烫手;蒸包子要烧柴火,雨天柴火难引燃,常让人手忙脚乱。早餐时段,我得独自用打气火水炉炒粉,传民却因害羞不肯学,总躲在厨房里。</p><p class="ql-block"> 9月2号,阿三老板突然找我,让我列一份月饼原材料申购单——过两天公司会派面包车去海口采购。可我当时对制作月饼完全是个小白,连需要哪些原材料都摸不清,五仁的名称都写不出,心里一下子慌了神。没办法,我只能晚上翻看我们随身的《广东点心》教材和学习笔记本,连续熬了两个晚上,翻来覆去地看,一点点摸索、对照,总算勉强理清楚了用料和份量,把申购单写好交付。现在回想起来,那大概也算是“无师自通”了——哪像现在的网络时代,想查点什么,打开小红书、抖音、百度一搜,各种教程和参考资料随手就来,方便之至。</p><p class="ql-block">没两天,五仁月饼的原材料从海口运了回来,而中秋节是9月22日,时间格外紧迫。9月10日,传民赶回三亚,找在崖州宾馆工作的老二梁振存求助。次日,老二便派有月饼制作经验的小八蛋(梁振武)跟着传民返回保亭。</p><p class="ql-block"> 小八蛋到保亭时已是中午,早餐收市后,他立刻着手教我们做月饼的细节。我按他的指导煮糖浆,整整煮了近两小时;他则一边处理果仁:炸榄仁、桃仁、炒芝麻,腌制冰肉,一边把五仁月饼的配方详细告诉我们。傍晚,我们送小八蛋返程,心里多了几分底气。</p><p class="ql-block"> 送走小八蛋的当晚,我和传民围着熬好的糖浆反复查看——琥珀色的浆液裹着淡淡的柠檬香,我舀了一小勺倒在小白碗里,等稍凉后用手指沾了点尝了尝,甜中带微酸,黏而不腻,总算是把月饼糖浆这关稳住了。可想到过几天就要正式做五仁月饼,传民还是忍不住念叨:“要是烤不好月饼、拌不好馅,可咋办啊?”我没接话,心里却暗下决心:继续从书本里找方法,一定得把月饼做好。</p><p class="ql-block">有天下午,梅伯母骑着黑色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到院子里找我们,我给了她几块刚出炉的月饼。她笑着邀请我们:“晚上到家里来,杀了鸡,一起吃饭啊!”可我们实在太忙,只能婉拒:“今天实在抽不开身,改天吧!”伯母也不介意,只是反复叮嘱:“要注意身体啊,你们一天做到晚,别累坏了。”</p><p class="ql-block">后来有天晚上,我和阿民去梅伯母家吃饭,她翻出新哥的影集给我看,记忆里有一张是新哥身着白事寸衫,蓝色裤子,倚着阳台,望着远方,帅气、青涩,照片背面还有他写的心情随笔。新哥随家属从小在保亭生活、读书,天资聪颖,1992年天津读财会,毕业后在银行部门工作。在岗位上珠算比赛全省行业中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1993年12月5日(我和传学、传和参加三亚东方大酒店员工培训时在保亭新星农场)又到伯母家聚会,次年三月学习期满返亚,那年代,没有手机,打电话也是到邮电所排队,只有写信,鸿雁传情,记得和新哥信中表达兄弟之情血浓于水的情结,记忆犹新。兄弟情深,愿天涯若比邻,我们都安好!</p><p class="ql-block">9月12日凌晨四点半,我点燃后厨的柴火做好早餐,中午十点多,便和大家一起按配方称料,准备制作五仁月饼。传民负责称料、调制馅料,还用支架绑好钱秤方便称馅。可大家都是二十出头的年纪,平生第一次学做月饼,没有导师指导,经验更是无从谈起,捏月饼皮时总捏破漏酥,酥心用的是花生油。我只好停下手里的活,和大家交流正确的手法。慢慢理顺后,进度也快了起来。</p><p class="ql-block">9月14日,我们正式批量制作月饼,山兰村的邓章弟三亚学习期满、鸭塘村的陈元学(当时因红光事件在逃,剃了光头)也陆续来帮忙。我们做的月饼有七元一筒的酥皮五仁、十二元一筒的双黄莲蓉,还有六元一筒的蛋黄豆蓉。有一天刮台风,望着屋外的雨幕,陈元学满是遗憾——他没法回家参加二哥才利的婚礼。</p><p class="ql-block">此前在三亚金陵度假村学习点心时,学员们都知道九哥(汤师傅)是三亚的资深老师傅,技艺超群,当时在三亚国际大酒店工作,1991年还随酒店团队去香港深造过。那时我就盼着,以后能有机会向他学习。于是在新星培训期间与他通信,深交学习、成为合作伙伴、金石之交……</p><p class="ql-block">制作月饼的过程里,最费劲的是压模。店里只有几个木质月饼模,上面刻着“五仁”、“莲蓉”的字样。每次要把包好馅的面团放进模子,用手掌使劲压瓷实,再把模子反过来“嘭”“澎”两声磕在案板上,月饼才能完整脱模。刚开始,我们磕坏了好几个,只能重新揉合了再试。直到下午,才算掌握了技巧,能磕出一盘盘完整的月饼。我们把月饼一个个码在烤盘上,先烤到米白色,再刷上两层蛋液,等着送进烤炉。烤的时候更不敢离开,每隔几分钟就打开炉门看一眼——老式烤炉受热不均匀,稍不注意就会烤焦。看着月饼在炉子里慢慢上色,从惨白变成金黄,香味一点点从炉子里飘出来,弥漫在整个后厨,我和传民都忘了累,眼睛里全是光。大概二十分钟后,第一炉月饼终于出炉了,虽然边缘有些烤得偏深,形状也不算规整,但拿起一个掰开,酥皮层层分明,五仁馅料饱满,咬一口,甜而不腻,带着坚果的香和糖浆的醇。</p><p class="ql-block">烤月饼更要专注。老烤炉没有温度表,全靠观察发热管的红亮程度判断温度,我守在炉边,时不时就得打开炉门查看。第一炉月饼出炉时,香气瞬间弥漫开来,可也有失误的时候,由于连续劳作,有一次我烤糊了一盘月饼,传民怕老板发现,赶紧把月饼搬到水龙头下捣烂冲走。</p><p class="ql-block">之后的日子,我们几乎天天加班做月饼,连午休都没有,忙得脚不沾地。我只能每天下午定好闹钟,抽30分钟短暂休息。期间,阿梅伯母曾骑车来看我们,还拎着水果;保亭县公安干部史昌荣舅公(鸭塘村人)也骑单车来找我们,和我们一起在餐厅喝柠檬茶、茶是一元一杯,用冰糖熬制的,冰的更加清爽。我们聊家常,疲惫也随之消散了不少。中秋过后,我俩还应邀去舅公家做客,一起做包子、吃晚餐,格外热闹。</p><p class="ql-block">9月22日中秋节当晚,天黑后,我们在厨房里试吃五仁月饼,就着啤酒聊天。窗外鞭炮声不断,传民感慨:“真没想到,我们居然能做出月饼。”我也深有同感,这靠自己双手把“不会”变成“会”的月饼味道,是1991年中秋最特别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整整七天,我们一共生产了4756头琼式月饼(约1200筒)。尽管每个人都疲惫不堪,心里却满是成就感。那时候不懂和老板谈加班薪酬,没有社会经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span></p><p class="ql-block">当年亲手做的琼式月饼,松、酥、香甜,藏着最朴素的匠心精神。那味道里,既有海南人记忆中的乡愁,也有远方游子对家的悠悠思念,当时光流逝, 多年过去,那一段时光依然让人频频回望,成了岁月长河里温柔的回忆。</p> 月饼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