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内容摘要》:高顺生教授1949年出生于广西桂林市,在童年时期由母亲把他从桂林市带回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培养长大。作曲家王佑贵1949年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出生,咱们俩都是共和国同龄人。我们俩这一生的节奏,仿佛都汇成了这一首歌——《我们这一辈》。我原在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工作期间与王佑贵在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工作期间)咱们俩共事多年,又是湖南师范大学南院居住同一幢楼的好邻居),咱们俩共同用音符写下了我们的青春与坚守。今天为了庆祝今年重阳节(10月29日),我们在公园里再次唱起这首歌,声音穿过公园林间,飘向蓝天,像是对岁月最深情的回应。</p> <p class="ql-block">《共和国同龄人》电视连续剧正在创作之中,我们这一辈采用年龄革命的科学与艺术,以健康的身体去迎接2049年10月1日共和国成立100周年庆典。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2025年10月26日星期天,今天在玉渊潭公园里人头攒动,红底白字的横幅在树间轻轻摇曳:“北京玉渊潭激情唱响合唱团”。没有舞台,没有聚光灯,但有风、有树、有阳光,还有一群白发却眼神明亮的人。我们站在一起,像一排排挺立的老松,歌声一起,便把整个春天都唤醒了。谁说退休是落幕?这分明是另一种开场。</p> <p class="ql-block">手中攥着乐谱,肩头飘着红旗,我们站在绿树环抱的空地上,男女老少,有人戴帽,有人撑伞,却都朝着同一个方向——音乐响起的地方。阳光穿过树叶,斑驳地落在纸页上,音符仿佛也跳动起来。那一刻,我不再是医生,也不是教授,只是一个和大家一样,被旋律牵动心弦的普通人。我们唱的不只是歌,是五十年的风雨同行。</p> <p class="ql-block">王佑贵如今与我们都老了,可他的旋律没老,反而在岁月里越酿越浓。每次听他哼起那句“我们这一辈”,我都忍不住眼眶发热——那是属于我们的时代回响。</p> <p class="ql-block">“玉渊潭公园”五个金字在石墙上熠熠生辉,我站在门口挥了挥手,像是在向一段旧时光致意。这里没有喧嚣的车流,只有柳枝轻拂,石雕静立。每一次来,都像赴一场与自己的约定:只要还能唱,就别停下。</p> <p class="ql-block">银杏树金黄一片,叶子在阳光下像镀了层光,风一吹,簌簌作响,仿佛也在打着节拍。石墙上“玉渊潭公园”几个字沉稳厚重,和这满树秋色相映成趣。我常想,人到晚年,不就该像这银杏吗?不争春,不惧寒,只把最后一季的灿烂,毫无保留地献给天空。</p> <p class="ql-block">那张海报我一眼就认出来了:红底金星,“激情唱响”四个大字鲜艳夺目,底下还画着一座古亭的屋檐。这是我们的标志,是每周日的仪式感。我写下的活动信息还贴在公告栏:“星期天,玉渊潭,高顺生于2025年10月26日。”这不是普通的日程,是生命的打卡。</p> <p class="ql-block">湖边的塔楼前,金龙盘柱,阳光照得鳞片闪闪发亮。我站在那儿挥手,游客来来往往,有人拍照,有人驻足。我不为留影,只为感受这一刻的从容。六十多年过去,我从医、教学、研究康复,创办“高顺生教授精准康复专家工作室”,一路走来,最欣慰的不是荣誉,而是如今还能站在这里,声音洪亮地唱完一首歌。</p> <p class="ql-block">塔楼巍然,龙雕庄严,花坛里红黄相间,热闹得像一场节日。我站在塔前,不为打卡景点,而是想告诉自己:老了,也可以活得有声有色。音乐是良药,合唱是良方,而友情,是岁月赐予我们最珍贵的康复剂。</p> <p class="ql-block">现代风格的建筑前,游客穿行,花团锦簇。我双手交叠,微笑伫立。有人问我:“高教授,您每天都来吗?”我笑着说:“能唱的日子,我都不缺席。”康复不只是身体的恢复,更是心灵的激活。而每一次放声歌唱,都是对生命的一次精准“复健”。</p> <p class="ql-block">桥上红灯笼高挂,像一串串跳动的音符。一位女士站在桥心挥手,笑容灿烂。我走过时,听见她轻声哼着《我们这一辈》的旋律。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首歌早已不只是王佑贵写的,它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记忆密码,随便一个音,就能打开一扇回忆的门。</p> <p class="ql-block">湖面如镜,倒映着城市天际线和那座高塔。我站在栏杆旁,风吹衣角,远处高楼林立,近处水波不兴。我这一生,从桂林到长沙,再到北京,从课堂到病房,再到公园的合唱团,走过的路,像湖面的倒影,清晰而宁静。</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桥上,右手高举,不是招呼谁,而是向生活致意。湖水宽广,塔楼挺拔,阳光洒在脸上,暖得让人想流泪。我这一辈人,经历过动荡,也见证了繁荣,如今能在这片安宁里唱一首歌,已是莫大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湖边传来小提琴和长笛的声音,几位音乐家在步道上演奏,萨克斯的音色低沉悠扬。他们穿得厚实,神情专注,像在完成一场神圣的仪式。我停下脚步,静静听着。音乐不分年龄,也不分职业,它只问你:是否还愿意被打动。</p> <p class="ql-block">我在公园里练习彩带舞,彩带象蝴蝶在空中翻飞。柳枝轻摆,石板路上行人三三两两。风筝越飞越高,我的心也跟着轻了起来。康复不只是医学课题,更是生活的姿态——哪怕年过七旬,也要有舞彩带的勇气和童心。</p> <p class="ql-block">在公园小径上,我专注地舞着彩带,彩带在空中转动。阳光透过树叶洒下光斑,像跳动的音符。许多游客路人走过,都是微笑点头,也有人驻足观看。我不说话,只是笑着,任凭那彩带舞着我的思绪,飞向湛蓝的天际。</p> <p class="ql-block">老人放风筝的身影,在绿树间显得格外生动。他双手张开,像要拥抱整个天空。我看着他,仿佛看见了自己——不是那个坐在诊室里的专家,而是一个依然热爱生活、敢于追风的普通人。我们这一辈,或许不再年轻,但从不曾老去。只要还能唱,还能走,还能放风筝,我们就依然在“精准康复”的路上,活得热烈而真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