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踏入三星堆博物馆的那一刻,天色阴沉,云层低垂,仿佛时间也为之静默。巨大的石碑上,“三星堆博物馆”几个金色大字在灰暗天光下依然熠熠生辉。身后是现代建筑与绿树掩映的融合,庄重而不失生机。我站在入口,像推开了一扇通往三千年前的门。</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一尊青铜雕塑静静矗立,线条流畅而神秘,像是从远古苏醒的守望者。它不说话,却用姿态讲述着一个失落文明的尊严。圆石基座被绿植环绕,几株高树投下斑驳影子,风掠过时,仿佛能听见铜铃轻响,那是祭祀的回音,还是神谕的余韵?</p> <p class="ql-block">另一座黑色雕塑在开阔广场上显得格外肃穆,造型抽象却充满力量,像某种图腾的化身。行人从旁走过,脚步不自觉地放轻。天空依旧阴沉,但这份压抑并不令人不适,反倒让人沉下心来——这里不是寻常景点,而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视。</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那座金属结构的高大雕塑吸引了我的目光,弯曲的线条如同流动的时间,顶端的鸟形装饰展翅欲飞。有人说是神鸟负日,也有人说那是古蜀人对天界的想象。灰色地砖映着阴天的光,人们三三两两走过,有的驻足拍照,有的低声交谈,谁都不愿打破这份宁静中的庄严。</p> <p class="ql-block">一处展馆入口挂着“蜀风雅韵 广汉历史文化展示”的标牌,左侧绘着一只古老面具,眼神空洞却直击人心。我停下脚步,忽然意识到,这不只是旅行的第一站,更是一次文化的溯源。广汉的土地下,埋藏着中华文明另一条未曾被充分讲述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一面深绿色的宣传墙上,“三星堆”三个大字与金色面具交相辉映,简洁却极具冲击力。那面具没有表情,却仿佛看透一切。我凝视片刻,竟有种被注视的感觉——沉睡千年的文明,正悄然睁开眼睛。</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一束灯光自下而上打在一尊立体的“三星堆”金文字上,光影交错间,名字本身就成了艺术品。这三个字不再只是地名,而是一种象征,一段被重新唤醒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前言展牌前,我读到这样一段话: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德阳广汉市鸭子河畔,发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是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先秦时期古城遗址。文字平静,可我的心却翻涌不止。原来我们熟知的中原文明之外,长江上游早已孕育出如此辉煌的城邦。</p> <p class="ql-block">墙上一句标语让我驻足良久:“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英文译作“A唤醒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虽略有出入,但那份震撼力丝毫未减。是啊,当第一件青铜神树出土时,整个考古界都为之震动——原来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单一线条,而是多元交织的壮阔图景。</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一件玉璋静静躺在深色展台上,灯光从上方洒落,勾勒出它修长轮廓与精细纹饰。商周之际的工匠,用双手雕琢信仰与权力。我隔着玻璃凝望,那不只是玉石,更是一段凝固的仪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一只商代前期的青铜铃悬挂于展台,表面纹路繁复如谜。1975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如今归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我想象它曾悬于祭坛之上,在风中轻颤,发出清越之声,召唤神灵降临。</p> <p class="ql-block">昏暗的展柜里,几件陶器静默陈列:长柄陶器、圆盘、高脚杯、碗状器皿……颜色质地各异,却都带着岁月的痕迹。它们曾盛过粮食、酒水,或用于祭祀。这些日常之物,如今成了最真实的史书,记录着古蜀人的生活温度。</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央,一群人围在一个标有“1986”的展柜前。那一年,两个祭祀坑惊世出土,上千件文物重现人间。如今,照片与风景画并列墙上,仿佛在提醒我们:那不仅是考古的里程碑,更是文明自我认知的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一尊青铜盘坐人像端坐于展台,手持长杖,姿态庄重。他像是祭司,又似王者,双目低垂,似在冥想千年往事。游客们举起手机,试图捕捉那份静谧中的威严,而我只愿多站一会儿,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沉静。</p> <p class="ql-block">最震撼的,莫过于那尊巨大青铜雕像——尖冠高耸,双目突出,双手前伸,仿佛正托举天地。它不似凡人,倒像神祇降临。周围人群屏息凝视,没人说话,只有快门声轻轻响起。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什么叫“一醒惊天下”。</p> <p class="ql-block">一尊站立的陶人静静伫立展台,商代晚期的遗存,1999年出土。他面容平静,双手垂落,衣纹简朴。修补的痕迹清晰可见,却让这份残缺更显珍贵。他不是英雄,也不是神明,只是一个普通人,却因被留存下来,成了时代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只小小的陶猪,浅黄色,圆润可爱,五官简单却生动。它是2019年新出土的文物,年代属商代至西周前期。看着它,我不禁笑了——再庄严的文明,也离不开生活的烟火气。古人也会捏一只小猪,放在案头,当作慰藉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