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霜降忽至,才惊觉秋意已深。枝头仍悬着半青半黄的叶子,一片接一片,不紧不慢地打着旋儿飘落,像是走得很慢,舍不得离开。每一片落叶,都似一个微缩的宇宙,叶脉里藏着整个秋天的故事:阳光穿过树叶洒下的光斑,风吹过树梢的沙沙声,还有那些藏在时光里、那些没有说出口的告白。</p> <p class="ql-block">上海的季节,似乎越来越少了过渡。夏与冬仿佛无缝衔接,恰如人们所言:“三国之后无春秋”。北方早已层林尽染,而我与太太趁霜色未浓,赴和平公园一行,既为寻觅深秋的景致,更为探访那座新晋“网红”——和平书院。</p> <p class="ql-block">它不仅入选“长三角人文经济典型案例”,更以亚洲唯一身份跻身2025年国际图联“年度公共图书馆奖”全球三甲。究竟是何魅力,让它从万千公共文化空间中脱颖而出?我们带着好奇,步入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绿洲。</p> 和平公园曾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一座拥有动物园的公园。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正处恋爱时节,曾携手走进园中。那里有动物可看,有船可划,青春的笑声洒在湖面,随波光轻轻荡漾。依稀记得,九十年代我再来时,还看过海豚和海狮的表演,那些欢快跃动的身影,至今回想起来,依然鲜活如初。<br> <p class="ql-block">然而今日乘地铁至四平路站,经教育电视台步入园中,眼前景象已全然不同——旧日痕迹几近消隐,取而代之的是一派新生气象。曾经喧闹的动物展区早已退场,取而代之的是静谧的文化空间。时光并未抹去记忆,只是将过往温柔地折叠进新的叙事之中。</p> <p class="ql-block">首先进入眼帘的,便是和平书院的综合馆。馆前已排起长队,都是等九点开门进二楼自习区的读者,我也跟着站进队伍里。</p> <p class="ql-block">准点开门后,随人流拾级而上,室内陈设简约而周到:长桌配阅读灯、插座与USB接口齐备,书本消毒柜与饮水机免费开放。有人戴耳机专注码字,有人在卡座翻阅典籍,老年读者与青年学子并肩而坐,彼此默守一份静谧的契约。这并非寻常景点所能赋予的安宁,而是一种被共同守护的文化尊严。</p> <p class="ql-block">综合馆虽体量不大,却因嵌入公园肌理而独具神韵。二楼落地窗边设休闲椅,抬眼即是葱郁林木;露台读书位则引清风入怀,书香与绿意交织,仿佛自然在低声邀约:“来吧,坐下读一页书。”正是这份与自然无缝衔接的体验,让人心生归属。</p> <p class="ql-block">我原只为打卡而来,却在此意外寻得“治愈”。不是热闹的吸引,而是来自安静的力量——来自纸页翻动的沙沙声,来自阳光穿透玻璃幕墙的暖意,来自建筑与生态共生的和谐之美。</p> 这座由废弃建筑改造而成的图书馆,保留了原有结构,铺设光伏板实现节能,通过通风廊道与玻璃幕墙调节微气候,更以连廊与植被将自身编织进公园的生态网络。它不仅是阅读之所,更是城市中的“绿色器官”。<br data-filtered="filtered"> <p class="ql-block">和平书院作为上海首个24小时公园图书馆,由综合馆、少儿馆、刊茶社、艺术馆及中心阅读绿地构成,形成一座“阅读集群”。开业仅半年余,接待市民已逾百万。其设计灵感源自“打开的书”,象征知识的开放与共享:综合馆融中式宝塔与山水意境于一体;儿童馆以云朵、光影激发童趣;碳秘馆则成为沪上首座低碳生活体验中心,寓教于读,寓知于行。</p> <p class="ql-block">几处场馆逛下来,最让我挪不开脚的,还是这综合馆。在这里,文化与绿意交融,静读与小聚皆宜。一楼 24 小时营业区本就有免费茶水,可我们仍特意泡上一壶红茶,在这馆里对坐慢饮。</p> 退休后方懂,真正的奢侈不是名茶华服,而是一杯热茶、一本好书、一个可安放身心的角落。茶水在杯中慢慢温着,茶香混着书页的墨香漫开来。抿一口茶的工夫,和平公园的旧日时光就悄悄浮上心头 —— 从前划船的湖面、看表演的热闹,竟都在这静谧里,变得格外清晰。 最近脚踝旧伤未愈,走不远便需歇息。而这恰让我更懂得慢下来的珍贵。生命中的种种经历,无论悲喜,都如杯中茶叶,在时间的热水中缓缓舒展、沉淀,最终与一切达成温柔的和解,只留下澄澈的平静。这或许正是秋天最深刻的浪漫:不争不躁,安然归位。 <p class="ql-block">步履虽缓,心却轻盈。我在园中小径漫游,打捞岁月沉淀的记忆碎片。这座陪伴我们走过青春的公园,历经蜕变,不仅延续了几代人的共同回忆,更探索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它不再只是休憩之地,更是一座被精心重塑的“绿色会客厅”——既守护历史温度,也孕育未来可能。</p> 沿湖徐行,仿若步入一部深秋娓娓道来的的故事里。阳光自叶隙筛下,斑驳洒落,铺成一条光影小径。树木青黄相间,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以优雅的姿态为季节献上静美的谢幕。 就在此刻,惊闻一位刚退休两年的亲友,在川西旅途中猝然离世。上半年去余姚时,他还笑着说要补上年轻时错过的风景;几天前,朋友圈里仍是四姑娘山湛蓝天空下的笑颜。谁能料想,一场满怀期待的远行,竟成了永别? 我望着枝头飘落的黄叶,恍惚看见他从人世间轻轻松手。生命之无常,正如秋风中一瞬的飘零,还未看尽四季,便已归根。但叶落并非结束,而是轮回的起点。它们融入泥土,来年春风一吹,又会化作新绿重生。一片梧桐叶拂过肩头,像一声轻叹,也像安慰。原来在这秋天的凋零里,藏着生命流转的深意:逝者如斯,而生生不息。 湖面宁静如镜,残荷挺立水中,褪去繁华,却添沧桑之美。枯叶半浮半沉,随波轻晃,似在低语昔日“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景。偶有落叶飘摇如舟,悠悠航向远方,宛如寄往未来的信笺。 湖畔的“大隐书局·刊茶社”,是一座雅致的两层新中式建筑。一层的刊物区与咖啡吧向外延伸出亲水平台,二层则陈列着文创产品,并提供简餐。挑个临窗的位置坐下,翻几页杂志,抬眼望一望湖光潋滟,心也跟着舒展起来。原来幸福可以很简单:一顿合口的饭,与爱人静静对坐,阳光下散个步,或只是来和平公园看看书、喝喝茶。 活着,或许就是学着开心一点,看淡一点,用心感受每一份平凡的美好。快乐不必喧嚣,它可以是内心的平静,是对生活的宽容,是留给自己的一份从容。有人说:“快乐,就是心情好一点。”它不依赖外物,而源于心境的调整。一生之中,难免刻骨铭心的遗憾与疼痛,它们未必都会随风消散,但我们可以选择将其化作回忆,以一种超然的姿态,轻轻关上往事的窗,继续前行。 <p class="ql-block">太阳西斜,我们悠然步出公园。回望时,那座“打开的书”仍静静伫立,仿佛在等待着什么。我忽然想起,待暮色四合、灯火次第亮起,暖黄的光会漫过书页般的轮廓,而在这里即将发生的,又该是多少关于相遇、陪伴与共鸣的温暖故事……</p> 秋意正浓,落叶归根,而生命,在静默中继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