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生暮死

周霄山💫

<p class="ql-block">《朝生暮死》</p><p class="ql-block">●周霄山</p><p class="ql-block"> 朝生暮死,说的是蜉蝣,一生只有一天。蜉蝣是一种很神奇的生命,大概出现在三亿年前。蜉蝣的生命固然短暂,但也很坚强,它们把短暂的时间都献给了整个族群的存续。三亿年以来,地球上出现过很多次的物种大灭绝,但它们却用羸弱的身躯,度过了霜寒遍世的冰河时代,熬过了陨星坠落的滔天浮尘。没有被水源的枯竭、阳光的消失与极寒酷暑所打败,它们始终没有灭绝。</p><p class="ql-block"> 蜉蝣被称为朝生暮死的飞虫,是因为它们的生命周期,或者说存在的时间。而时间是种特殊的东西,很多人都对它有着奇妙的理解。同一类人的时间,无论各自能渡过多少年,它们的长度都是等同的。而人类中最聪明的那些人,如爱因斯坦和牛顿的理解则是:时间,是一种幻觉,是人类为了去理解事物的发生,而在心中构建出的假象,它并非必须,也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相对论》中就给出过一些时空关系的例子,人的观感也确实会受到大脑的欺骗,就像我们看到的某缕星光,它很可能早就不存在了,那只是它数十亿年前留下来的“影子”。而作为普通人,在我们的认知中,是每天的日升月落、每次吸入呼出的空气,是将目光投向屏幕阅读文字的过程、是每件发生在记忆里的曾经,是那满怀期待,却又充斥着未知的未来。又或者,时间最大的意义就只是此时此刻。其实,我们经常会忽略一件非常显而易见的事,那就是,此时此刻,正是我们剩下的生命里最美好、最年轻的一刻。</p><p class="ql-block"> “朝生暮死”是指一天之间转变的命运,描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每一天,珍惜现有的时间,不要浪费时间。因为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甚至有时候我们会在不经意间失去我们最重要的东西。生活中的困难、艰苦,能使人看清自己的信念,并学会去努力追求。生命是脆弱的,但是只要我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朝生暮死”其实是一种关于人类智慧和生命美好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蜉蝣朝生暮死,人的寿命可达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似乎很可以沾沾自喜,然而,这依然是人类的视角,依然是人类自身对所谓时间的感知,我们怎能知道蜉蝣如何感知“一生”,也许日落时分的飞舞在它们的体验中就是永恒。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也就是,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朝菌不知晦朔,如朝生暮死的蜉蝣不知道黑夜与黎明。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叫做冥灵,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哀叹蜉蝣生命的微弱短暂时,宇宙更大更高级的生命也在哀叹我们,如果人类的存在只是这个身体,那么我们实在与蜉蝣无异。所幸,人类并非只是这个身体,身体是动物性的,有它的意志,生老病死,皆既定程序。我们有思维能力,可以观照自己,可以和身体适度分离。我们还有更高层次的觉悟能力,能够使我们的灵魂与智慧越升到更高的层次境界。其实,这也就是我们人生和生命的真正意义。</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关于时间与生命的感悟。《诗经》中的《蜉蝣》说:“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这是最早记载蜉蝣的作品,是一首自我叹息生命短暂、光阴易逝的诗,借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苏轼在《赤壁赋》中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说的是人生飘忽,人在天地间的渺小。王安石说:“日月随天旋,疾迟与天谋。寒暑自有常,不顾万物求。蜉蝣蔽朝夕,蟪蛄疑春秋。眇眇上古历,回环今几周。”是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传达出对浩瀚宇宙和无常生命的解释。</p><p class="ql-block"> 《淮南子》说:“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尽其乐。”说仙鹤能够活上千年,可以尽情地飞翔、遨游;而蜉蝣这种小虫子,早上出生,傍晚就死掉了,但它知道在每一分钟里尽情地欢乐、尽情地享受。荀子《大略篇》说:“不饮不食者,蜉蝣也。”阮籍《咏怀》说:“蜉蝣玩三朝,采采修羽翼。”张九龄《感怀》说:“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唐寅《无题》说:“人生在世数蜉蝣,转眼乌头换白头。”蜉蝣是中国文人墨客心仪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世间生命最短暂的生物,非蜉蝣莫属。但从古到今,却有很多人愿意传颂它们,成为诗人们感叹“人生苦短”和“生命渺小”的象征事物。在它们看似短暂的生命里,不论是生命的成长和延续,还是它们在大自然中参与的生态互动环节,蜉蝣的一生也并不空虚。对于蜉蝣来说,这一天就是它们的一生,并且会完完整整、明明白白地度过。蜉蝣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从它们的物种延续来看,三亿年,它们在这个地球上始终保持原有的姿态和习惯生活,这样的生命也不失为另一种强大。</p><p class="ql-block"> 生命的意义也并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是生命本身和其所创造的价值。生老病死这几个阶段,是地球上每一个生物都会经历的过程,不过每一个生命的寿命并不一样,都在自己有限的时间内,做着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先贤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生命的意义在于这一生是如何使用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好的自己,这也许才是人生和生命的真正意义。</p><p class="ql-block"> 再小的生命也有它存在的意义,再短的寿命也有它能去完成的事情。有时候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荒废自己的时光,等到醒悟的时候才发现为时已晚。生命的价值从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真正活过、爱过、奋斗过、为种群的延续奉献过。蜉蝣用一天的时间,活出了比某些人一生还要完整的生命。它们没有明天可以挥霍,所以必须把每一个此刻都活得心无旁骛、淋漓尽致。而我们这些拥有漫长光阴的人类,是否也该学会真正完整地完成人生?</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很少有人能将生死之事看透。对生的迷茫,对死的恐惧,让很多人一辈子都活在忧惧之中。然而庄子却说:人本无生死,形气相变。他认为,生死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生轮回,皆应顺应自然。他以一颗平常心看待生死,并教会我们要珍惜当下,不要过于悲伤。因为生与死之间的这一段距离,才是最为珍贵的。</p><p class="ql-block"> 如果看不透生死的执念,不妨来看看庄子笔下那些顶级的生死观。《庄子》里的朝菌和蟪蛄,一个朝生暮死,一个夏生秋亡,它们的一生如此短暂,根本不会浪费光阴去伤春悲秋。而人的一生,虽然与它们相比是漫长得多,但在无尽的时间长河里,其实也只是一瞬。既如此,又何必为了不可得之物自苦,为了人生的琐事烦忧。漫漫人生路,不要太拘泥于眼前的苦与乐、得与失。一切终将过去,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在庄子看来,生老病死就像四时交替一样循环往复,都只是自然现象而已。所以我们活着的时候,不用畏惧死亡,不必因为生命的自然循环而过分恐惧。古人说:向死而生,以终为始。方生方死,方死方生。</p><p class="ql-block"> 《易经》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也就是,日新月异,生生不息才是万物的本源。在变化的世界中,那些拘泥固执、不懂变通的人,一定会被命运淘汰。一个人若不懂得独立思考,也就是没有灵魂的人,哪怕活得再长久,也不会有任何意义。在生死大事面前,我们更应该去追求超脱的意义和智慧。我们无法决定怎么生,怎么死,但只要我们读懂了庄子,就会知道这一生要怎么有意义的活。</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