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摄》10814期 丁啸/广州【暗夜里的灯】

美摄《九图联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暗夜里的灯》</b></p><p class="ql-block">夜深了,窗外凉风习习。屏幕里,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麦考尔正把锤子挂回五金店的墙面,动作慢得像在完成某种仪式。这个退役的特种兵选择用最普通的方式守护正义——在寻常处藏锋,于无声处听雷。</p><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之前遇到的一家通宵营业的便利店。凌晨三点,它亮着的灯像暗夜里的灯塔。店长老陈是个退伍军人,左腿有些不便,却总挺直腰板整理货架。有天深夜,几个醉汉在店外纠缠一个晚归的女孩,老陈什么也没说,只是推开玻璃门,让店里的光泻出去,正好照在那些人的脸上。"需要帮忙吗?"他问得平静,手里的报警器却已按下。那束光,成了女孩脱身的契机。</p><p class="ql-block">电影里的麦考尔在五金店工作,老陈在便利店值守,他们都懂得一个道理:真正的守护,不在于张扬武力,而在于该出手时绝不缺席。就像《史记》里写的:"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正义从来不是等待惊天动地的时刻,而是藏在一个个细微的选择里。</p><p class="ql-block">记得《道德经》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麦考尔的刚强,最终化作了对弱者的温柔;老陈的坚守,变成了深夜里的一盏灯。</p><p class="ql-block">在这个法治日渐完善的时代,我们或许不再需要孤胆英雄单枪匹马对抗黑帮,但依然需要每个人心里亮着一盏正义的灯。它可能是一个律师为弱势群体的据理力争,可能是一个医生对贫困患者的倾力相助,也可能是你在网络上为不公现象发出的理性声音。</p><p class="ql-block">月光从云隙漏下来,洒在书架的《论语》上。翻开的那页正好是:"见义不为,无勇也。"两千年前的教诲,至今依然滚烫。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伸冤人",它不是以暴制暴的冲动,而是对不公的本能反感,对弱者的天然同情。</p><p class="ql-block">天快亮时,我看见对面面包店卷帘门升起。老板开始新一天的忙碌,他们把快要过期的面包分给早起的环卫工,给赶早课的学生热好牛奶。这些寻常的善意,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伸冤"——为冰冷的世界找回温度,为疲惫的心灵寻得慰藉。</p><p class="ql-block">推开窗,晨风带着茉莉的清香。这个城市正在醒来,无数个"麦考尔"和"老陈"开始新一天的守护。他们可能是讲台上纠正偏见的老师,可能是手术台前全力以赴的医生,也可能是办公室里拒绝同流合污的职员。</p><p class="ql-block">原来,真正的伸冤人从不佩戴勋章。他们只是日复一日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守住心里的光。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人——在规则被破坏时说一句话,在黑暗降临时点一盏灯,在别人需要时伸一双手。</p><p class="ql-block">这人间正义,说到底,不过是在平凡日子里做出不平凡的选择,是在寻常人生中活出不寻常的坚守。就像五金店里的锤子,便利店里的灯光,它们朴实无华,却让这世界少了几分冤屈,多了几分暖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