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雍库籥(yue)》汉(公元前202年~220年),罗振玉旧藏。</p><p class="ql-block"> “籥”(yu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管乐器或钥匙,常用于祭祀、礼乐和舞蹈中,形似短笛,有三孔或六孔,起源于新石器时代。</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兽耳钫》,汉(公元前202年~220年)。</p><p class="ql-block"> 钫作为古代青铜容器,它用于盛酒、粮食或作为礼器。</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寿春钫》,汉(公元前202年~220年)</p><p class="ql-block"> 寿春,容四斗六升,重廿四斤二两。</p><p class="ql-block">的横切面都是方形。钫,酒器,特征是器物上任何地方。</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兽耳钫》,汉(公元前202年~2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雍平阳宫鼎》,汉(公元前202年~2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杜宣鼎》,汉(公元前202年~2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雍棫阳鼎》,汉(公元前202年~220年)。</p><p class="ql-block"> 雍棫阳共厨铜鼎一合容一斗并重十二斤。</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上林鼎》,阳朔元年(公元前24年)。</p><p class="ql-block"> 上林十凍铜鼎容一斗并重十斤阳朔元年六月庚辰工夏博造四百合第百一十七。</p><p class="ql-block"> 上林,即上林苑,是汉武帝刘彻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此件器物是专供上林苑御用而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铜宫灯》,汉(公元前202年~2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兰宫灯》,汉(公元前202年~220年),原藏罗振玉。</p><p class="ql-block"> 宫灯始于汉代、盛于隋唐。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统一天下后,为了庆贺这一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由于长期为宫廷所用,除去照明外,还要配上精细复杂的装饰,以显示帝王的富贵和奢华。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传入民间。“宫灯”之名,由此而生。</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大吉双鱼洗》,汉(公元前202年~220年)。</p><p class="ql-block"> 青铜洗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一种盥洗用具,盛行于汉代,形制类似现代脸盆,主要用于承接盥洗废水,常与匜配合使用形成沃盥之礼,器身多饰双鱼纹等吉祥图案,象征富贵有余。 其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晚期,汉代达到鼎盛,后逐渐被陶瓷器取代,是研究汉代社会礼仪、工艺和文化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大吉双鱼洗》中的双鱼纹饰。</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双龙洗》,宋(960年~1279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双龙洗》中的双龙纹饰。</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铜砚滴》,①辽(916年~1125年),②③ 宋(960~1279年),④明(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 水滴,由顶口、器身、出水口三个部分组成。利用“虹吸原理”,将砚滴沉入水中,器身便很快盛满水。接着以手倾斜砚滴之身,从出水口往砚池内注水。当砚池中的水量已经足够,随即用手指在砚滴的顶口一按,出水口的水流顿时停止。所以,使用者能够精确控制研墨时的用水量。</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铜暖砚》,明(1368年~1644年)。</p><p class="ql-block"> 在砚台内部装入热水或炭火,可以防止墨汁在冬季结冰。</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铜熨斗》,①②③④ 汉(公元前202年~220年),⑤清(1644年~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三彩三足罐》,唐代(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唐三彩,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以白色粘土作胎,以含铜、铁、钴、锰等元素的矿物釉料为着色剂,并加入铅作助熔剂,经800℃的低温烧成,因而呈现出黄、绿、白、蓝、褐、紫、红等各种色彩,并相互交融流淌,形成了绚丽斑斓的艺术效果。唐三彩是专门用于殉葬的冥器。辉煌璀璨、变幻多姿的色彩,在雕塑精美、造型生动的人物俑、动物俑上得到了完美的发挥和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三彩官吏俑》,唐代(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唐代葬俗中,人死后多随葬各种明器,地位较高的常达数百件,三彩文官俑、武士俑、镇墓兽较常见。此俑身着宽袖长袍,外罩補裆。神裆主要流行于南北朝至唐代初期。</p><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三彩武官俑》, 唐代(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俑头戴鹖冠,双手拱立,神情肃穆。鹃为古书上说的一种善斗的鸟,故有时被装饰于武将冠上。唐朝时鹖冠中的鹖多为雀状,头朝下,两翼伸展。鹃冠汉代已出现,流行于盛唐,至中唐以后则少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Tang dynasty (618-907)</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三彩骆驼》,唐代(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三彩马》,唐代(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马,在唐朝得到极大重视。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著名的石雕六酸就是工匠依照阎立本画出的样本雕琢而成。舞马在唐代非常盛行,这源于李隆基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以舞马应节踢踏,翩翩起舞。唐代墓葬出土三彩马数量众多。此马凝神直立,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鞭带,上挂杏叶形饰件,马背配鞍鞯和障泥,装饰华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三彩骆驼、牵驼俑》,唐代(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伴随着古丝绸之路的开通,骆驼﹣﹣这一沙漠中最好的运输工具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唐代,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骆驼也成为匠师们创作的主要题材,唐代的墓葬中多有骆驼的出土。此人物俑及骆驼不禁让人想起茫茫戈壁、阵阵驼铃,繁忙的商队来来往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马家窑彩陶主要分布于甘肃和青海,当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马家窑文化又延续发展数千年,将彩陶文化推向新的高度。马家窑文化彩陶图案的内涵十分丰富:它的水波纹、大旋涡纹,表达了对水文化的崇拜;它的网格纹表达了对渔猎文化的欣赏;它的蛙纹表达了对土地文化的赞美;而它的人物舞蹈纹,则表达了对生命的崇敬与热爱。马家窑彩陶是原始的“中国画”,是解读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的无字天书。</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涡纹彩陶双系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距今约4600~430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网格纹彩陶双系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距今约4600~4300年)。</p><p class="ql-block"> 彩陶与彩绘陶的区别:</p><p class="ql-block"> 彩陶,于陶胎上以天然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后人窑烧制,彩绘不易脱落,为生活用器;</p><p class="ql-block"> 彩绘陶,陶胎入窑烧制,后彩绘,彩绘易脱落,为墓中随葬用品。</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彩绘陶壶》,西汉(公元前202~公元25年)。</p><p class="ql-block"> 彩绘陶,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战国、秦汉时期是彩绘陶繁荣时期,墓葬中常见随葬的彩绘陶壶、陶豆、陶鼎等,以壶类数量最多,纹饰也最为精美。其制作方法是陶胎烧成后,先在陶胎上涂上白色或黄色陶衣,而后绘制纹饰,纹样依层而饰。因彩绘后不再入窑烧制,因而彩绘附着力不强,极易磨蚀脱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彩绘陶壶》,西汉(公元前202~公元25年)。</p> <p class="ql-block"> 汉代,人们相信灵魂不灭,厚葬风气盛行,人们把生前喜爱的和用过的物品制成陶器随葬于墓中,希冀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用。汉代的绿釉陶就是墓葬中专为随葬的明器。绿釉属于低温铅釉,作为汉代发明的新品种,它上承商周原始瓷器的施釉技术,下启唐三彩瑰丽变幻的装饰风格,在中国古代陶瓷施釉技艺中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绿釉博山盖陶炉》,东汉(公元25~2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绿釉贴塑游鱼纹陶洗》,东汉(公元25~2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绿釉熊足陶屋》,东汉(公元25~2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绿釉陶井》,东汉(公元25~2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灰陶马》,<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span></p><p class="ql-block"> 汉代,由于不断地对匈奴用兵,马在汉代极受推崇,汉武帝因得陶马在汉墓中多有出土。冷兵器时代,迅猛的马、骁勇的骑兵是战争取胜乌孙宝马(伊犁马)而赐名天马,更有了著名的《天马赋》;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时期的马踏飞燕,更是将马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姿发挥到的极致。此马灰色陶土所制,凝神直立,肌肉劲健,目光炯炯,颇具神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吸收了儒家学说、佛教思想的玄学大肆盛行,秀骨清相即是玄学思想的艺术表现。从现存造像实物看,南朝造像普遍形体瘦削,气韵优雅隽秀,与南方“尚华”的传统风气吻合,与北朝造像造型粗壮、风格古朴形成了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彩绘文官俑》,图中左是《彩绘武官俑》,北朝(公元386~58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彩绘按剑侍臣俑》,南北朝(公元420~589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彩绘按杖侍臣俑》,南北朝(公元420~589年)。</p> <p class="ql-block"> 唐代,由于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频繁,在音乐舞蹈方面,它既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乐舞艺术传统,又融汇了外来音乐、舞蹈的因素,形成中国古代乐舞史上的一个高峰。这组造型优美、神态各异的唐代彩绘乐舞俑,由于岁月的侵蚀,它们的色彩比其昔日似乎稍显暗淡,但却丝毫不能减弱她们的艺术地位,她们不仅浓缩着大唐盛世的乐舞艺术精华,同时体现了唐代陶塑艺术的杰出成就。</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彩绘乐舞俑一组》,唐代(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 局部。</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彩绘侍女俑》,唐代(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 局部。</p> <p class="ql-block">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著名的青瓷窑系。主要窑场集中于今浙江的上虞、余姚、绍兴境内,以其釉色的类冰似玉、动物造型的奇特多姿而著称于世。越窑青瓷肇始于东汉晚期,经过三国两晋的积累,唐代晚期至五代时期发展为鼎盛期,成功烧制了举世瞩目的秘色瓷,宋代各大名窑纷起,越窑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越窑青瓷前后经千余年的历史,开辟我国古代制瓷工艺之先河。</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谷仓罐》,西晋(公元265~316年)。</p><p class="ql-block"> 罐体上部堆塑成谷仓形象,有成群飞鸟争相觅食,门卫把守门阙,盘面塑有三只卧羊,取“三羊开泰”意。罐体表面贴饰蜥蜴、螺、龟、螃蟹等。谷仓罐,又称魂魄罐,流行于三国西晋时期,是墓中随葬明器,有祭奠亡灵、为子孙祈福之寓意,成为当时盛行的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种明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锺》,东汉(公元25~220年)。</p><p class="ql-block"> 锺(zhong)是汉代盛行的一种盛酒或粮食的青铜器。此件东汉前期的青釉锺仍保留了诸多汉代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器形古朴浑厚,刷釉的色泽纯朴自然,从其粗犷的成形工艺、稚拙的施釉方式中依晰可见原始青瓷的神韵,从中亦可管窥到瓷器烧制的成熟已近在咫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盘口壶》,西晋(公元265~316年)。</p> <p class="ql-block"> 由陶到瓷,是泥与火的升华,是技术的质的飞跃。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是陶到瓷过渡阶段的见证;而东汉的青釉瓷,预示了中国瓷器的真正肇兴,而后各地窑火纷纷燃起,瓷器渐渐地走进了寻常百姓人家,而其中的“绝色佳人”也融入了宫廷贵族的生活之中。</p><p class="ql-block"> 伴随着制瓷水平的提高,人们将对艺术的审美赋予到了瓷器中。胎质的细腻洁白、釉色的如冰似玉、刻划纹的灵动秀丽、绘画的飞扬洒脱,以及景德镇窑各色彩瓷的创新发明,将瓷的韵与炫发挥到了极致。</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刻花菊瓣纹大盘》,元代(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刻花菊瓣纹高足杯》,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文字罐》,东晋(公元317~420年)。</p><p class="ql-block"> 越窑青瓷上记刻铭文较为多见,西晋以前多刻划而成,东晋以后主要以褐彩书写,内容大多记载制造时间、地点、人物等。此罐肩部以褐彩横向书写“作此著株者自用之也矣”可知此罐为烧制者为自己所做殉葬明器,对研究东晋时期的丧葬习俗及书体具有重要价值。而内设双系在越窑青瓷中较为罕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虎子造型源于战国时的铜虎子。东汉虎子在口部贴塑虎头,提梁作绚丝状;西晋时期虎子体形丰满,口部堆贴虎头的装饰逐渐盛行,腰部收小,两侧划刻飞翼,蹲伏状四足圆润丰满,虎形逼真。西晋又出现一种圆球腹平底虎子,数量少。东晋南朝时圆形虎子盛行,虎形虎子少见。</p><p class="ql-block"> 虎子是战国至魏晋时期流行的虎形器物,材质包括陶、瓷、铜等,造型多为伏虎状,虎头为壶嘴,背部有提梁,底部常带四足。虎子在部分祭祀遗址中与匜、盘等盥洗礼器同出,可能为盛水容器。</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虎子》,东晋(公元317~4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虎子》,南朝(公元420~589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狮形烛台》,西晋(公元265~316年)。</p><p class="ql-block"> 器呈昂首曲腿蹲伏状雄狮形。全器以合模法制成,兼施刻划、捏塑、模印等工艺,形神兼备,气宇轩昂。在南京江宁上湖村出土的同类器中,曾发现管中遗有白蜡,因而确定此种器为烛台。</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胡俑形烛台》,西晋(公元265~316年)。</p> <p class="ql-block"> 鸡首壶是越窑最富特色的产品。西晋时器形低矮,鸡首仅为装饰。东晋器形增大,鸡首演变为实用的流,而贴饰的尾被把手所代替。东晋晚期至南朝器形修长,鸡首呈长颈高冠样式,出现贴塑的眼及坠,把手高耸,器腹刻划或浅浮雕莲瓣装饰,唐代鸡首壶消失。</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鸡首壶》,东晋(公元317~4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洪州窑青釉鸡首壶》,东晋(公元317~420年)。</p><p class="ql-block"> 洪州窑是中国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作为江南地区重要的民窑体系,窑址分布于今江西省丰城市,因唐代属洪州而得名。该窑始烧于东汉晚期,终烧于五代,历时800余年,以青瓷为主要产品,胎质随时期变化采用高价铁或低价铁瓷土,釉色以褐釉为主,与陆羽《茶经》“洪州瓷褐”记载相符。</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多足辟雍砚》,南朝(公元420~589年)。</p><p class="ql-block"> 辟雍是古代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学校。辟借作“壁”字,言其为一圆形。雍乃四面环水之意。此砚设计成辟雍形,砚台中心隆起,砚台四周有储水墨池。砚的下部承多足,足的多寡显示时代特征。在瓷砚的发展史上,辟雍砚是颇为独特的一种造型,流行于魏晋至唐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16件瓷器,有碗、盘、碟、八棱净瓶等,是唐朝皇帝供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所用。器型仿金银器,釉青碧如水,匀净光亮。同时出土的宝物帐志文中有“瓷秘色”的文字,从而确定这批瓷器就是文献记载的越窑秘色瓷,这是首次对秘色瓷器实物的确认。2016年的最新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ao) 窑址是唐五代秘色瓷烧造的最重要的窑址。</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四系盖罐》,唐代(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盘口壶》,唐代(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四系罐》,唐代(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前是《青釉四足盖盂》,五代(公元907~960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中间的是《青釉敛口盂》,五代(公元907~960年)。</p><p class="ql-block"> 图中后是《青釉雕刻牡丹纹盂》,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代(公元1368~1644年)。</span></p><p class="ql-block"> “中国白,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这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美。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就对德化瓷器的制作进行专门的介绍:"他们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然后抹上认为颜色合宜的釉,再将瓷器放入窑内或炉里烧制而成"。 德化瓷土洁白无瑕,釉色温润如玉,很适合烧制圣洁脱俗的白衣观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德化窑白釉贴塑梅花龙纹杯》,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定窑印花盘》,北宋(公元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 定窑,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是宋代著名窑系之一,以烧白瓷为主,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定窑胎白坚致,釉色晶莹,积釉处好似“蜡泪痕”。北宋晚期定窑器多采用覆烧法,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此器芒口,胎质细白,釉色莹润,内里模印花卉纹、云雷纹等,具典型的定窑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吉州窑剪纸贴花四凤纹盏》,<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宋(公元1127~1279年)。</span></p><p class="ql-block"> 剪纸艺术在唐代已非常发达,宋代江西的吉州窑继承了唐代剪纸贴花的工艺技术,将剪纸贴在施以黑釉的瓷器上,再施以灰釉,灰釉还未完全干透之前将剪纸揭去,待干后再人窑烧造而成。剪纸图案中多以双鱼、双凤、喜鹊、团花等图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建窑兔毫盏》,宋代(公元960~1279年) 。</p><p class="ql-block"> 宋代饮茶用盏之一。胎厚,色黑如漆,内壁釉面上布满密集的白褐色条纹,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俗称兔毫。宋徽宗赵佶评价兔毫盏:“盏以青绿为上,兔毫为上。”宋代茶叶是制成半发酵的膏饼,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入茶碗内,再冲入沸水,水面便沸起一层白色的沫,黑色的盏、白色的茶沫相得益彰。日本极为珍视宋代各种黑釉盏,称为“天目茶碗”,多在口沿处镶上银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纹饰局部。</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耀州窑印牡丹纹陶范》,北宋(公元960~1127年) 。</p><p class="ql-block"> 陶范亦称“印模”,新石器时代晚期陶鬶的袋状足已用陶范加工。商周时期精美的青铜器都使用陶范浇铸,秦俑坑的陶人陶马,也都用陶范分段制做粘合而成。宋代进一步利用陶范整修器形,同时把精美完整的纹饰印于器物上。当时各地瓷窑均已普遍使用陶范,印花装饰也由此得到推广与提高。</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耀州窑青釉印牡丹纹碗》 ,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刻花五管盖瓶》,北宋(公元960~1127年) 。</p><p class="ql-block"> 多管瓶是北宋时期龙泉窑创烧,式样较多,管数不等,管大多与腹不通,没有实用价值。多管瓶是给逝者装五谷的冥器。造型上,多管瓶由扁矮向瘦长发展,至南宋中期以后,颈部堆塑龙或虎,管已消失,演变为龙虎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刻花开光“清香美酒”罐 》,元代(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刻花盖罐》,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刻花樽式炉》,元代(公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 元龙泉窑有的炉底部高出,有的甚至触到地面,使炉足悬空,并成为当时龙泉炉的一种装饰,此种样式元代开始出现,沿袭至明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刻花瓶》,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刻花大碗》,明代(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夕阳紫翠忽成岚”,这是古人对钧瓷釉色神秘多变之美的描述,钧窑瓷器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据最新研究成果,钧瓷创烧于金,盛于元,窑址位于今河南禹县。传统钧瓷瑰丽多姿,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有巧夺天工之美。古时即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谓,可见钧瓷价值之高。</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钧釉碗》,元代(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钧釉碗》,元代(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粘匣钵钧釉碗》,元代(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钧釉贴花双耳三足炉》,元代(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钧釉双耳罐》,元代(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镶嵌元代钧窑瓷片挂屏》,近代(公元1840~1919年)。 </p><p class="ql-block">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显示了古人对钧窑瓷片的珍爱。特别是在近代,钧窑瓷片备受推崇,收藏者将收集到的钧窑瓷片做成各种经典造型,如盖碗形、将军罐形、石榴瓶形等镶嵌于木框中,并以铜镶嵌轮廓,强化了立体效果。这种挂屏悬挂于堂室之中,以示主人身份的尊贵及品味的高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钧釉三足炉》,元代(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黄釉凤首瓶》,辽代(公元907~1125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绿釉圆身环梁式鸡冠壶》,辽代(公元907~1125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绿釉凤首瓶》,辽代(公元907~1125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绿釉扁身双孔式皮囊壶》,辽代(公元907~1125年)</p><p class="ql-block"> 皮囊壶与鸡冠壶是最具契丹民族风格的一种器物,是为骑马时酒不致洒落而设计的盛酒器。瓷制皮囊壶即是仿照皮革的样式制作,初期二者形制基本一致,甚至腹部周边的边棱、褶皱都表现出来,惟妙惟肖。皮囊壶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演化,样式繁多,并渐渐演变成提梁捏成鸡冠形状的鸡冠壶样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镶口刻莲瓣纹盂》,南宋(公元1127~1279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釉贴塑龙纹瓶》,南宋(公元1127~1279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地黑花小口鼓腹瓶》,金代(公元1115~123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剔划花束莲纹枕》,北宋(公元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 此枕制作技法较为复杂,采用划花与剔花相结合的装饰技法,主题纹饰束莲纹以划花表现,背景则以剔花来处理,褐地白花,清新素雅。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如绘画般的剔划工艺,开创了瓷器装饰新的篇章,特别是束莲纹更成为后世仿效的典范,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地黑花孩童习字图枕》,金代(公元1115~1234年)。</p><p class="ql-block"> 枕面中心以黑彩绘一孩童席地而坐,手持纸、笔,身前摆放墨、砚,一副执笔展纸习字的姿态,寥寥数笔即将一习字孩童形象描绘出来,极富生活情趣。同时也体现出宋人对孩童传统文化的教育,练习书法是成长中必修的一门功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白地黑花“平沙落雁”瓶》,金代(公元1115~1234年)。</p><p class="ql-block"> 书法艺术是磁州窑的主要装饰手法之一,唐诗宋词元曲都在磁州窑作品上得到表现。此瓶在器腹中央处以行书书写“平沙落雁”四字,豪放洒脱的笔意体现出了民窑自由奔放的特色。“平沙落雁”是宋代“潇湘八景图”之一,因风景优美而著称,指的是湖南衡阳回雁峰,旷野平沙,芦苇丛从,常常引来雁阵栖宿,好似一幅秋雁戏沙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Jin dynasty(1115-1234)</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红绿彩菊花纹碗》,金代(公元1115~1234年)。</p><p class="ql-block">红绿彩是磁州窑金代开发出的新产品。其瓷绘风格是以红彩描绘的线条代替了宋三彩的刻划轮廓线,绘画方式沿袭宋三彩的细腻工谨风格。金代晚期,在金代流行的白地黑花影响下,红绿彩瓷走上了豪放洒脱路线,以红彩直接绘出花朵,以绿彩点绘枝叶,这种工艺为景德镇五彩的出现提供了条件。</p><p class="ql-block"> 白地黑花对比鲜明的色彩、自由奔放大写意似的绘画线条、取自于民间自由活泼的创作题材,磁州窑﹣﹣这一河北民间瓷窑的产品,一经出现便给宋代官窑一味追求釉色极致的风格带来一抹小清新。首创的使用白化妆土来掩饰胎土的粗糙,使胎体细腻洁白;绘画、剔地、刻划、填彩等多种工艺自如地运用,特别是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灵活地运用到瓷器装饰中,为景德镇青花瓷及各种彩绘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仅国内瓷窑纷纷效仿,产品亦远销到日本、朝鲜等。</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孔雀蓝地开光花鸟纹梅瓶》,明末(公元1573~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三彩印牡丹纹海棠式盘》,辽代(公元907~1125年)。</p><p class="ql-block"> 鸡冠壶、海棠花式长盘、凤首瓶、鸡腿坛等器型,迥异于中原汉民族的造型设计,深深地打上了辽契丹民族的风格烙印。赤峰缸瓦窑、林东南山窑等是辽代陶瓷器主要烧造窑址,粗犷质朴的设计理念、惟妙惟肖的仿生器型、黄绿白鲜明的彩釉技术,构成了辽代彩釉陶瓷的基本元素,也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辽代陶瓷文化。</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三彩印牡丹纹圆盘》,辽代(公元907~1125年)。</p><p class="ql-block"> 辽三彩是辽代彩瓷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因胎土所限,辽三彩器大多胎质粗糙,呈淡红色,因而彩釉多施于白色化妆土上。装饰手法有印花、划花、贴花等,以折枝牡丹纹为多,显示出素朴单纯的审美情怀。</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五彩鱼蟹纹七格洗》,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五彩鱼藻纹大缸》,明万历(公元1573~1620年)。</p><p class="ql-block"> 五彩是在金代红绿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以明清景德镇窑五彩最为著名。明代以红、绿彩为主,兼有黄、绿、黑、褐等,同时出现青花五彩,色彩艳丽浓重。此缸形体硕大,以万历朝流行的鱼藻纹为主要纹样。除青花为釉下彩外,其余色彩均为釉上彩,釉面有剥落现象。</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仿宣德五彩人物纹大碗》,<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代(公元1368~1644年)。</span></p><p class="ql-block"> 詹士府是明朝负责教导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后来,皇子都各有教导的团队,所以詹士府的官职成了官员的迁转之途。此碗图案丰富,外壁绘人物图,反映了詹士们教导太子学习琴棋书画的内容,内壁主体纹样为凤穿花纹,图案繁复,有密不透风之感,为明末仿宣德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五彩龙凤纹碗》,<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span></p><p class="ql-block"> 清代五彩以康雍乾最负盛名,相对于色彩柔和淡雅的粉彩而言,五彩色泽明亮,又称硬彩。随着粉彩、斗彩等的流行,乾隆以后五彩渐渐衰落。此碗为雍正五彩典型器,胎白体轻,龙凤身形矫健优美,色彩艳丽雅致,令人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五彩百鸟朝凤纹棒槌瓶》,清代(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 灵动飞扬的绘画,红、蓝为主色调的浓艳色彩,层次清晰的构图样式,构成了漳州窑五彩鲜明的风格。漳州窑是福建省明末清初生产外销瓷的著名瓷窑,产品主要销往日本,日本称之为“吴须赤绘”。漳州窑五彩瓷明末传入日本后,其洒脱的画风、祥瑞的题材、浓丽的色彩深受日本人民的推崇,有田烧率先仿制,一些著名的陶艺家也仿烧漳州五彩的风格,其中尤以京都的陶艺家奥田颖川最为著名。</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漳州五彩双龙戏珠纹大盘》,明末(公元1573~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漳州五彩龙鹤纹大盘》,明末(公元1573~1644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漳州五彩裂塔纹大盘》,明末(公元1573~1644年)。</p><p class="ql-block"> 此盘内壁绘帆船纹、波浪纹及游鱼纹,盘心中央处装饰着“罗经纹”,罗经是我国航海时使用的仪器。中心的二十四字代表二十四个方位,罗经图案与航海罗经仪器相类似。此盘反映了明末海上贸易的情况,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