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月二十三日,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进来,像是为这个特别的日子镀上了一层金边。朗诵二班的同学们早已聚在活动室里,笑声和诵读声交织在一起,暖意融融。在虹云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海堂班长和班委同学的组织下,这场名为“重阳情 岁月暖”的朗诵会,不只是节日的献礼,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归乡。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把岁月读成诗,把生活诵成歌。</p> <p class="ql-block">节目单静静地躺在桌上,纸面带着淡淡的花纹,像老信笺般温润。上面列着一首首熟悉的诗篇:《故乡的花开》《沁园春·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每一行字都写着朗诵者的名字,像是把名字也种进了诗句里。我轻轻摩挲着这张纸,仿佛能听见那些即将响起的声音,温柔而坚定,像秋阳下缓缓流淌的河。</p> <p class="ql-block">另一张打印的节目单贴在墙边,设计简洁,却透着用心。《乳娘》《陈情表》《等我们老的时候》——这些题目本身就带着沉甸甸的情感。我站在它面前看了一会儿,忽然觉得,这些诗不只是被朗诵的文本,更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心声。它们讲亲情、讲岁月、讲老去,也讲不老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重阳情 岁月暖</p><p class="ql-block">——文史系朗诵二班举办朗诵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3日上午,许昌市老干部大学文史系朗诵二班在学校503教室举办“重阳情 岁月暖”朗诵会。本次活动在红云老师的组织与专业指导下开展,赵兰适配音乐,张瑞堂班长制作背景视频,并以出色的主持把控全场。70余名银发学员参与其中,共带来15个朗诵节目,大家在欢乐氛围中喜迎重阳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次朗诵会,老学员们表现尤为亮眼。闫保兰、苏彩伟、徐丽娟、张效良、李志强等老学员,凭借扎实的朗诵功底,感情充沛、节奏精准、台风稳健,其作品深受好评。老学员的精彩演绎赢得现场阵阵热烈掌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同时,班级里约三分之一的新学员也展现出十足的热情与潜力,以真挚情感朗诵,讲述边区老母亲牺牲亲儿子,保护八路军孩子等动人故事,令人动容。75岁的老学员代玉梅挑战难度较大的古诗词《陈情表》,全程流畅完成朗诵,尽显风采;还有夫妻档张效良、徐秀真搭档朗诵《我的南方和北方》,丈夫作为班级骨干,带动妻子快速进步,默契表现收获热烈掌声;部分学员更是将刚学完的刘禹锡《秋词》《竹枝词》《陋室铭》,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等课文精彩呈现,展现学习成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金秋送爽的美好天气里,这场朗诵会充满重阳节的温情与诗意。银发学员们在彼此的交流互动中,以朗诵致敬岁月、传递美好,在欢乐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上午。</p><p class="ql-block">朗诵二班 管萍</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3日</p> <p class="ql-block">活动开始前,大家在投影屏前合影。屏幕上的字清晰醒目,映着每个人的笑容。有人穿着厚实的毛衣,有人披着素雅的外套,站在一起,像一幅温暖的秋日画卷。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面“银辉莲韵·文史讲坛”的旗帜,红底黄字,在灯光下格外鲜艳。那一刻,没有人觉得自己只是来参加一场朗诵会,我们更像是在共同守护一段有温度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虹云老师站在讲台边,神情专注。她不需要大声说话,只要一开口,整个教室就安静下来。她的声音像秋风拂过林梢,带着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智慧。她指导我们读诗,不只是教发音和节奏,更是教我们如何用声音去触碰情感的深处。她说:“朗诵不是表演,是表达。”这句话,我一直记着。</p> <p class="ql-block">海堂班长站在台前,手里拿着红色文件夹,声音清亮。她是这场活动的主持人,也是我们班的主心骨。她一开口,节奏就稳了,气氛也活了。她介绍下一个节目时,语气里带着笑意,像是在介绍一群老朋友。她不说“请欣赏”,而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让人觉得,朗诵不是展示,而是邀请。</p> <p class="ql-block">《面朝大海,心暖花开》响起时,教室仿佛真的吹进了一阵海风。那位穿黑夹克的男同学站在台前,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他说得不急不缓,像是在对自己说话,又像是在对所有走过半生的人低语。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面朝大海”,未必是远方,也可以是心里还留着一片开阔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 《遇见,就是最美的开始》这句话从这位同学口中缓缓流出,像一缕茶香,慢慢散开。她的声音柔和,却有力量。她说完后,教室里安静了几秒,然后才响起掌声。我想,这不只是对朗诵的赞美,更是对这句话本身的共鸣——我们在这个年纪相遇、相知、一起读诗,何尝不是一种最美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我的南方和北方》。颂扬了祖国从南方到北方的巨大变化,他们的声音一沉一扬,像秋日里的一对雁影,掠过天空却不惊扰宁静。他们不疾不徐地串起每一个节目,让整场朗诵会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有起伏,却始终温柔。</p> <p class="ql-block">四位女同学一起走上台,每人手里都拿着红色文件夹,像捧着一份共同的承诺。她们合诵《永远的风华正茂》,声音层层叠叠,像秋日的枫林,层层染色。她们穿着不同颜色的外套,却站得整齐,声音也融得自然。那一刻我忽然觉得,风华正茂,从不只属于青春,也属于那些依然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人。</p> <p class="ql-block">她读的诗我记不清名字了,但她的语气让我记住了——那是种平静中的深情,像秋阳下的老屋,不喧哗,却让人想久久停留。她的声音不高,但每一个字都落得稳稳的,像是把心也放在了诗句里。</p> <p class="ql-block">蓝衣眼镜同学上台时,全场都安静了些。她说话不快,但逻辑清晰,情感真挚。她分享的不只是诗,更像是她对生活的理解。她说:“老去不可怕,可怕的是心不再跳动。”这句话像一颗石子,轻轻投进每个人的心湖,漾开一圈圈涟漪。</p> <p class="ql-block">《老人与海》被同学娓娓道来。她的声音里有种坚韧,像海风中的灯塔。她说桑提亚哥“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说到这句时,她的声音微微扬起,像是在为自己,也为所有人打气。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子——走过风雨,依然挺立。</p> <p class="ql-block">“我没有老去。”她说这句话时,嘴角带着笑,眼神明亮。她站在台上,像一棵秋天的树,叶子或许泛黄,但枝干依然有力。她的朗诵不张扬,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坚定。是啊,只要心里还燃着火,谁又能说我们老了呢?</p> <p class="ql-block">《乳娘》响起时,教室里几乎听不到一点杂音。同学声音低沉,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温柔,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幼儿所32位乳娘用自己的乳汁喂养革命后代的故事。她说的不只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段被时光封存的恩情。她的声音像秋夜的月光,轻轻洒在每个人的心上,让人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默默付出的人。</p> <p class="ql-block">《陈情表》一出,气氛更静了。同学一字一句,读得庄重而深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她说得缓慢,像是在咀嚼每一个字的分量。这不只是古文的诵读,更像是一次对亲情的回望。我们这些年纪的人,谁没有被父母、祖辈捧在手心过呢?</p> <p class="ql-block">《秋词二首》《竹枝词》《陋室铭》接连响起,像一场古典的秋日私语。有人读出豪情,有人读出淡泊,有人读出安于简朴的自在。这些诗原本就属于秋天,也属于我们这个年纪——懂得欣赏繁华,也懂得欣赏寂静。</p> <p class="ql-block">三位同学并肩而立,声音交织,合诵《草地夜行》。她们的节奏一致,情感层层递进,像夜行军中的灯火,一盏接一盏亮起。她们不说悲壮,却让人感受到那份坚持的力量。这让我想起我们这一代人走过的路,有泥泞,有风雨,但始终有人并肩同行。</p> <p class="ql-block">合诵《逝去的岁月》,声音里带着淡淡的怀念,却不伤感。她们说“那些年,我们走过山岗,也穿过风雨”,语气平和,像在翻一本老相册。是啊,岁月虽逝,但它留下的,不只是皱纹,还有故事,还有诗。</p> <p class="ql-block">《等我们老的时候》她的声音像秋日的午后,安静而温暖。她说“等我们老了,就坐在院子里,看云,喝茶,回忆今天”,说到这句时,台下有人笑了,也有人轻轻点头。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场朗诵会,不只是为重阳,更是为我们自己——为那些正在老去,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人。</p> <p class="ql-block">《蜀道难》压轴登场,她声音铿锵,字字如锤。她说“难于上青天”,却说得豪气干云。她的朗诵不像是在诉苦,倒像是在宣告:哪怕前路再难,我们也曾一步步走过。她的声音落下时,掌声久久不息——那不只是为诗,更是为我们这一生的跋涉。</p> <p class="ql-block">班长走上台,致敬每位上台朗诵的同学,是你们的倾情朗诵,让我们度过了一个《重阳情 岁月暖》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风雅</p><p class="ql-block">文字撰写:风雅 A 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