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秋季节,跟随六人行旅行社的“高加索三国之旅”,踏上了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这块曾似相识又非常陌生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三国,位于黑海和里海之间、大高加索山脉以南,亦称为外高加索地区,属于西亚国家。由于位于欧亚交界,故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阿塞拜疆</p><p class="ql-block"> 阿塞拜疆的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官方语言阿塞拜疆语,首都巴库。</p><p class="ql-block"> 阿塞拜疆部族形成于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13世纪至16世纪屡遭外族入侵和瓜分,16世纪至18世纪受伊朗萨法维王朝统治。19世纪30年代,北阿塞拜疆并入沙俄。1918年5月28日成立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1920年被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取代,1991年10月18日正式独立。</p><p class="ql-block"> 阿塞拜疆是世界上最早开采石油的国家之一,其石油开采历史悠久且在石油工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考古发现证明,公元前6世纪,阿塞拜疆人就用竹竿汲取石油。1873年,阿塞拜疆打出了全球第一口工业油井,比世界广泛开始使用工业化开采石油的1877年早了4年。1861年,全球第一个炼油厂也在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建立。到1901年,巴库油田的石油产量几乎占世界石油产量的一半。</p> <p class="ql-block">泥火山</p><p class="ql-block"> 阿塞拜疆的泥火山主要位于戈布斯坦地区,该地区拥有全球密度最高的泥火山群,其数量占据了世界陆地已知泥火山数量的近一半。</p><p class="ql-block"> 阿塞拜疆因里海盆地富含油气资源,地下沉积层中的天然气、水和泥土等混合物,在构造压力作用下,沿裂隙上涌喷出地表,形成泥火山。</p><p class="ql-block"> 泥火山形态多样,有锥状丘、盆状洼地或平坦泥潭等。戈布斯坦的Boyuk Khanizadag和Toraghai泥火山锥体底座直径达10公里,高700米,为世界之最。</p><p class="ql-block"> 多数泥火山喷发较为温和,泥浆不断冒泡,发出“咕嘟”声。但剧烈喷发时泥浆可高达300米,偶伴火焰,这是因为喷出的甲烷气体被点燃。</p><p class="ql-block"> 泥火山,200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正在“咕嘟”的泥浆</p> <p class="ql-block">被点燃的甲烷</p> <p class="ql-block">戈布斯坦岩石艺术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 戈布斯坦岩石艺术文化景观位于阿塞拜疆中部荒漠地区,于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p><p class="ql-block"> 人类在上一个冰河时代之后的湿润时期曾在此大量定居,岩画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时代早期一直延续到中世纪,见证了该地区漫长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超过6000幅岩石雕刻,内容涵盖史前人类狩猎、舞蹈、战斗、动物(野牛、鹿、狮子等)、骆驼商队、太阳与星星等图案,生动记录了古阿塞拜疆人的生活与文化。</p><p class="ql-block"> 该景观是研究阿塞拜疆地区从石器时代到中世纪历史变迁的珍贵宝库,为研究高加索地区史前文明提供了关键线索,堪称一部刻在岩石上的“史前史书”。</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希尔万沙宫 </p><p class="ql-block"> 位于首都巴库老城区。是建于12世纪的希尔万沙王朝定都巴库后修建的宫殿建筑群(包括宫殿、陵墓、清真寺、浴室等)。历经几次废弃和重建,现存建筑上一次大修是上世纪末进行的。经过此次修缮,于2000年,宫殿与老城一同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宫内的浴室</p> <p class="ql-block">正在宫内草坪上举办的小型音乐会</p> <p class="ql-block">处女塔</p><p class="ql-block"> “处女塔”是一个由突厥人所命名的名称,该名称被用于许多建筑物,其中包括巴库和伊斯坦布尔最为著名。巴库处女塔建于12世纪,最初位于老城东南角里海畔。经过历代修缮和海岸线变化,该建筑现在高29米,距离海岸不到100米。该塔的平面呈钥匙孔形状,北面是圆形的,南面是尖锐的。据说,它能带来温暖的冬天和凉爽的夏日。该塔内设有古老的井和巴库老照片展览等设施。2000年,该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p> <p class="ql-block">巴库地标-火焰塔</p> <p class="ql-block">巴库老城的石块路</p> <p class="ql-block">老城网红打卡点-狮子壁画</p> <p class="ql-block">老城摊贩</p> <p class="ql-block">老城的老宅门</p> <p class="ql-block">老城建筑</p> <p class="ql-block">烈士清真寺(亦称土耳其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沙希德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坐落在巴库的一座小山上,站在这个最高处俯瞰夜晚城市的美景和巴库湾是最佳选择。在烈士长廊的尽头,你可以看到巴库著名的沙希德纪念碑(为纪念1990年“黑色一月”事件中遇难的平民而建。当时苏联军队进入巴库镇压独立运动,导致超过140名平民死亡)。其底部,八角星会24小时不停地喷出火焰,以纪念那些烈士们。</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的长明火</p> <p class="ql-block">烈士长廊</p><p class="ql-block"> 烈士长廊最初是1918年“三月事件”中遇难者的穆斯林墓地,苏联时期,墓地被摧毁并改建为游乐园,还竖立了基洛夫的雕像。苏联解体后,雕像和游乐设施被拆除,这里重新成为安葬民族英雄的地方,1990年开始安葬在“黑色一月”事件中遇难的人,后来在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中牺牲的阿塞拜疆军人也安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聚马清真寺</p><p class="ql-block"> 位于阿塞拜疆沙马基区,始建于743-744年,是高加索地区历史上第一批的清真寺,也是世界最早逊尼派清真寺之一。该寺历经多次地震与战火损毁,1859年和1902年的两次强震使其严重受损,1918年未完成第四次重建的清真寺又毁于战火,2010-2013年阿塞拜疆政府对其进行了重建。</p><p class="ql-block"> 沙马基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是希尔万王国的首都,聚马清真寺作为该地区的重要建筑,承载着阿塞拜疆的宗教历史和文化传统,是阿塞拜疆文化遗产的象征,每周五都会举行隆重的礼拜仪式,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p> <p class="ql-block">舍基汗宫</p><p class="ql-block"> 舍基汗宫位于阿塞拜疆舍基市,是阿塞拜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舍基汗宫由穆罕默德·哈桑汗于1762年建造,是舍基汗的夏季住所,曾是国王与王后宴请宾客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1991年,舍基汗宫被宣布为国家历史建筑保护区,2019年作为“舍基历史中心及汗王宫殿”的一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见证了丝绸之路贸易带来的繁荣,反映了阿塞拜疆地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舍基汗宫城墙</p> <p class="ql-block">舍基汗宫花园</p> <p class="ql-block">骆驼驿站</p><p class="ql-block"> 舍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骆驼驿站建于18世纪,由舍基汗国统治者哈吉·切莱比·汗下令建造,用于接待过往商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遗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二、格鲁吉亚</p><p class="ql-block"> 格鲁吉亚的主要信仰东正教。官方语言格鲁吉亚语,首都第比利斯。</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6世纪,在现格鲁吉亚境内建立了奴隶制的科尔希达王国。公元4-6世纪建立封建国家。19世纪初,格鲁吉亚被沙皇俄国兼并。1991年4月9日正式宣布独立。</p><p class="ql-block"> 格鲁吉亚葡萄酒拥有8000多年的酿酒传统,是公认的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舒米酒庄</p><p class="ql-block"> 照片为舒米酒庄logo的雕塑</p><p class="ql-block"> 格鲁吉亚舒米酒庄(Shumi Winery)是格鲁吉亚著名的葡萄酒庄, 酒庄致力于保护和培育本土葡萄品种,拥有超过400种本土葡萄品种,其葡萄品种收藏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葡萄品种收藏园之一,其中有33种葡萄品种尚未被世界其他地区所知晓。</p> <p class="ql-block">酒庄小景</p> <p class="ql-block"> 博德贝圣尼诺女修道院</p><p class="ql-block"> 该修道院是格鲁吉亚重要的朝圣地之一,是引导格鲁吉亚教徒皈依基督教的场所。该修道院也是引导格鲁吉亚皈依基督教的圣妮诺的埋葬地。</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钟楼</p> <p class="ql-block">西格纳吉</p><p class="ql-block"> 西格纳吉是格鲁吉亚东部卡赫季州的一个小镇,享有“爱情小镇”的美誉。相传格鲁吉亚画家尼科·皮罗斯马尼爱上了来此演出的法国舞蹈演员玛格丽特,他变卖所有财产,买下一百万朵玫瑰送给她,虽求爱失败,但这个浪漫举动广为流传,让小镇在人们心中成为了爱情的象征。小镇还设有24小时开放的婚姻登记处,无论国籍、性别,情侣只要带齐证件就能在此登记结婚,它见证和祝福了无数佳偶,吸引着众多情侣前来。</p> <p class="ql-block">小镇的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小镇上的歌剧院</p> <p class="ql-block">老城区</p> <p class="ql-block">老城墙</p> <p class="ql-block">老城门</p> <p class="ql-block">小品</p> <p class="ql-block"> 格鲁吉亚的纪事纪念碑(格鲁吉亚巨石阵)</p><p class="ql-block"> 这个纪念碑由16根高35米的青铜柱子组成。每根柱子分为三段,底部浮雕描绘圣经中的人物和场景,中部刻有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物,包括圣人、国王、诗人和军人,顶部则刻画着格鲁吉亚人的日常场景,如节日庆祝、粮食与葡萄收获等。这个纪念碑位于Kenisi山上,靠近第比利斯海的西北角,旁边还有圣母领报教堂(Annunciation Church)。从这里可以看到整个第比利斯海的全景。</p> <p class="ql-block">葡萄藤十字架雕塑</p><p class="ql-block"> 相传公元4世纪,来自卡帕多西亚的圣尼诺前往格鲁吉亚传教,她用葡萄藤和自己的头发绑成十字架,这便是葡萄藤十字架的起源。圣尼诺的传教工作促使伊比利亚王国(古格鲁吉亚)的米兰三世国王皈依基督教,葡萄藤十字架也成为格鲁吉亚基督教化的重要标志。原始十字架曾被保存在姆茨赫塔的斯维特茨霍维利大教堂,后因波斯入侵等原因辗转多地,现被保存在第比利斯的西奥尼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三一大教堂</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格鲁吉亚东正教成立1500年以及耶稣基督诞生2000年而建,被视为格鲁吉亚民族和精神复兴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圣三一大教堂位于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市左岸的伊利亚山上,是此国自苏联解体以来,亦是有史以来修建的最大教堂之一。大教堂的建筑群包括院墙、钟楼和若干小礼拜堂等。主建筑高度近100米,是格鲁吉亚最高的教堂,无论从哪个方向观看第比利斯都能看到它的矗立,目前被誉为格鲁吉亚东正教母堂。大教堂建于1995-2004年间,历时近十年的建造期间,经历诸多沉浮,如今已成为格鲁吉亚文化和宗教信仰的指引之所。</p><p class="ql-block"> 第比利斯圣三一大教堂内的核心壁画,核心是贴合格鲁吉亚“宗教与民族共生”的精神内核——一幅聚焦东正教核心圣母信仰,一幅彰显国王对宗教的守护与国家复兴的寓意,二者共同呼应教堂“民族精神象征”的定位。</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广场</p> <p class="ql-block">圣母玛莉亚主题壁画</p><p class="ql-block"> 壁画题材并非单一“圣母像”,而是格鲁吉亚东正教经典的“圣母怜子”(Pietà,也常称“悲伤圣母”)或“圣母与圣子”类型——画面中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或垂目凝视圣子),神情温柔却带着庄严的悲悯,既体现母爱,更强调她作为“神性中介”的宗教身份(东正教中圣母是信徒与上帝沟通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 国王主题壁画</p><p class="ql-block"> 壁画中的“国王”并非单一人物,而是以格鲁吉亚历史上“护教明君”为原型的集合象征——最核心的原型是大卫四世(11世纪格鲁吉亚黄金时代的君主,被东正教封圣,称“圣大卫”),也常融入其他推动格鲁吉亚宗教与国家统一的君主元素(如促成基督教成为国教的早期国王)。</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三一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第比利斯硫磺温泉</p><p class="ql-block"> 第比利斯硫磺温泉的来历与当地的一个传说紧密相关。相传在公元5世纪,格鲁吉亚的瓦赫坦·戈尔戈萨利国王在打猎时,他的猎鹰在追逐野山鸡时掉进了硫磺热泉。国王派人寻找,发现了这处天然温泉。国王惊讶于温泉的神奇,便决定在此建城。“第比利斯”在格鲁吉亚语中意为“温暖”,这个名字就源于这些温泉。</p> <p class="ql-block">温泉前的老鹰雕塑</p><p class="ql-block"> 它是第比利斯城市起源的象征,代表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根源。老鹰作为国王打猎时的伙伴,在发现温泉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被雕刻成雕塑,以永垂不朽。它不仅是一个艺术作品,更是第比利斯人民对城市起源的一种铭记和传承,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p> <p class="ql-block">第比利斯老城区</p> <p class="ql-block">木偶钟楼</p><p class="ql-block"> 这座木偶钟楼由艺术家雷佐·加布里亚泽于2012年打造。其外观独特,由红砖砌成,呈不规则倾斜状。每到整点,钟楼顶部窗户会打开,木偶天使出来敲钟报时。每天12:00和19:00会额外上演一场约4分钟的露天木偶剧《生命之环》,通过可爱的木偶娃娃展现一家人从孩子出生到结婚的人生场景,生动演绎微缩人生的喜怒哀乐。</p> <p class="ql-block"> 在第比利斯老城的木偶钟楼前,有一个只有小拇指指甲般大小的钟。从多个旅游介绍资料来看,它常被称为“世界上最小的钟”。</p> <p class="ql-block">格鲁吉亚母亲雕像</p><p class="ql-block"> 位于第比利斯Sololaki山顶,老城上方,Nariqala要塞旁。雕像建于1958年,为庆祝第比利斯建市1500年而建,由格鲁吉亚著名雕塑家埃尔古贾·阿马舒克利(Elguja Amashukeli)设计,高20米,最初为木质,1963年覆盖铝制外壳,1997年被新雕像替换。</p><p class="ql-block"> 雕像中的女性身着格鲁吉亚传统服饰,左手托碗,碗中盛有葡萄酒,象征着格鲁吉亚人民热情好客,用美酒迎接朋友;右手执剑,代表着格鲁吉亚人英勇无畏,随时准备用宝剑抵御敌人,体现了格鲁吉亚的民族性格。</p> <p class="ql-block">和平桥</p><p class="ql-block"> 第比利斯和平桥是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的标志性现代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p> <p class="ql-block">在山上俯瞰第比利斯</p> <p class="ql-block">梅特西教堂</p><p class="ql-block"> 位于老城对岸,最早建于5世纪,历经几次重建后至今仍保持其古老风格。其名称“梅特西”源自皇宫周边的意思。在19世纪,这座教堂曾一度被用作监狱,著名作家高尔基也曾在此被囚禁。旁边有一座格鲁吉亚之父的雕像,从河对岸望去,更显得庄严恢弘。</p> <p class="ql-block">Narikala 要塞</p><p class="ql-block"> 要塞在Sololaki山南,是第比利斯老城最后一道防线的要塞。始建于公元4世纪,现存军事建筑于17世纪后重修。1827年大爆炸毁损严重。圣尼古拉教堂于苏联解体后重建,原教堂为1827年毁坏。尽管要塞建筑已经严重损毁,但它俯瞰着城市的全景,尤其是老城区,是观光旅游的良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第比利斯自由广场</p><p class="ql-block"> 位于第比利斯市中心的广场,最初建于19世纪沙俄时期,当时是埃里温广场。苏联时期更名为列宁广场,但在1991年格鲁吉亚宣布独立后,改被命名为今天的名称。早先站在广场上的列宁像也已经被取代成了圣乔治屠龙圆柱。</p> <p class="ql-block">生命之柱大教堂</p><p class="ql-block"> 生命之柱大教堂教堂是格鲁吉亚第二大教堂,仅次于首都第比利斯的圣三一教堂。据说圣尼诺选择在此地建造了格鲁吉亚的第一座教堂,并且这里是耶稣长袍的安葬地。在公元一世纪,犹太裔格鲁吉亚人Elias带着耶稣长袍回到了此地。他的姐姐接触到圣物后,在一个充满神圣感的情况下去世,死前紧握着长袍,于是长袍和她一同被葬在了此地。后来,在她的坟墓上长出了一棵雪松,取材于这棵树的七根柱子支撑着教堂。在建造过程中,第七根柱子突然浮在空中,直到圣尼诺经过一晚上的祈祷后,它才落下来。传言称,“神圣的第七柱”流出的液体可以治愈他人。此外,在教堂内还葬有格鲁吉亚王室的一些成员,其中包括末代国王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 在教堂北立面中间拱门的顶部,可以看到雕刻着一只拿着角规的右手,旁边的碑文上刻着“神的仆人阿舒克斯基的手,为他祈祷吧”。这只手臂的雕塑不仅是一个传说的具象化体现,也成为了生命之柱大教堂独特的文化符号之一。</p><p class="ql-block"> 生命之柱大教堂建于公元11世纪,有两个版本的传说讲述了这只手臂的由来。一种说法是,教堂的建筑师阿舒克斯基技艺超群,他设计并参与建造的生命之柱大教堂极为壮丽。国王担心他再设计出比这座教堂更出色的作品,便下令砍掉了他的右手。另一种说法是,阿舒克斯基的技艺超过了他的师傅,师傅因嫉妒生恨,残忍地砍掉了徒弟的手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耶稣长袍埋葬地</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的神父</p> <p class="ql-block">津瓦利水库</p><p class="ql-block"> 水库于1985年修建,主要作用是为首都提供饮用水以及电力。距离首都第比利斯40公里。</p> <p class="ql-block">阿娜努日要塞</p><p class="ql-block"> 孤独星球外高加索版的封面教堂。阿娜努日要塞是13世纪Aragvi封建王朝时领主的城堡,也是军事要塞,18世纪Aragvi王朝被推翻,这里随之也被之后的统治者占领,直到19世纪依然是城堡要塞。</p> <p class="ql-block">格俄友谊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建于1983年,为纪念1783年俄罗斯帝国与格鲁吉亚王国签署的《格奥尔基耶夫斯克条约》200周年而建,意在强化格鲁吉亚与俄罗斯的历史纽带,同时展示社会主义文化成就。</p> <p class="ql-block">在纪念碑观景台眺望和俯瞰</p> <p class="ql-block">斯特潘茨明达圣三一教堂</p><p class="ql-block"> 这座教堂位于格鲁吉亚最北面的卡兹别克镇,尽管规模不大,但这座教堂被誉为最为神圣的教堂之一。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它坐落在卡兹别克雪山的脚下,雄壮壮观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卡兹别克雪山</p><p class="ql-block"> 位于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北奥塞梯的边界,是一座睡火山,海拔高达5,033米。作为格鲁吉亚第三大和高加索山脉第七大的高峰,该山及周边地区被苏联政府确定为自然保护区。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许多高加索地区特有的植物和动物,全方位了解这片原始的自然之美</p> <p class="ql-block">哥里市政厅</p><p class="ql-block"> 哥里是格鲁吉亚什达-卡特利州首府,位于母亲河库拉河畔,距首都第比利斯86公里。</p> <p class="ql-block">斯大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建立于1957年的这座博物馆,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不可分。在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反对个人崇拜以及改革开始之前,展览主要内容显然是一边倒的。博物馆主体建筑完美展现了斯大林时代的建筑风格。馆内分为两层,主要展览位于二楼,向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除此之外,馆外还有斯大林故居和斯大林专列,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背景。</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外长廊</p> <p class="ql-block">馆内的斯大林雕像</p> <p class="ql-block">斯大林专列</p> <p class="ql-block">巴格拉特大教堂</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1003年的巴格拉特大教堂是由当时统治该地区的巴格拉特三世国王下令建造的,它曾是格鲁吉亚教堂建筑的代表之一。然而在1692年,土耳其驻军的火药爆炸摧毁了这个古老的教堂。在巴格拉特大教堂的旁边,巴格拉特城堡也是一个历史名胜,其建筑始于公元6世纪。可惜的是,这座城堡在1769年俄土战争中遭到摧毁。如今,被保护的巴格拉特城堡遗址是游客探索历史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1994年,巴格拉特大教堂与巴格拉特修道院一起被列“世界遗产目录”,但2017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次大会上,巴格拉特大教堂正式被移除世界遗产名录,为什么?这儿卖给关子,感兴趣可自行前往解密😊😊😊。</p> <p class="ql-block">巴格拉特大教堂钟楼</p> <p class="ql-block">俯瞰库塔伊西</p> <p class="ql-block">科尔基斯喷泉</p><p class="ql-block"> 位于库塔伊西市中心的中央广场上,有一座令人惊艳的喷泉。这座喷泉装饰着30只动物雕塑,这些金色的动物雕塑都是从科尔基斯低地的考古发掘中精心制作而成。最引人注目的是最高处的两匹金色战马,它们的造型源自希腊神话中科尔基斯国王埃厄忒斯的战马。同时,金色狮子也吸引了游客的眼球,它是从Alazani山谷出土的文物中复制而来。据悉,这些文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目前原件珍藏在第比利斯国家博物馆。喷泉建于2011年,得益于建筑师David Gogichaishvili的设计,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十分迷人。夜幕降临时,喷泉会被不同颜色的灯光所照亮,让这个城市的夜晚更加缤纷美丽。</p> <p class="ql-block">敬请各位欣赏“探访高加索三国(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