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经典文章

鹅卵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值得我们永远传诵的十大经典文章:看看老祖宗那些穿越千年,依然振聋发聩的不朽的回响,这些文字藏着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密码,从少年到白头,每个阶段读了都能够有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第一篇庄子《逍遥游》;当年庄子是一个看管漆园的小官,拿着微薄的俸禄,但是在纸上铺开的是整个宇宙,开篇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哪写的是鱼,分明就是说:人的眼界本可以大到没边儿,一篇文章直接戳破了世人的执念,人们总觉得有了地位才自由,赚够了钱才安心,但他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就说再大的树林,小鸟只需要一根树枝,而再宽的大河,田鼠只需要喝饱肚子,真正困住人的从来不是外界的匮乏,而是心里面的非要不可。后来李白所写: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苏轼所写: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其实都是在学庄子的通透,不被身份和得失所绑架。才能真正活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舒展。做自己比嬴别人更重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篇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是“血泪日记”,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被汉武帝处以腐刑,这个在古代比死还要屈辱,但是他还在给朋友任安的回信里,没有喊冤,没有诉苦,只说了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他列举了一大串苦难成就的伟大,周文王被关在羑里,才写出了《周易》、孔子被困在陈蔡,才编出了《春秋》、屈原被流放才有了《离骚》,他说《诗》三百篇,大底是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原来苦难不是绝境,是让生命开花的养分,大家知道文天祥所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有丹心照汗青。谭嗣同所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为了信念,忍辱负重的精神,早就被司马迁写进了这篇文章里面,告诉这些不是为了吃苦,而是为了知道遇到挫折,扛过去可能比逃开更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  第三篇王勃初唐四杰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当年只有26岁,因为之前的过失,被朝廷排挤,背着不得重用的名声,但他站在滕王阁上,看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笔锋一转就写出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志。年纪大了又怎么样不能丢失志气,处境艰难又怎样不能弯了腰杆,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在低谷里依然抬头仰望星空的劲,远比一帆风顺更有力量,一时的不顺不算什么,心里的青云之志不丢,总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回响时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篇范仲淹《岳阳楼记》;正是他被贬到郑州做知州,手里没有权力,而他仍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只是口号,他一生三次被贬,每次都是为了给百姓说话,来反对权贵,而且一辈子,没有改过自己的脾气和志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的君子,不会因为环境好就开心,也不会因为自己倒霉就消沉,看到岳阳楼的景色,淫雨霏霏,有的人觉得凄凉,春和景明,有的人觉得欢喜,这些都是以物喜以己悲,而君子心里装的是什么,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管是在高位还是低位,都要担起自己的责任,这就是中国人的底色,医生要救死扶伤,老师要教书育人,普通人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其实都是在践行先忧后乐的道理。人活着不只是为了自己,能帮到别人,心里才会真正的踏实。</p> <p class="ql-block">  第五篇陶渊明《桃花源记》;他厌倦了官场的勾心斗角,辞职加了农村,造了一个桃花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里面没有你贵我贱的三六九等,所有的老人小孩,可以安稳的过日子,他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就是说陌生人,都能够被真诚的招待,这不是虚构,就是中国人心里最朴素的愿望,平等、安宁、有人情味,能知道真正的幸福,不见得是住大房子穿名牌,而是怡然自乐的心态,是邻里相闻的温暖,就像他所写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心里面有桃花源,在哪才能安身立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六篇李密《陈情表》;是三国末年人,晋武帝司马炎刚称帝,邀请他过来做官,给他发了好几次诏书,但是李密不愿意去,不是说不想当官,而是因为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他从小就没有父母,是祖母把他养大,现在祖母已经96岁了,他要留下来尽孝,所以他写道:臣密今年四十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把道理讲的又软又硬,我不是在抗旨,是先尽孝再尽忠,我给您干活的日子还很长,但我陪祖母的日子真的不多了,晋武帝司马炎看了,没有生气还夸他孝顺,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情理兼顾。李密说:对长辈的孝恰恰是对国家最大的忠,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连身边的人都不爱,那你怎么能去爱天下,承担责任呢?有些事错过了,真的就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  第七篇杜牧《阿房宫赋》;当时唐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皇帝和大臣还盖宫殿讲排场,他没有直接批评,他写了秦朝的《阿房宫赋》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把鼎当锅用,把玉石当石头,珠宝扔的满地都是,然后笔锋一转写,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再豪华的宫殿,也挡不住百姓的反抗,最后他警告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哪说的是秦朝,分明就是说所有不把当回事的朝代,都没法长久,让我们明白,什么叫勤俭节约那不是小气,那是懂得物力维艰,尊重他人也不是客套,是因为人心才是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八篇王羲之《兰亭集序》;是在一次聚会时,暮春时节大家在兰亭喝酒写诗,本来挺开心的,但他突然感慨说:此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他说固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因为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他没有陷入悲观,而说: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能笑的时候就要笑,能爱的时候就要珍惜,这才是对生命最本真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九篇苏轼《赤壁赋》;刚被贬到黄州,没有官可以当,也没有朋友,还得自己种地养活家人,有朋友到他家里作客,夜晚上划着船到赤壁,然后叹口气看到风景说:哀吾生之须叟,羡长江之无穷,人生太短,真是让人难过,但苏轼指着江水和月亮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江水看着是在流其实一直都在,月亮时圆时缺,其实没多没少,这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天地的美好是取之不尽的,我们能享受就够了,何必非要去占有,给自己找不痛快呢,这种放下执念享受当下的智慧,失去的未必真的属于你,把握好当下,才是真的拥有,所谓知足者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十篇屈原《离骚》;很难背,觉得佶屈聱牙的,当时已被楚怀王流放了,他本是楚国的大夫,一心想着让国变好,但是被奸人排挤,就连国君都不信任他,可他在文章里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还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种宁折不弯的骨气,成为了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标杆,就像后世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的安能眉折腰事权贵,要让我们知道,人不管怎么样,都要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和追求,不能为了好处就丢失本心,就像屈原最后投江不是认输,是用生命告诉世人,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教会我们放轻松,扛得住,有担当!告诉我们努力之外还有通透,成功之外还有坚守!会让你在疲惫的时候想起穷且益坚,在迷茫的时候想到上下而求索!他是文明不坠的奥秘,是世人挺立的脊梁,是文化自信的长河,亘古不变,源远流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