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十六日游之三十七《皇城相府》

红山老傅

<p class="ql-block">皇城相府位于山西晋城阳城县北留镇,是清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这座明清双城堡建筑群总面积约 10 万平方米,包含内城“斗筑居”和外城“中道庄”,城墙总长 780 余米,拥有 16 座大型院落、640 余间房屋,集官宅、书院、防御工事于一体。标志性建筑河山楼高 23 米,</p> <p class="ql-block">石碑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廷敬故居,5A级旅游景区”字样在细雨中显得格外庄重。</p> <p class="ql-block">“总宪府”三个字高悬门楣,黑底金字,在雨中依旧醒目。这里是陈廷敬为官清正的象征,也是皇城相府的核心所在。</p> <p class="ql-block">曾是战乱时期的避难所。因康熙帝两次下榻并赐匾“午亭山村”,故得名“皇城相府”,也是《康熙王朝》等影视剧的外景地。</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央那盏橙色灯笼静静垂着,上面的字已被雨水打湿,模糊成一片暖色的影。两侧灰瓦屋檐下挂着黄灯笼,整齐排列,像是守候百年的仪仗。</p> <p class="ql-block">陈廷敬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曾为康熙帝讲经 35 年,并主持编修《康熙字典》。</p> <p class="ql-block">“中华字典馆”——这块黑底牌匾,门边陈列的古籍泛着岁月的黄,书页虽未翻开,却仿佛能听见字句的低吟。这里是文化的源头之一,陈廷敬曾主持编修《康熙字典》,千字万言,皆出于此般静谧之地。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相府”,不只是权位的象征,更是文脉的守护所。</p> <p class="ql-block">屋内三幅书法并列而挂,中间是陈廷敬的画像,两侧是竖排的行楷,笔力遒劲。长桌、木椅、榻上铺着素色垫布,一切陈设都极简而庄重。两盏灯笼在墙边静静燃着,光影摇曳,映在雕花窗棂上,像是一幅会呼吸的画。</p> <p class="ql-block">房间深处,一扇红雕花屏风立于床前,图案繁复却不见浮华,反倒透出几分内敛的贵气。床榻朴素,红床单干净整洁,仿佛主人昨日才起身离去。木质天花板横梁交错,每一处榫卯都藏着匠人的心思。</p> <p class="ql-block">陈廷敬故居建筑群以封闭式双城堡布局著称,城墙高 15 米,设有 9 座城门,内部亭台楼阁、山水相映,既有北方大院的恢弘,又融入灵秀景观。现存御书楼、紫芸阡等景点,展现了明清官宦宅邸的独特文化与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依山而建的建筑群层层叠叠,飞檐如鸟翼般伸展,在绿树间若隐若现。墙上的圆孔像是古时的瞭望眼,静静注视着来往的行人。远处山峦苍翠,与屋瓦融为一体,仿佛这宅院本就是山的一部分。皇城相府,名虽“皇城”,却无帝王之气,只有文臣的沉静与山林的幽远交织成独特的风骨。</p> <p class="ql-block">从回廊望出去,塔楼矗立在青山之间,灰瓦尖顶刺破云层,像一支指向天空的笔。两盏红灯笼挂在栏边,流苏微动,仿佛在为这幅画卷点染最后一笔。</p> <p class="ql-block">城墙蜿蜒,砖石斑驳,瞭望塔如哨兵般伫立。远处那座飞檐翘角的建筑,正是我来时的总宪府。站在这里,才真正明白“相府”为何称“城”——它不只是宅,而是一座文化的城池,守着一方文脉,抵御着时间的侵蚀。</p> <p class="ql-block">皇城相府的花园主要有三处,其中​​止园​​是内城最大、最核心的花园,以翠树碧水、亭台楼阁为特色,取名“止”意在提醒游人驻足赏景。外城则有前堂后寝配套的花园、小姐院及管家院等,布局精巧,兼具北方大气与江南精致。此外,后花园还引入现代元素,如大棚种植的灵芝、巨型南瓜等,形成古今交融的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石砌拱门内,几面大鼓静立,鼓面光滑如镜,映着灰天。石板路向前延伸,两旁石桌石凳整齐排列,像是为过往的旅人准备的歇脚处。远处,一串红灯笼沿着城墙挂开,一直通向山丘上的塔楼。阴云之下,那塔影愈发显得孤高。我走过拱门,伸手轻触鼓面,未敢敲响——有些声音,只该属于历史的深处。</p><p class="ql-block">这雨中的皇城相府,没有金戈铁马,只有笔墨纸砚的余温。我走过的每一寸土地,都踩在文化的年轮上。十六日的山西行,走到此处,忽然觉得,最动人的风景,从来不是山河,而是人心中不肯熄灭的光。</p> <p class="ql-block">作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防科工委神剑艺术协会会员,旅游爱好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