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西天目山的大树王国

文戈

<p class="ql-block">文字、摄影:文戈</p><p class="ql-block">美编号:199186534</p> <p class="ql-block">位于临安西天目山核心区域的大树王国,以全球最大的古柳杉群落、最高金钱松和最古老银杏树闻名,被誉为“物种基因宝库”。这里有胸径2.33米乾隆御封的千年柳杉“大树王”,树龄1.2万年的银杏“五世同堂”,全球最高58米的金钱松。‌‌​</p> <p class="ql-block">天目山古称“浮玉”、“天眼”,“天目”之名始于汉代。天目有两峰,峰顶各一池,左右相望,冬夏不涸,宛如两只仰望苍天的巨眼,故称“天目”。天目山有东天目山和西天目山之分,东峰山顶海拔1480米,西峰山顶海拔1506米。在中国众多的名山中,有“大树华盖闻九州”之说。据林业部门调查,西天目山胸径2米以上的古树有19株;1米以上的664株。如果说黄山以奇、华山以险、泰山以雄、庐山以秀名噪天下的话,那么西天目山则以树闻名。天目千重秀,灵山十里深。</p> <p class="ql-block">​天目山佛教渊源颇深,被尊为佛教临济宗中兴祖庭,传为韦陀菩萨应迹道场。西天目山佛教兴起始自东晋升平年间(357年~361年),开山始祖为竺法旷。嗣后,慕名入山修禅问法的高僧不乏其人。唐大中初,洪言西土禅师继位,“始惟百僧,后盈千数。”元十六年(1279年),高峰禅师入西天目山狮子岩,倚松结庐,后与其徒相继建成规模宏伟的狮子正宗禅寺、大觉正等禅寺。此后,西天目山名声渐起,与国内外交往频繁,日本、印度、朝鲜等国不断有高僧前来参禅留学。清代的玉琳国师,于康熙四年(1665年)创建禅源寺,西天目山赫然改观,香火极盛,寺内藏书甚多,遗憾的是1941年被日本侵略军飞机炸毁殆尽。​</p> <p class="ql-block">车子抵达禅源寺,在禅源寺大门外侧,一条石阶山路可直达山顶。隔着寺院的红墙黛瓦各有一棵大银杏树。沿着石阶路往上走,路边陆续有一颗颗巨大的古树,古树以柳杉居多。过了一里亭、三里亭、七里亭,大树依然很多,粗大的树干直插云霄,密林里抬头不见天日。有些看似蜕了皮的古树,顶上已是枯萎的枝干,灰白色的树干,在蓝天白云下,更显岁月沧桑。森林里不时遇到倒地枯烂了的大树,横亘在路旁的山野里,风吹雨蚀,直到化为尘土。大自然生死轮回是不变的定律,古树枯死,植物也不例外。</p> <p class="ql-block">​大树王在海拔1100米的西天目墓塔群前,这里层层石沏古墙和一座座墓塔,表明曾经是寺庙遗址。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大树王已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枯死。空剩枯枝和树旁的那群墓塔,见证西天目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在海拔千米以上古树丛生的森林里,多次遇见破败了的古石墙和一块块长满树木相对平整的平地,这些有人居住过的遗址,曾是西天目山寺院或是僧人居住的地方。开山老殿,正式寺名叫狮子正宗禅寺。始建于元朝至元十六年(1275年),元延右七年(1320年)赐额,天目佛事大盛,名僧辈出,僧侣盈千。</p> <p class="ql-block">​开山老殿下方悬崖上,便是号称1.2万年的银杏树“五世同堂”,1.2万年的老祖宗已经化为尘土,现在见到的都是它的子子孙孙——银杏树基部萌发出22枝小植枝。老肖说,全世界的银杏树,归宗都来之于临安,我对植物学没有研究,不敢妄自菲薄,不过我见到的真正大树王,在祖籍景宁大漈时思寺旁,胸径4.47米,胸围13.4米,傲然活着。丽水括苍古道缙云隘口的古银杏七仙女,追溯诞生“七仙女”之祖宗可有万年?银杏是中生代孑遗植物,起源于约2.5亿年前,是经地质变迁幸存至今的最古老植物类群之一,被称为“植物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西天目山林木茂盛,古树苍天,为杭州整个山系、水系之发源地。西天目山脚下的禅源寺,始建于明朝,清代重建,在中国佛教史和浙江佛教史上均有特定地位,日本佛教临济宗视其为祖庭之一。抗日战争期间,西天目曾为浙西抗日救亡连动中心。1938年2月浙江省第一区寿员公署先迁入西天目禅源寺,1939年1月浙西行署又迁入禅源寺,1939年3月周恩来曾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公开身份,到达西天目山禅源寺。1941年4月15日,日寇飞机狂炸浙西行署驻地,整座寺院毁于一旦。2001年重建后的禅源寺,雕栏画柱,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我曾在三月份来过禅源寺,正逢那株百年玉兰花盛开。蓝天白云下盛开的花朵和寺院黄墙黛瓦相映衬,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再次站在通往大雄宝殿的石阶上,前方那株高大的银杏树,前次看到的是光秃秃的枝干,这次见到却是树繁叶茂,而曾经满树银花的白玉兰,花熟蒂落‌之后,静静等待明年春天的到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