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北——临沂

晚风

<p class="ql-block">临沂,晋代琅琊国所在地。其境内蒙阴县和沂南县的交界处,有一座海拔千米之上的山脉,是山东省内海拔位居第二的沂蒙山。沂蒙山在解放战争时期十分有名,当年一首《沂蒙山小调》传遍了大江南北;而《沂蒙颂》更是把战争时期军民之情演绎的淋漓尽致;谢晋导演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连长梁三喜牺牲后,梁大娘和玉秀来到部队,在临走时展现出沂蒙山老区人民的坚韧、大气、纯朴、厚道,让当年的观众泪湿衣襟,是电影中最感人的情节。</p><p class="ql-block">穿行在沂蒙山区,远处连绵不绝的山脉,和大片平缓的田野,村庄边秋收后成堆的玉米,映现出当下沂蒙山区百姓平和、富足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就坐落在沂蒙山区的蒙阴县。1947年4月,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时,华东野战军主动撤退,在莱芜、新泰、蒙阴以东集结。而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王牌师),在师长张灵甫的指挥下冒进孟良崮,被华东野战军包围在孟良崮,经过反复的激战,到5月16日,七四师三万多人被全歼,张灵甫被击毙。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的“鲁中决战”订计划,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转折点,人民解放军由此赢得了战争主动权。</p> <p class="ql-block">在孟良崮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得到了沂蒙山百姓的极大支持,出粮出力,支援前线,救治伤员。这是一场完完全全的人民战争,沂蒙山红嫂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涌现出来的事例,迟浩田将军曾到沂蒙山寻找在战争时期用乳汁救护他的沂蒙山嫂子时,当地人们告诉他不用找了,因为用乳汁救伤员的嫂子很多。</p> <p class="ql-block">竹泉村,座落在沂蒙山区的古村,是沂蒙山区中颇有特色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古村的建筑是以石块为主的,从道路到墙体都是用块石砌起来,石砌的小院透着一丝古朴和宁静,而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是这里种满了竹子,走进村庄就是走进竹院,清泉在小路边潺潺地流着,村庄在古朴中透着一股雅气。古村以高家人世居在此,也曾出过不少名人,竹子就是当年外出做官的高家后人引进的。</p> <p class="ql-block">村庄是由当地企业家承包后开发后作为旅游景点。也是振兴农业农村的样板。原来的村民都已搬迁到其他地方居住,在村内除了经营商铺和营运人员外,没有当地村民生活了,也就缺少了一种原生态的生活气氛。而景区中的商业演出和活动颇多,这是村头展现的晒秋场景。</p> <p class="ql-block">景区中不定时的表演一些北方农村的生活场景,这是反映北方人们婚嫁的演出活动。</p> <p class="ql-block">村庄中的商业街,经营着小吃和当地土产。</p> <p class="ql-block">村庄内还有小火车、滑草、漂流、儿童游乐园。景区中把能赚钱的项目都开发了,在这里你就是图个热闹与开心,而古村只是一个吸引游人的名头而已,让人颇感扫兴。</p> <p class="ql-block">到临沂市区,看王羲之故居。临沂古称琅琊,琅琊王氏是当年琅琊国的名门望族,也是书法大家。在这里出了书圣王羲之和其子王献之。王羲之的故居就在这里。而随着北方战乱,王氏家族一路南迁,就有了南京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典故,王氏故居也就在南迁时捐作寺院了。</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少年离开琅琊,一直在南方生活做官,晚年在浙江剡县金庭过世。他死后把自己在绍兴、金庭的故居都捐给了寺院,分别成了绍兴市区中的戒珠寺和现在嵊州的金庭观。临沂现在的故居是重新改建的。</p> <p class="ql-block">故居面积很大,设有王右军祠、鹅池、洗砚池、曲水流觞、兰亭集序的大幅书法,环境优美、大气。但故居建筑所展示的内容上与绍兴兰亭大同小异。而曾经的故居-普照禅寺也作为景区的一个部分而对外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