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看到她脸上一副茫然的样子,我说:“吃手就是他的工作,等他的手再放进嘴里,他就会安静下来。”母亲听完,半信半疑地将孩子的手放入口中,小婴儿便立刻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满足地投入到了这种吮吸中。</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对一个3个月的婴儿来说,他能用口首先是为了发展和独立口的功能。其次,他使用口来认识的先是他自身,他要认识甚至是唤醒自己的身体,他透过这样的吮吸来把手解放出来。最后,他用口来认识这个世界。</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他手的感觉是这样开始的,他的世界也是这样开始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小哲哲10个月了。他坐在那里,周围摆放着一堆的玩具。他玩耍的方式是这样的:抓起每样东西都往嘴里放。我们看到,他品尝完积木又抓起了橡皮牙子,然后是塑料圈。他那充满激情的样子,整个身心都投入在用口,好像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他高度专注的状态,似乎要把所有的东西全部塞进他的嘴里。实际上,哲哲这样做已经有好几个月了,无论他抓到什么都不自觉地往嘴里放。有时候妈妈刚一转身抱起他,他已经抓起了一条毛巾往嘴里塞,有时候妈妈衣服上的一条带子也被他抓起来塞进嘴里,吃的塞进嘴里,不是吃的也塞进嘴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们这样猜想:他究竟在用嘴干什么?他在用口来认知?这些东西究竟让他感觉到什么?在我们成人看来,无非是这样的:硬的和软的,无味的和有味的,不同质地的,可吃的和不可吃的,还能有什么呢?但对一个幼儿来说,他正是用这种方式感觉他口的各种能力,口的部位功能以及口的极限。与此同时他也在体验着他周围的世界,在学会选择他究竟能够把哪些塞进他的嘴里,建构只属于他的自我世界。而这些是同步进行和完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们把小哲哲长达几个月的这一过程,称为儿童的口腔敏感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当儿童出生时,他能够使用的唯一的器官是他的口、眼睛和体感。尽管他刚一出生便有了视觉的敏感期,但脑科学认为儿童的视觉并没有达到完善,他看世界时是模糊的,而口不一样,他刚出生时就能熟练地使用——口是他连接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最自然通道。最初儿童仅仅是用口认识手,发展到后面,儿童会用口认识周围所有的一切,什么东西都能放到嘴里。这个过程也完成和健全了口的功能。并不是儿童不知饥饿,仅仅是因为儿童是用口来认识世界的,直到手被完全地唤醒,手的敏感期到来,又帮助和加快了口的敏感期的发展。直到儿童无处不在地到处触摸,口的敏感期就这样逐渐过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知道这些究竟给幼儿的是什么样的感觉和认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全世界的幼儿都是透过这个过程走向我们这个可触摸的世界,他们是用嘴来打开这个世界的大门的,用嘴来和这个世界建立亲密关系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对幼儿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是生命的初始。没有这个阶段,未来的成长就会有很多的缺憾,这个时间段要持续1年,物质世界的大门就这样用嘴来打开了,为孩子伸出双手迎接世界做了一个最早期的准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手</b></p><p class="ql-block"> ——喜欢抓东西,用手探索环境、认识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手的敏感期</b></p><p class="ql-block"> 吉祥6个多月了,妈妈给吉祥剥了一个橘子。吉祥用胖胖的小手把一瓣橘子送到嘴里。怎么这么难咬?于是又吐了出来。吉样把橘子放在手里观察了一会儿,然后用手剥开了橘子膜,果汁流了出来。吉祥似乎猜到了这个像水一样的东西味道不错吧,于是又把那瓣橘子放进了嘴里。果然,小家伙眉开眼笑了。小家伙以后就这么吃了,哈哈。</p><p class="ql-block"> 从8个月开始,吉祥开始尝试自己吃饭(每次喂饭都让我和宝贝感到很沮丧,快乐第一,于是我就不喂饭了)。当然吉祥是不会用餐具的,直接捧着碗喝或者用手抓,每次都吃得哈哈大笑,酣畅淋漓。从头到脚都能吃到饭,基本不会忘记身上的任何一个部位,呵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八九个月的时候,手非常喜欢抓捏黏稠和软的东西。反复抓捏之后,再放进嘴里品尝,这是孩子这个时期最喜欢的,孩子喜欢抓面条、抓草莓、抓香蕉,抓蛋糕,黏稠的东西比沙更容易被儿童抓捏住,并在孩子的抓捏之下完全改变。这实际是一种智能的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 吉祥9个月,初夏了,各种水果陆续上市,草莓、番茄……吉祥每次吃到新鲜的水果都开心得不得了,而且一吃三用。一部分吃进肚子补充了维生素,另一部分直接涂到脸上身上做美容了,还有一部分当染料,顺便把衣服换个颜色,外面绝对买不到的颜色,呵呵。</p><p class="ql-block"> 已经1岁多的吉祥,最近学会自己剥香蕉皮、鸡蛋壳了。她剥皮的时候超级专注,做完以后也很有成就感,吃得很开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吉祥妈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孙瑞雪:</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只要可能,婴儿会抓捏一切到手的软东西,果酱、面条、香蕉、蛋黄、炼乳、泥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坐到餐桌前,孩子喜欢吃饭时用手抓饭,玩饭。甚至趁成人不留意时,孩子会抓“屎”,去体验那“黏糊糊”的手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记得有一种玩具,软乎乎、黏糊糊的,像大鼻涕一样,扔哪儿粘哪儿,十分受孩子的欢迎。很多成人不理解——孩子怎么喜欢玩这种恶心的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八九个月的幼儿非常喜欢抓捏软的物体,手的活动不只是手的活动,而是有着智性的目标。成人常常因为无知,给儿童设置了很多障碍,剥夺了他用手的自由,也剥夺了他认识世界的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指抓</b></p><p class="ql-block"> 淼淼最近开始练习用三指、五指抓东西了。刚开始他喜欢抓大的模具,把一个物体从一处抓到另一处,后来抓教具和小图钉,整个手指都伸进去,但马上发现这样抓有危险,又赶紧把手缩回来,回头望望我。我向他演示正确的三指抓的姿势,他小心地、轻轻地用三指抓起了几个小图钉。</p><p class="ql-block"> 这以后,淼淼更喜欢用自己的小手插笔管、拿小教具、两指拿豆子,每次完成后都满足地离开,再寻找另一项工作。</p><p class="ql-block"> 淼淼在自由的环境中不受打扰地发展着自己,用他独有的方式变换着教具的用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王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孙瑞雪:</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手的敏感期到来时,儿童有一个抓的过程——一把抓,三指抓,二指抓。淼淼手的敏期有点晚了,他尽可能快地追赶着。此时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可发展的东西,帮助儿童尽快完成这个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童年期锻炼用手非常重要。我们常看到很多成人不会用手或者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按键,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点钞,不会拴绳索。这都和他们童年时期这方面的发展受到障碍有关。</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手在最早并没有被使用,而是他自身有一个练习的机会,就是不断地重复抓和握。</b></p><p class="ql-block"> 敏感期出现的时间因孩子而异。如数学的敏感期,国际上很多幼儿的数学敏感期在3岁半以后出现,但我国孩子的数学敏感期普遍在4岁、4岁半来临,有的甚至在5岁以后。出生的头两年,孩子们的敏感期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期间孩子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其他的敏感期会顺延。让孩子在6岁以前完成一系列敏感期是理想的成长状态。</p><p class="ql-block"> 自由的心理、爱的氛围、丰富的教具和大的活动空间是儿童正常发展的充分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儿童在用手思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文O孙瑞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礼拜堂做的天顶画《上帝创造亚当》这幅画里,亚当躺在地上,上帝的手一触,使他醒来……画面核心位置展示的是两只手:一只是上帝的手,指向亚当;一只是亚当的手,向上帝伸出去。这两只手似乎蕴涵着某种秘密和含义。“最伟大的艺术奇迹之一就是米开朗基罗怎样想出了这种办法,从而使圣手的一触,成为画面的中心和焦点,他怎样通过造物手势的轻松和力量使我们体会到万能者的观念。”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以至于这两只手,变成了我熟悉的一个情景。如果让我来诠释这幅画,我会这样诠释:人的意识的奥秘,可以依靠手来实施和诠释,假如没有手,所有的思想,即使是上帝的思想也无从实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手是人类智慧的工具。表现在儿童身上,甚至可以这样说:儿童是用手来思考的,手的自由的使用不仅表达了儿童的思维,也表达了儿童思考的过程,禁止了儿童手的活动,就相当于禁止了儿童的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丁丁出生的时候,妈妈发现,丁丁唯一能灵活使用的是他头的转动,而头可以转动的原因好像是因为婴儿可以自主地支配他的口。口的感觉引导了他头部的转动。妈妈想,看来吃是婴儿或者其他生命的首要大事,大概这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途径吧。但是在近一个月内,妈妈又发现丁丁不断努力地把手往上举,有时候举到了嘴里,很满意……有时候举不到嘴里,划破了额头,看上去会有些懊恼。在头两个月里,丁丁就这样艰难地、不断地把手往嘴里放……这是他出生头几个月中最持续做的一件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妈妈逐渐发现,丁丁用口吮吸着手,手被放进嘴里,成为婴儿一种持续的活动,这种举动使婴儿显得很满足。经过无数次这样往口里放,丁丁手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大大加强了。就好像依靠口的吮吸唤醒了手一样。这个观察的过程,使妈妈产生了一个想法:婴儿似乎不全是为了吃或者饥饿,吮吸手好像还有其他的用处……婴儿身体的一部分,好像在被吮吸的过程使用着,这个过程虽然很慢,但其后一定会有很大的作用。在其后的过程中,妈妈又发现,丁丁手的动作几乎又快又准,当她弯身抱起丁丁的时候,她甚至都没发现丁丁顺势就抓起一个东西塞进了嘴里,这跟当初手放不进嘴里,有着多么大的差别啊!当丁丁的手到处抓着东西,往嘴里放时,妈妈发现丁丁喜欢抓着一样东西然后松手扔掉,再拿起来再松手扔掉。不仅如此,他还喜欢拿暖瓶盖,盖住,再拿起来,再盖住,再拿起来……这个活动一做就是一个小时。有时候他喜欢抓握一样东西,抓住以后松开,再抓住,再松开。抓握的方式都是五个手指全上去,这个过程看起来真是奇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几个月后,妈妈又发现丁丁的手不再是一把抓了,而是喜欢两指抓,抓细小的事物:毛线头、小纸屑、床上的一个小碎物。丁丁把东西抓起来后就塞进嘴里,有时候塞了满满一嘴的东西,掏出来一个又一个。这让妈妈大惑不解:从一把抓到两指抓,这肯定是一个进化,但为什么还是往嘴里放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又过了不久,妈妈发现,丁丁喜欢更高难度的动作了,比如喜欢把吸管往软包装饮料里插,大人拿走后就会大哭,一插就是几十分钟;喜欢玩妈妈的钢笔,玩法跟插吸管差不多,喜欢反复将笔身插进笔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又过了几个月,妈妈发现丁丁见方的就按,见圆的就拧……不仅如此,当他的腿可以带动他走动时,他到处翻、拉,里面的倒出来,外面的塞进去。有一天他发现了大米袋,他喜欢从米袋里抓大米,然后运输到另一个地方……乐此不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再过些时候丁丁的动作已经发展到用一个指头就能准确无误地做一些事情了。又过了几个月,丁丁喜欢上了捏香蕉、捏草莓,把盘子里的食物抓来抓去,搞得黏黏糊糊,然后再放到嘴里。他竟然用手在感觉各种不同质地的东西。这让妈妈感到惊异,以前她认为孩子在活动手,但并未意识到:手,也在认知着东西。当妈妈观察到这些的时候,产生了一个奇异的感觉:好像手是大脑似的,在辨认着东西。发展到这里的时候,妈妈猛然醒悟过来,她的儿子从出生开始就在练习他的手。自己是个外科医生,她在想:难道儿子的手也需要如此精确到位吗?手拥有着大脑一样的功能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想要把他的想法表达出来,那他有两个最便捷的工具——语言和手。实现和完成就必须使用他的手,而且必须训练他的手来准确表达他的想法。手的肌肉有记忆和认知的功能。丁丁在头两年中,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对于孩子来说,具有创世纪历程的工作——唤醒身体,而首先唤醒的是身体中最主要的部分——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妈妈了解到这个过程后,倒吸了一口冷气,因为在丁丁成长的这两年中,在丁丁每一个动手的环节中,她都有一种想要制止他的冲动。但每一次,她都抑制住了自己的冲动,给孩子一个使用手的空间:对于孩子来说,动手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基于这种想法,她无意识地保护了丁丁成长的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手是身体功能中最伟大的智慧的工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不知道,是否有妈妈阻止了孩子的这一过程,但我想说的是,这个阻止的过程将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损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走</b></p><p class="ql-block"> ——从最初的要成人拉着手跳,到独立行走,到要上下坡、爬楼梯,到专门爱走不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坡上漫游</b></p><p class="ql-block"> 1岁9个月的淼淼是班上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记得刚入园时,他走路都走不稳,户外活动也不愿离开老师的怀抱。而现在,他天天拿着自己的鞋站在教室门口,想换鞋去户外活动。户外的游乐场内总能找到他的身影。他喜欢变换着地点、方式到处漫游。</p><p class="ql-block"> 今天,淼淼又换了一种方式漫游。看到其他孩子在坡面上玩“红绿灯”游戏,他也加入了。对他来说,上坡比较轻松,下坡则有点儿难度。刚开始他在坡面中段练习下坡,他慢慢地控制身体的动作。渐渐地,他下坡的速度越来越快了,身体控制得越来越好,有时嘴里还一边哼着调调,一边往坡下出溜,还能突然在阻挡他的人前面刹住。就这样上上下下,他练习了30多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王莉)</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孙瑞雪:</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上下坡是每个孩子都有的重要的走的敏感期的组成部分,是走的敏感期的典型表现。当幼儿学会上下坡,他就真正地、完全地学会走路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淼淼的这个敏感期有点晚了,他在抓紧练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走楼梯</b></p><p class="ql-block"> 2岁7个月的樊真刚来我们班,大概是还没适应一个新环境吧,她显得很胆小。</p><p class="ql-block"> 吃完早餐,我见她站在楼梯边,一直不动地盯着楼梯看。我走到她身边,伸出手,她把手放在我的手心,我们一步步地走下楼去。下楼过程中我告诉她下楼梯的正确方法:手抓住旁边的扶杆,眼看着脚下的台阶,一级一级地走。</p><p class="ql-block"> 来到院子里,樊真松开我的手走向一个有台阶的地方,然后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往上走。她的动作很缓慢,从9:30到10:30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她一直在这样走,走累了就坐在楼梯上休息,然后接着走。我发现她此后的每天都重复这一活动。很快,她就能独立在大厅及院子里四处活动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8px;">(谭雄洁)</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孙瑞雪:</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攀爬楼梯的敏感期一般在2岁前出现。这时儿童开始喜欢在楼梯上爬上爬下,先用手判断上下楼梯之间的空间距离,然后试着用脚来判断。因为成人总担心这样危险,并觉得孩子用手摸地不卫生,常常阻止、破坏了这一敏感期的正常发展,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这一敏感期往往滞后到2岁半甚至3岁才出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走的敏感期大概从7个月开始出现。起先孩子拒绝坐,不断要妈妈拉着双手跳,一段时间后,他开始走,看上去像是在跑。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时候——不会走,但到处走;会走了,就无处不走;上楼梯、下楼梯都要自己来,不管需要多长时间;哪里不平偏要往哪里走……走路的敏感期中,儿童是一个自由、活跃的个体,他对空间的把握能力从此跨出了一大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这时,成人应该放弃自己的走路节奏、生活节奏去配合孩子,让孩子在敏感期内得到充分、良好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当走的能力发展起来时,孩子可能会重新回到妈妈的怀抱寻找慰藉、爱意和温情。他会走了,但他开始说:“妈妈,抱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走:换个角度看世界</b></p><p class="ql-block"> 记得儿子在八九个月大的时候,总是不停地想站起来,当我把他放在我的腿上时,他就会使劲地蹬他的腿,把我的腿踩得很痛。我当时特别疑惑,他腿上的力气怎么会这么大?等到11个月大时,他渐渐地可以自己蹦跚着行走了,便乐此不疲。这个时候的孩子根本不知道“累”,在他的字典里,仿佛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走”。这让我感到了生命的奇妙。</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当儿童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一件事上,并反复地重复这件事时,我们知道,这就是儿童的敏感期。</b></p><p class="ql-block"> 当走的敏感期出现时,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能观察到孩子对走的钟爱。这时,孩子喜欢不停地走,尤其刚刚学会走的孩子,甚至可以走好几里地那么远。但孩子的走和成人的走是完全不同的,成人是为了目的而走,而孩子是为了学习走而走,为了建立自己的存在而走。</p><p class="ql-block"> 孩子一旦学会了自己走路后,他的世界就发生了变化。他的活动不再必须依赖于成人而进行,同时他的活动范围也迅速扩大。此时,当孩子看到一个喜欢的东西,不再需要成人的帮助,而是自己走过去拿。这对孩子来讲,是一个多么大的突破!这意味着生活开始由他自己支配了!</p><p class="ql-block"> 因此,蒙特梭利说,这个时期是孩子的第二次诞生。从孩子出生开始,经历了抬头、坐起、爬的全部过程。在孩子第一次尝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迈出第一步时,他的身体开始走向独立。而周围的环境也刺激着他、鼓励着他继续前进。尽管此时的孩子内在并没有目标,但是,他的走就是全部目标。慢慢地,孩子开始由一个不能自主的人,成长为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而这个发展过程,完全是由他的个人努力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几乎所有的妈妈在孩子“走的敏感期”出现时都有一个深切的体验:孩子总是充满热情地走着,而我们却疲惫不堪地跟着。在孩子的这个特殊时期,许多成人选择抱着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按着自己的步伐和节奏去活动去探索,这就剥夺了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长的机会,也阻止了孩子靠自己的努力走向独立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孩子学会了走路,大约到2岁左右时,他就再也不想自己走路,他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你抱着他。因为,这时候孩子“走的敏感期”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王晓燕)</p><p class="ql-block"><br></p> 每周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