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一代风流的一代绝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壮丽国度的壮丽诗篇</b></p> <p class="ql-block"><b> 边立成简介</b></p><p class="ql-block"> 边立成,网名抱冰客。淄博市临淄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现任山东诗词学会理事兼散曲专委会副主任,淄博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淄博作协会员。爱好古典诗词学习与创作。在创作理念上,以毛泽东诗词观为指导,为时代高歌;在创作内容上,主张以古鉴今,多角度多侧面反映社会生活;在创作形式上,坚持诗词曲多种诗体创作并存。近年来部分诗词曲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获奖。曾在全国毛泽东诗词观研讨会、山东词学理论研讨会上交流发言。 连续六年被评为“山东诗词学会先进工作者”。淄博市首届优秀诗人,山东省第三届优秀诗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毛泽东原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沁园春·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936年2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毛泽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自注: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p><p class="ql-block"> 作者(1958年12月)自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p> <p class="ql-block"><b> 【作者】</b>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曾任红军总政委、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全国政协名誉主席等职。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词作家。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收其诗词作品67首。</p><p class="ql-block"><b> 【题解】</b>该词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之副刊《天方夜谭》;建国后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此词作于红一方面军1936年2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晋西之时。</p><p class="ql-block"> 对于该词发表的经过,众说纷纭,时间与出处,多有出路。今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考证之。1945年10月,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柳亚子几次写诗赠与毛泽东,并向毛索求诗作。10月7日,毛泽东给柳亚子信中说:“初到陕北看到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毛泽东书赠《沁园春·雪》给柳亚子。21日,柳亚子作词一首和毛泽东咏雪词。24日,“柳诗尹画展”(柳亚子、尹瘦石)在重庆中苏文化友好协会开幕,柳亚子将毛泽东原词及本人和词陈列于展桌,自此毛词不胫而走,广泛流传。</p><p class="ql-block"> 当时,柳亚子想连同和词一并发表在《新华日报》。《新华日报》表示需请示延安,才能发表。11月11日,重庆《新华日报》首先刊载柳亚子和词。吴祖光看到毛泽东词后认为:“从风格上的涵浑奔放来看,颇近苏辛词派,但是找遍苏辛词亦找不出任何一首这样大气磅礴的词作;真可谓睥睨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他认为:“这样的稿件是可遇难求的稿件,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的稿件啊!”当时多个抄本不全,吴祖光从黄苗子、王昆仑等几个人的手抄本凑全本词,便于14日在重庆《新民报晚刊》之副刊《天方夜谭》,以《毛词·沁园春》为题,发表毛泽东咏雪词。并加有按语:“毛润之先生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右及。据毛氏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p><p class="ql-block"> 28日,重庆《大公报》同时刊载毛词与柳词。毛泽东《沁园春·雪》在重庆及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蒋介石命令组织国系文人和词声讨,共系人士也和词反击,震撼山城,并迅速波及全国,形成了一场国共两党的文化大战,成为空前绝后的“沁园春”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 据台湾政治家孟绝子在李敖主编的《万岁评论》丛书中《狗头·狗头·狗头税》上发表文章说,毛词发表在全国影响太大,为消除毛词影响,国民党暗中通知各地、各级党部,要求会作诗填词的国民党员,人写一首或数首《沁园春》,从中选出几首意境、气势和文笔超过毛泽东的,以国民党主要领导人名义公开发表,将毛词比下去。可惜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来。据说,这在当时是高度保密的,怕被人知道,遭到讥笑。败退台湾后一直秘而不宣。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当年参与此活动的一位国民党员透露出来,被孟绝子得知而公诸于世。</p><p class="ql-block"> 关于《沁园春》词牌,词学大家夏承焘说:“这个词调适合于以赋体入词,又最忌板滞,是个较难驾驭的词调。两宋词人当中的许多名家,比如柳永、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都不见填制。”“此调格局开张,掌握得好,却可造成排山倒海之势,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纵观那些“骂和”之作,或作无病呻吟状,或弄搔头故态姿,自供驱使,词境孱弱,远未得《沁园春》词意之真味,未曾开战,已处不胜之地。反观毛泽东之《沁园春·雪》,气魄雄健奇伟,辞句深切精妙,此词一出,余《沁园春》皆失色多矣。</p><p class="ql-block"> 国系文人的这些“围剿”毛泽东的攻击性极强的所谓“和词”,大多是匆匆应景、东施效颦之作,有以“石达开”、“宋江”暗讽的,有直接“数宗忘祖”、“混世魔王”开骂的,字句粗劣形同打油诗,既无文采,又毫无意境可言,与毛词相差可谓十万八千里。这场著名的“雪仗”,水平孰高孰低一望可知。</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悻悻然:“比打一个大败仗还丢脸!”</p><p class="ql-block"> 王若飞收集一些重庆报纸上的“骂和”词作,寄给延安的毛泽东看。毛泽东评价:“国民党骂人之作,鸦鸣蝉噪,可以喷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注释】</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惟余莽莽:只剩下一望无际的白茫茫一片。</p><p class="ql-block"> 顿失滔滔:指黄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滚滚波涛。</p><p class="ql-block"> 山舞银蛇:群山披雪,延绵起伏,像银白色的长蛇在舞动。</p><p class="ql-block"> 原驰蜡象:高原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作者原注: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p><p class="ql-block">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p><p class="ql-block"> 妖娆:娇媚,婀娜多姿。</p><p class="ql-block"> 输文采:本指辞藻、才华。本句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p><p class="ql-block"> 稍逊风骚:意近“略输文采”。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p><p class="ql-block"> 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汉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后来用“天骄”泛称强盛的少数民族或其首领。</p><p class="ql-block">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他只以武功见长。</p><p class="ql-block">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切都成为过去了,点数一下,历史上真正称得上英雄豪杰的,还是今天的无产阶级。数,点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评析】</b></p><p class="ql-block"> 这首辉煌篇章,是毛泽东最具盛名的一首词,被誉为“一代风流的一代绝唱,壮丽国度的壮丽诗篇”。词的上阕,由“雪”入题,以“视通万里”的大手笔,咏唱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变动为静,化静为动,准确细腻地表达了毛泽东在审美感受上的推移和变化,既描绘了雪景的腾挪飞扬,也折射出作者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词的下阕,以“思接千载”的联翩浮想,引出对古往今来雄霸天下的英雄豪杰的评价,并含蓄地表达:真正能在多娇江山上创造出一个美好社会的风流人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这首词,写景放眼千万里,驰目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崇山峻岭、绚丽雪色;写人,古往今来,叱诧风云的历史豪杰,和继往开来的风流人物。作者借壮丽之景,写俊杰之人,抒发了一代伟人的爱国豪情,创造历史的远大志向,整首词呈现出一种傲然江山、雄视千古的崇高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