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撰文:严国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20974</p> <p class="ql-block">在太姥山东麓的山脊处,座落着一个村落,潋城古堡便是这个村落的铜墙铁壁。这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椭圆形堡垒,以1127米长的砖石城墙圈住了六百年的时光——它曾是抗倭的铁血屏障,亦是红色暴动的策源地,如今又有全国文明村镇的新貌,让历史与当下在此温柔相拥。</p> <p class="ql-block">(城墙)</p> <p class="ql-block">(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上城堡台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古堡的烽火:抵御倭寇的好屏障</b></p> <p class="ql-block">抚摸古堡5.67米高的城墙,指尖能触到明代匠人留下的凿痕。这座由王、叶、杨、刘诸姓村民分段砌筑的堡垒,以4.67米厚的墙体抵御过倭寇的铁蹄,东、西、南三座城门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门轴凹槽,唯有北面依山不设门,只在“衙门里”供奉着齐天大圣,藏着古人“背山而守”的风水智慧。</p> <p class="ql-block">我们环城而行,古堡曾有4座炮台,笔者在一座炮台处打卡,从它的遗迹仍能想到当年的戒备,更楼的地基上仿佛还回荡着巡夜人的梆子声。城内的古街以鹅卵石铺就,路心的条石被岁月磨得发亮,自西向东的水渠穿街而过,滋养过康熙年间19间官仓里的谷物。东门外那座清康熙辛巳年的护城石桥已变了模样,村干部叶香怡向我们介绍,当年马车可以穿桥进出城堡,六百年间沧桑岁月,令人感慨。</p> <p class="ql-block">(感谢潋城村村干部叶香怡女士一路导游,详细介绍)</p> <p class="ql-block">最清晰的是观看潋城村导览图:一条石板街将城内建筑一分为二,小巷甬道如蛛网般纵横,临水宫的古代香火、顺懿庙的清代匾额,与寻常人家的炊烟交织在一起,让这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终带着“活着的历史”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烽火的记忆:冷城暴动的赤子心</b></p> <p class="ql-block">在古堡北门的齐天大圣宫前,一块红色标识牌静静矗立,标注着1934年3月19日那个记载福鼎革命史的日子。当天,中共福鼎县委组织600多名赤卫队和革命群众,在此举起暴动的旗帜,打响了福鼎农民武装向反动势力进攻的第一枪——这场史称“冷城暴动”的斗争,后来成为闽东三大暴动之一。</p> <p class="ql-block">暴动的号角曾让闽浙边境的国民党当局震动。3月20日起,三路敌军围剿潋城,纵火烧毁民宅,搜捕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暴动最终失败。但火种从未熄灭:叶秀藩返回闽东重整力量,王勤聪、陈宝鼎将70余名赤卫队员转移至霞浦,整编为霞鼎独立营,后来扩编为闽东工农红军第五团,转战闽浙各地。</p> <p class="ql-block">如今,齐天大圣宫前的广场已成为宁德市党史学习教育基地,阳光洒在青石板上,仿佛还能听见当年赤卫队员的呐喊。那些被烧毁的民宅早已重建,但古堡的石墙上,永远刻着“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这是潋城人民用鲜血换来的精神遗产,也是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红色教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烽火的新貌:文明村镇的生活诗</b></p> <p class="ql-block">走出烽火记忆,潋城的街巷间满是烟火气与文化味。在最醒目的街区,两个清代石轳静静伫立,这对高约半米的“古代甘蔗榨汁机”,曾是福建土糖坊的核心工具:牛拉天杆带动石轳转动,齿轮状的硬木咬合间,6500公斤甘蔗能榨出325公斤糖汁,蔗渣晒干后还能当燃料,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这样的石轳,笔者还是第一次看到。</p> <p class="ql-block">沿街的房屋外墙上,字画成为最醒目的风景。孝廉文化的故事、村规民约的歌谣,用生动的笔触装点着墙面——“爱国家爱集体,跟党走志不移”“敬老人尊伦理,爱儿童重教育”,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不是生硬的标语,而是村民们共同遵守的生活准则。</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设立的潋城巡检司衙门遗址附近,如今多了新时代的党群服务中心,古与今在此达成奇妙的和谐。</p> <p class="ql-block">这座全国文明村镇,早已将历史的基因融入日常:壹元茶舍吸引着我们的眼球,红领巾们踩着古街的鹅卵石结队参观,墙上的村规民约与城堡内的水渠相映成趣。潋城古堡不再只是一座静止的遗迹,而是承载着抗倭精神、红色记忆与文明新风的家园,让每一个踏足此地的人,都能读懂“守护”与“新生”的真正含义。</p> <p class="ql-block">(壹元茶舍)</p> <p class="ql-block">南宋大儒、理学家朱熹避难隐居太姥山时曾在潋城石湖书院讲学,这里也留下朱熹与带枷青蛙的故事,他的后人为纪念他,在南门外建造了朱熹雕像,喜欢阅读朱子书籍的黄骏老师在朱子雕像旁留影。笔者脑里也马上涌出朱子的千古名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4日中午时分,在离开潋城古堡时,我们在城堡南门集体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回望这座古老的村庄堡垒,它像一枚被时光打磨的勋章,一面刻着“抵御外辱”的坚韧,一面写着“生生不息”的希望——这便是潋城,一座古堡的六百年,也是一段中华文明的传承史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