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历朝历代疆域国土面积的数据</p> <p class="ql-block">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朝代,约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p><p class="ql-block">夏朝疆域</p><p class="ql-block">- 核心统治区:大致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核心区域涵盖今河南、山西南部、陕西东部及山东西部一带。以今河南为中心,包括伊洛河流域和黄河中游地区,这一区域发现的二里头遗址,被认为可能是夏都。向西延伸至陕西东部,向南涵盖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边缘,向北到达山西南部,向东至山东西部。</p><p class="ql-block">- 势力影响范围:向东可能延伸至淮河中下游地区,与东夷部落存在互动;向南影响到长江中游北岸;向西至渭水流域,与羌人等部落相邻。</p> <p class="ql-block">商朝。</p><p class="ql-block">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是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p><p class="ql-block">疆域范围 </p><p class="ql-block">商朝势力范围东至大海,西达陕西省西部,东北达到辽宁省,南至江汉一带。其统治中心区在河北西南部和河南中北部,武丁以后疆域更为扩大,周围还有许多部族和方国,如东北的肃慎、滦河下游的孤竹等。</p> <p class="ql-block">西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由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建立。</p><p class="ql-block">疆域范围</p><p class="ql-block">西周的疆域北至燕山,南抵长江中游,西至渭河上游,东到山东半岛,面积约200万-300万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秦朝。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p><p class="ql-block">秦朝疆域</p><p class="ql-block">- 疆域范围:东至辽东、朝鲜半岛东北部,西达甘肃东部,北抵长城附近,南至越南中部附近。核心统治区包括原战国七雄中除燕国部分边疆外的六国领土,在南方征服百越后,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在北方夺取河套地区,设九原郡。</p><p class="ql-block">- 历史意义:秦朝版图约340万-360万平方公里,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其郡县制和长城防线对后世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隋朝。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p><p class="ql-block">隋朝疆域</p><p class="ql-block">- 疆域变迁:581年隋朝建立时,继承了北周的疆域,核心区域包括关中、中原、巴蜀、陇右等。589年灭陈后,疆域大幅扩展,新增长江以南的江南、岭南、闽越及交趾等地。隋炀帝时期,609年大败吐谷浑,设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控制青海东部及新疆东南部;610年在辽西设辽东郡,但三次征讨高句丽失败,未能扩张至朝鲜半岛。隋末动乱后,吐谷浑复国,东突厥崛起,辽东实际脱离控制,岭南豪族也趁乱自立。</p><p class="ql-block">- 疆域范围:隋朝极盛时期(7世纪初),疆域东起辽河,北抵大漠,西至敦煌,南据交趾,面积约467万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唐朝。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p><p class="ql-block">唐朝疆域 </p><p class="ql-block">- 疆域范围:唐高宗总章年间(668年-670年),唐朝疆域达到鼎盛,东至萨哈林岛(库页岛)及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到中南半岛,疆域面积约为1237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疆域变迁:唐朝开国后,陆续消灭东突厥、薛延陀、西突厥等势力,在北方、西北、东北等地扩张领土,设立安北、安西、安东等都护府进行管辖。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退,吐蕃、南诏等国入侵,唐朝失去西部、南部部分领土,河西走廊、西域等地被吐蕃占领,云南一带脱离唐朝统治。后期,唐将张议潮驱逐吐蕃势力,河西、陇右和西域北庭部分地区归附于唐朝,但整体疆域已大幅缩水。</p> <p class="ql-block">北宋。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 。</p><p class="ql-block">北宋疆域</p><p class="ql-block">- 疆域范围: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宋神宗时通过熙河开边收复河湟,宋徽宗时期于青海北部置陇右都护府,并重金赎回幽云七州,其疆域面积约280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疆域变化:北宋初期,宋与辽的疆界长期稳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西北方向,党项族崛起建立西夏后,北宋西北疆域被压缩至横山以东,后经过多次争夺,北宋在哲宗、徽宗时取得了湟水流域等地。</p> <p class="ql-block">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p><p class="ql-block">元朝疆域</p><p class="ql-block">- 疆域范围:元朝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元史》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瓜分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的漠西领土,疆域达到鼎盛。</p><p class="ql-block">- 行政区划:元朝时期,全国划分为由中书省所直辖的京畿地区,由宣政院管辖的吐蕃地区,以及岭北、辽阳、甘肃、陕西、河南江北、湖广、四川、云南、江浙、江西十个行中书省。</p> <p class="ql-block">明朝。明朝(1368年-1644年)是朱元璋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封建王朝 。</p><p class="ql-block">地域范围。</p><p class="ql-block"> 极盛时期(1403-1435年,永乐至宣德初年)</p><p class="ql-block"> 此时明朝国力巅峰,通过军事扩张与羁縻制度,疆域覆盖范围最广,总面积约 997万平方公里(与现代中国陆地面积接近,但范围不同):</p><p class="ql-block"> - 核心区:两京十三省(北直隶、南直隶及山东、山西等13省),即传统汉地(黄河、长江、珠江流域),约350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北境:羁縻蒙古诸部(如朵颜三卫),势力北达漠南(今蒙古国南部、内蒙古北部),西至阴山;</p><p class="ql-block">- 东北:设奴儿干都司,管辖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及库页岛,疆域抵鄂霍次克海;</p><p class="ql-block">- 西北:控制哈密卫(今新疆哈密),设关西七卫,疆界至新疆东部;</p><p class="ql-block">- 西南:设乌斯藏都司(管辖西藏)、朵甘都司(管辖青海、川西),并短暂设立交趾布政使司(今越南北部,1407-1427年);</p><p class="ql-block">- 南方:管辖海南岛、南海诸岛(设“万州石塘”“石塘海”等行政标注,属琼州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后期收缩(16世纪以后,嘉靖至万历年间)因国力衰退、边患加剧,羁縻区域大量丧失,疆域收缩至 约350-400万平方公里(仅保留核心汉地及部分羁縻区):</p><p class="ql-block">- 北境:蒙古部落南移,明朝退守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长城成为实际北界;</p><p class="ql-block">- 东北:奴儿干都司废弃(1434年),女真部落逐渐脱离控制,后期仅保留辽东都司(今辽宁一带);</p><p class="ql-block">- 西北:吐鲁番汗国崛起,关西七卫丧失,退守嘉峪关,西北疆界缩至甘肃西部;</p><p class="ql-block">- 西南:放弃交趾布政使司(1427年),云南、贵州的部分土司地区虽仍在管辖,但控制力减弱;</p><p class="ql-block">- 核心区:两京十三省的直接管辖范围基本稳定,是明朝疆域的核心基础。</p> <p class="ql-block">清朝。清朝(1616年或1644年—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p><p class="ql-block">清朝疆域</p><p class="ql-block">- 极盛时期:1760年,清朝平定准噶尔汗国后疆域达到极盛,面积约1316万平方公里。其范围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包括南海诸岛,西南达西藏的达旺地区、云南的南坎等缅甸北部,西抵葱岭、巴尔喀什湖地区,东北抵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包括台湾、澎湖群岛。</p><p class="ql-block">- 后期变化:晚清时期,由于列强入侵,清朝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了大量领土。如1858年《瑷珲条约》割让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土地,1860年《北京条约》割让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等,至清朝灭亡时,领土缩水到1130万左右。</p> <p class="ql-block">民国。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疆域核心继承自清朝,但因战乱、外患及政权分裂,实际控制范围随时间大幅波动,领土面积无绝对固定值,仅能基于法理与实际控制状态梳理核心范围。</p><p class="ql-block">因军阀混战、外敌入侵(日本)、边疆分裂势力等因素,民国政府对边疆的控制长期薄弱,实际疆域远小于法理范围,核心阶段变化如下:</p><p class="ql-block">1. 1912—1928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p><p class="ql-block">- 内地:被直系、皖系、奉系等军阀分割控制,中央政府(北京政府)仅能管辖少数省份;</p><p class="ql-block">- 边疆:外蒙古在沙俄支持下“自治”,中央无法干预;西藏被达赖喇嘛地方政府实际控制,仅名义上承认民国主权;内蒙古部分地区被蒙古分裂势力与军阀争夺。</p><p class="ql-block">- 实际控制面积约800万平方公里(仅内地核心行省+部分沿海岛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8—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统一”时期):</p><p class="ql-block">- 内地:通过“北伐”击败北洋军阀,形式上统一内地28省,中央控制力有所增强;</p><p class="ql-block">- 边疆:1929年试图收回外蒙古“自治权”失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约113万平方公里)被日本侵占,1932年日本扶植“伪满洲国”,华北(河北、察哈尔等)逐步被日本渗透控制;西藏仍维持地方自治,中央仅能通过外交声明主张主权。</p><p class="ql-block">- 实际控制面积约700万平方公里(内地核心行省+部分边疆地区,不含东北、外蒙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1945年(全面抗战时期):</p><p class="ql-block">- 日军全面侵华后,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大片领土(约350万平方公里)被占领,国民政府退守西南(重庆为陪都)、西北部分地区,实际控制面积仅余约350万平方公里(西南各省+西北局部);</p><p class="ql-block">-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成为同盟国一员,1943年《开罗宣言》明确“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为战后疆域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1949年(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p><p class="ql-block">- 1945年抗战胜利后,收回东北(113万平方公里)、台湾及澎湖列岛(约3.6万平方公里)、西沙/南沙群岛等被日本侵占的领土,实际控制范围扩大至约960万平方公里(含内地28省+东北+台湾+部分边疆地区);</p><p class="ql-block">- 1946年,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民国政府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约156.6万平方公里从法理疆域中移除),此后法理领土面积调整为约986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1946年起内战爆发,国民政府逐步失去对北方、华东、华中的控制,1949年退守台湾,仅控制台湾岛、澎湖列岛及部分南海岛屿(约3.6万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疆域与领土面积的界定基于历史传承、国际法及国内法律。</p><p class="ql-block">一、基本疆域与领土构成</p><p class="ql-block">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疆域北起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约北纬53°33′),南至曾母暗沙(约北纬4°),西达帕米尔高原(约东经73°40′),东抵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约东经135°2′),南北跨纬度近50度,东西跨经度约62度,陆地边界线长约2.2万公里,大陆海岸线长约1.8万公里。</p><p class="ql-block">领土构成包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1. 陆地领土:核心区域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地理单元,涵盖34个省级行政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p><p class="ql-block">2. 海洋领土:包括渤海(内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以及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海域权益,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含内水、领海);</p><p class="ql-block">3. 附属领土:包括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等众多岛屿、岩礁,均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p><p class="ql-block">二、领土面积的权威表述</p><p class="ql-block">中国官方公布的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若计入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则“陆海总面积”约1260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960万平方公里的统计口径为陆地面积(含内陆水域、滩涂等),不含海洋面积;</p><p class="ql-block">- 该数据是中国政府基于历史疆域、地理勘测及国际共识的权威界定,与部分国家的统计差异主要源于对“内陆水域”“争议区域”的口径不同(中国对所有领土的主权均有历史、法律和法理依据,争议区域的主权归属问题需通过外交协商解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大古国之一的中国(约公元前2070年—至今,文明未中断)</p><p class="ql-block">发源地:东亚黄河流域(今河南、陕西等地),后扩展至长江流域</p><p class="ql-block">核心特征:</p><p class="ql-block">- 政治: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郡县制到后世三省六部制,延续两千余年),朝代更迭但文明内核未断。</p><p class="ql-block">- 文明标志:甲骨文(中国最早成熟文字,记录商代历史,汉字一脉相承)、青铜器(商周时期工艺巅峰,如后母戊鼎)、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科举制(打破贵族世袭,保障社会流动)。</p><p class="ql-block">延续关键:文字统一(秦始皇“书同文”)、文化认同(儒家思想为主导,融合道、法、佛等)、农耕文明的稳定性(大河治理需集体协作,强化中央集权与民族凝聚力)。</p><p class="ql-block">四大古国中,仅中国文明未出现中断——其他三国的文字、宗教、社会结构均因外患或生态崩溃而断裂(如古埃及象形文字失传、古巴比伦楔形文字被弃用),而中国的汉字、核心文化理念(如“家国天下”“天人合一”)从先秦延续至今,形成独特的文明连续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