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几日,有幸与航江、士荣两位老师,在凌海与盘锦的建业、金城、谢屯、翠岩以及羊圈子这些饱含泥土气息名字的乡镇间穿梭,用镜头,描摹了那铺天盖地的秋收场面。</p> <p class="ql-block">航江与士荣二位老师,是真正懂得与光影对话的人,跟随着他们,我学到的远非构图的技巧与曝光的奥秘,还有沉入生活深处的姿态,将呼吸与土地的脉搏调整至同一频率的虔诚。拍摄秋收,我们追逐着光,也承受着风,躯体是疲惫的,但灵魂却在那无边的色彩与丰硕中,被洗涤得通透而轻盈,可谓乐在其中,物我两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谢屯乡:黄金的赋格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谢屯,我们被一片恢弘的秋色震撼。一望无际地林立的玉米军团,每一株都举着金色的火炬,在秋日澄澈的阳光下,沉默地燃烧。而打破这沉默的,是收割机的轰鸣。那钢铁巨兽,以庄严高效的节奏,在田垄间平稳地推进。它张开贪婪而精准的大口,将一排排挺立的秸秆吞入,在其腹内经过一番我们看不见的消化,金灿灿的玉米棒,便带着机器的温度,传送到储存箱,倒入与之并行的运输车,随后归集,脱粒,运离。</p> <p class="ql-block">这景象,已全然不是古典田园诗里“锄禾日当午”的零散画面,而是一曲现代工业与农业完美交融的、雄浑的赋格曲。收割、运输、脱粒、出售,几个声部环环相扣,流畅得如同乐章。</p> <p class="ql-block">我们拜访的那户农家主人,一位脸庞被岁月与阳光共同雕琢成古铜色的汉子,就站在这金色米堆的旁边,像一位从容的乐队指挥。他给我们算着一笔土地的账目:承租了50亩土地,单产1700斤,总产量8.5万斤,单价0.9元。数字从他口中平稳吐出,那些随之被扣除的土地租金、种子、化肥、农药,以及无数隐没在季节更迭里的人工,都像是乐章中必要的休止与过渡。最后,那每亩地净收入约300元,便如同终曲时一个坚实而圆满的和弦,稳稳地落在他的心间,也落在我们这些倾听者的心湖上。</p> <p class="ql-block">看着那不间断的金色瀑布,觉得它流淌的不仅是养命的食粮,更是可以被度量、被握在手中沉甸甸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金城镇:翡翠山与白银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踏入金城镇的领地,空气有了新的变化。那是一种清冽的、带着水汽与生命力的鲜活气息,来自无边无际的白菜地。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色。这不是初春的嫩绿,也不是盛夏的油绿,而是沉淀了阳光雨露和风霜之后,已经成熟的、厚重的翡翠之绿。这翡翠绿,从脚下一直铺排到视野的尽头,与高远的秋空相接。</p> <p class="ql-block">在这片“翡翠”的海洋里,十数个农人的身影,正勤勉的俯身其间。他们的动作熟练得近乎一种艺术:手起刀落,一颗颗饱满紧实的白菜便应声脱离大地,随即,菜刀飞舞,外层的老叶被精准削去,露出里面如白玉般莹润的菜帮。处理好的白菜,被他们小心翼翼地码放成整齐的方阵,等待着远行。这些翡翠般的珍宝,将被尽快装车,星夜兼程,奔赴遥远的山东。</p> <p class="ql-block">他们多是本地的农民,被雇来完成这收获季节最后的、也是最繁重的仪式。其中一位老大姐,虽然看似年近古稀,但腰背却仿佛一张弓,依然弯曲得倔强而柔韧。她一边手下不停,一边与我们闲谈,声音里带着泥土的沙哑与阳光的温暖。她说,他们这十几个人,要从启明星还挂在天边的清晨五点,一直干到夜色浓得化不开的晚上十一点,才能将那辆庞大如巨兽的卡车填满。“干一天,每人能挣两百块呢。”她伸出两根缠着胶布的手指,晃了晃,脸上绽开混合着疲惫与自豪的笑容。“这一天的工钱,顶我两个月的养老金了。”</p> <p class="ql-block">我一时语塞,心中五味杂陈。那位老大姐的身影,在她身后那座由白菜垒成的、散发着清香的“银山”映衬下,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高大。那两百元工钱,是浸透了十八个小时辛劳与坚韧的“白银”,它掂在手里的分量,远比数字本身要沉重千钧。这方土地,用它出产的“翡翠”,养育着远方陌生的人群,同时,也用这凝结着汗水的“白银”,滋养着这片土地上,这些永不向岁月低头的、苍老而年轻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建业乡:稻浪的史诗与花生的叹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业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更为壮阔的、流动的黄金画卷。这里是水稻的王国。秋风拂过,万千稻穗齐齐俯首,那金色的波浪便从田埂的这头,一波一波,层层叠叠地涌向遥远的天际,发出只有大地才能奏响的、沉静的沙沙声,宛如一首宏大的史诗在无声地吟诵。</p> <p class="ql-block">而演绎这首史诗的,是那些钢铁“诵读者”。庞大的收割机,如同游弋在金色海洋里的巡洋舰,以不可阻挡的姿态,平稳地犁开稻浪。它所过之处,稻穗被神奇地吞没,而身后的秸秆,则在瞬间被粉碎,均匀地归还给孕育它们的土地——这是一种残酷而深情的轮回。脱粒完毕的稻谷,随即被运装在田埂上等候的专车的“胃囊”里,旋即送往烘干厂,去完成它成为“米”的最后蜕变。</p> <p class="ql-block">在田埂上,当地农人语气里满是自豪地介绍,他们这里生产的是“蟹田大米”。稻在水中长,蟹在稻间游,不施化肥,不用农药,是真正的有机之物。我听着,仿佛已能看见那如玉的米粒在电饭煲中蒸腾出的、带着田野清香的氤氲白气。这现代化的农业图景,流畅、精准、充满力量,让人不由得心生对人类智慧与自然伟力结合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然而,就在这片洋溢着丰收喜悦的金色乐章中,我们也不经意地听见了不和谐的音符——来自泥土深处的、细微的叹息。在另一片略显干涸的土地上,我们遇到了一位正在收获花生的农妇。与周遭的欢腾格格不入,她的脸上笼罩着驱不散的愁云。细了解得知,她家的花生,因为前期机械挖掘得偏早,经历了多天来爆日过度的晾晒,荚果已经干枯脆弱。于是,当机械摘果机轰然驶过时,大量的花生便无法牢牢抓住生命的枝蔓,在剧烈的震颤中纷纷脱落,溅入它们出生的泥土。她指着地里那些很难拾取的“落果”,声音里带着颤抖的心疼与无处宣泄的无奈。她甚至伸出手,抗拒地挡住了我们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我们默然,顺从地收起了相机,仿佛收起一份不合时宜的打扰。那散落在褐色泥土中的、饱满或干瘪的荚果,像一地被遗落的、来不及实现的梦。士荣老师轻轻叹了口气,低语道:“农事,最讲的就是火候。时机差了分毫,结果便是天壤之别。” 我伫立良久,深以为然。这盛大的秋收,其主调固然是澎湃的欢歌,但也难免夹杂着这样那样遗憾的插曲。大自然的馈赠,从来都不是无条件的,它要求最精心的、恰到好处的接纳与回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羊圈子乡:大地的“和谐”乐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论几日的行程,最具时代感与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无疑是在盘锦羊圈子乡捕获的。我们特意将拍摄地点选在了京沈高铁线路的旁边。于是,一幅极具象征意义的图景在我们面前豁然展开:一方,是千年以来便如此丰腴沉静的金色稻田,它代表着农耕文明最深厚的底蕴;另一方,则是现代工业文明的骄子——笔直如刀切、闪烁着冷峻金属光泽的高铁路基,它象征着这个时代无可阻挡的速度与激情。</p> <p class="ql-block">就在这古典与现代的奇妙交汇处,戏剧上演了。橘红色的联合收割机,如同不知疲倦的巨兽,在田间沉稳地穿梭。它所过之处,稻谷归仓,留下整齐的稻茬;而几乎在同一时空,一列列纯白色“和谐号”和灰色俏红的“复兴号”高铁列车,如同贴地飞行的银色闪电,挟着撕裂空气的呼啸,从地平线上一次次地惊艳掠过,奔向不可知的远方。那一刻,古老的农耕节奏与当代的工业脉搏,在这片无比开阔的舞台上,完成了一次绝妙的、动人心魄的同框。收割机的履带,碾过的是千年不变的、关于温饱与生存的最初梦想;高铁的车轮,承载的则是一日千里、关于发展与未来的宏伟蓝图。而站在田埂上,那些望着满车稻谷,脸上绽开如菊花般灿烂笑容的老农们眼中满足的目光,与高铁车身上赫然的“和谐”大字,竟是那般的水乳交融,相得益彰。这动与静,传统与现代,土地与天空,在此刻被完美地谱写成了一曲只有这个时代才能孕育出的、无比壮阔、也无比温暖的丰收交响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翠岩镇:捧在掌心的火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翠岩,我们被一片炽烈的、几乎要灼伤视觉的红色所拥抱。那是辣椒的世界,是秋日最后、也最浓墨重彩的呐喊。它们一片片、一垄垄地排列着,红得那般纯粹,那般不管不顾,像无数簇跃动的火苗,又像倾倒了夕阳的颜料,轰轰烈烈地燃烧在山野之间,要将这最后的秋光也一并点燃。</p> <p class="ql-block">农妇的身影,在这片红色的火海中游动。她们的动作异常轻柔,仿佛怕惊扰了这些沉睡的火焰精灵。他们小心翼翼地采摘着,将那些红得发亮、红得透骨的辣椒,轻轻地放入篮中。那辣椒,在秋日明媚的光线下,呈现出半透明的质感,红艳艳,亮灼灼,仿佛是一捧有温度的炭火,不仅烫着眼,也烫着心。</p> <p class="ql-block">我迅速举起爱机尼康,定格了这动人的瞬间。她们摘下的,哪里仅仅是辣椒?那分明是滚烫的日子,是蒸腾的生活,是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的人们,用汗水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从泥土深处亲手挖掘、亲手点燃的炽烈火红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暮色如一张巨大的网,缓缓收拢,将广袤的原野温柔地覆盖。返程中,尽管开着车,我脑海中却依旧光影流转,如同翻阅一幅无尽的长卷:谢屯那轰鸣着、流淌着的金色赋格;金城那片沉默的翡翠山与那位老大姐诉说的白银之梦;建业那起伏的稻浪史诗与那声夹杂在丰收里的、关于花生的细微叹息;羊圈子那与现代交响乐同框的、震撼心灵的“和谐”画卷;还有翠岩,那最后烙印在视网膜上的、燎原的辣椒之火……这所有斑斓的色彩,所有动人的声音,所有复杂的滋味,最终都汇聚、融合成最朴素也最辉煌的两个字:收获。</p> <p class="ql-block">这收获,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它让我亲手触摸到了生活最粗糙也最温暖的肌理,让我读懂了沉默的土地所能讲述的最丰富的语言。秋日无私,以其博大的胸怀,将丰饶与色彩慷慨地赐予大地;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则以他们的坚韧、智慧、汗水,以及偶尔的遗憾与叹息,承接并延续着这份厚重的赠予。他们本身就是大地最生动的部分,是秋天最深邃的诗行。这,或许就是秋收最美的意义,也是此行,我所能领悟到的最珍贵的、关于生命与劳作的哲学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