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战场上的“泥石流”

红光

<p class="ql-block">昵 称: 红 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4321747</p><p class="ql-block">图 片:原创/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老山的战场上,自然环境非常凶险恶劣。道路稀少,依山傍崖,崎岖狭窄,山高谷深,地势险要。雨季到来以后,洪水爆发,泥石流滚滚而下,造成山体滑坡。不仅机动和物资的运输转运等都非常困难,而且造成工事坍塌,人员伤亡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对车辆开往前沿阵地的物资保障产生不良的影响。战争开始时,通往前线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经过死亡的 “三道弯” 通往老山主峰前沿方向的道路;一条是东侧 “依山傍崖”通往八里河东山前沿的道路。工程兵部队,曾经在高山绝壁上,开拓或拓宽通路。以便车辆能通向老山和八里河东山防御前沿阵地的道路顺畅。但是,道路只有沿着山形线突出的斜面劈山而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八里河东山,有一段路线,是跨越瀑布的单行通道。路段两头都要建立调整哨进行指挥引导,因为道路狭窄,一次只能限行一辆汽车通过。路面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坐在驾驶室里,上下颠簸直撞头顶。道路一侧是陡立坚硬的岩石峭壁,另一侧则是令人炫目的万丈深渊。如果司机一不留神,很容易会将车辆掉到陡峭的山崖下面,落进垂直落差一千多米的大深谷,掉入波涛汹涌的盘龙江之中,粉身碎骨。</p> <p class="ql-block"><b> “依山傍崖”的野战通路地势险要</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为担心的是在这条崎岖难行的道路上,有一突出的暴露路段,被越军设置在“小青山”山梁子上的炮兵直瞄火器居高临下所控制。说不上什么时候,就会遭到敌人的火力封锁。有一时期,其通行控制权掌握在敌人的手里,后来被我军拿了回来。但是,当雨季的泥石流造成的滑坡,堵塞了道路,又成为车辆通行的巨大障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军部队某炮兵团,曾经发生了一次车祸。炮兵团的政委与后勤处长、副处长、战勤参谋等,乘车到后方野战医院去慰问本单位的伤员。乘坐吉普车行进时,由于道路狭窄,路面不平,在连续拐弯的剧烈颠簸下,不慎翻入九十多米深的沟壑,车辆扭成了麻花,全车人员当场牺牲,无一生还。</p> <p class="ql-block"><b>  我军工程部队加紧开辟野战通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老山战场上,防御作战部队一线和二线构筑的防御工事,一般有四种类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类工事,是前沿步兵主阵地或警戒阵地或前方哨所的掩体工事。主要是按照天然洞穴或沟坎儿地形,建立起来的前哨阵地。特别是前沿的火力支撑点,多采用三角薄纹钢、沙袋、木石质结构,建成的“猫耳洞”式防御工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类工事,是在我军防御前沿的主阵地后沿,配置的观察指挥所。它是直接观察战场,指挥炮兵射击的重要场所。要求在展望良好,便于隐蔽防护,便于支援协同的地形上组织建立。按照地形地貌特点,采用土木石、沙袋、薄纹钢相结合堆积构成的工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类工事,是在我军二、三线建立的前方指挥所,以及野战医院、战地急救所等构筑的防御工事。主要是部队营、团前方指挥机构。沿着并依托山体或山背的地形结构,或者利用科斯特地貌改造后所构建的工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类工事,是指我军远程支援炮兵阵地的工事等。有火炮掩体工事和人员生活工事两种类型。火炮掩体,采取开掘式或半开掘式的构筑方式,利用薄纹钢柱和沙袋堆积的方式构建。生活工事,是以任务为中心,围绕着能打、能藏,能生活的要求挖掘;利用钢制立柱支撑,结合砾石、沙袋、薄纹钢等覆盖,在山体反斜面上构筑的工事。</p> <p class="ql-block"><b>  支援部队在泥泞道路上艰难行进</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九八六年八月份,由于连续降下大雨,从高山下来的水流湍急,交汇形成汹涌而下的时令河水或泥石流,滚滚顺势而下。成为老山地区九十二年来罕见的特大灾害。由于老山地区的地质结构复杂。属于岩石、泥土与碎石的混合性质,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从而产生大面积滑坡情况。除了石质的天然溶洞以外,构筑的所有的野战工事,都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友邻部队单位的防区内,山体出现了大面积的滑坡现象,造成地形构造的移位。有的防御工事被泥石流推动下向前移动了几十米,防御工事地段出现了大面积的垮塌情况。我友邻部队的马志云、马卫东、袁树军、曾发军、赵维军等多名同志,在坚守阵地时,不幸被泥土掩埋而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b>  战士们在塌方的工事中进行自救</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雨季到来后,我军的老山防御部队在猫耳洞、防御工事里的驻守,更加艰难。雨水涟涟下个不停,工事里面透水情况严重,后勤保障十分困难,生活环境更加恶劣。我军的指战员忍受着雨淋、浸泡、潮湿的极度折磨,仍然坚守在防御阵地前沿。甚至有些日子,瓢泼大雨几天几夜“哗哗”的下个不停。冲出来的地雷滚的到处都是,难以辨别。一不留心就会殃及生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里河东山方向,有十余公里的道路地段上,发生了严重的道路阻塞,不仅形成了几十处地形的移位和塌方,还改变了原先的地貌结构。造成了阵地前沿防御工事的大面积倒塌,增大了我军人员的非战斗减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连队在白石崖地区,在极端的灾害情况下,积极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建立起二十四小时全天候的值班制度。干部轮流到岗检查地形,哨兵增加了力量,坚守职责和岗位。把防灾害与防特工的斗争同等对待。坚决完成上级下达了的作战任务。同时,我们还组织专门人员,冒雨进行自救。保证前沿观察所的勤务支援保障,使前沿观察所连续不断地实施战场观察,决不丢失一处可疑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b>  女兵为支援前沿阵地行动起来</b></p> <p class="ql-block">  在恶劣极端自然环境条件下,我军赢得了对越防御作战的胜利,确实来之不易。我们老山指战员,经受了各种困难的考验。面对凶险的自然环境,克服一切困难。发扬了 “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坚守阵地不动摇,决不后退半步生”的豪言壮语,可歌可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越自卫反击战和防御作战,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了。硝烟弥漫的激烈战场和恶劣凶险的自然环境,给我们守卫者所带来的精神负担和生活压力,一直难以忘怀。特别是对战地基层指挥员的作战与管理,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现在还常常在我的睡梦中惊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完成保卫祖国边境的任务,我们不仅要面对凶恶残暴敌人的攻势,还要应对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给我们带来那种思想上的紧张,身体上的挫折和心理上的压抑,现在还一直环绕着在我们参战老兵记忆的脑海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