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面这套初中语文教材,大约1992-2002年使用,当时上初中的同学还有印象吧?这套教材有个“作文系列”,其中有篇例文,提到了一位叫“吴良”的青年,“小吴的父亲原是建筑工人,病逝后,小吴让弟弟顶了职”。这里所谓的“顶职”,也就是当时俗称的“接班”。有些老课文,当年入选教材时,大家都还觉得内容正常,可是,若干年后再来看,却让我们睁大了眼睛:“原来,当年竟然可以这样操作?!”</p><p class="ql-block"> 父母职位,子女顶替,不用任何经验,就可以进入父母原单位上班,这种制度就是所谓的“接班”。如今毕业忙着找工作的年轻人,恐怕都想不到还有这样一种“劳动就业制度”吧?</p><p class="ql-block"> 接班制度的正式提出,是在1957年9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当时的目的是鼓励老职工退休。“为着鼓励年老职工退休,可以采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吸收他们的子女就业的办法”(《中共中央转发周恩来同志在八届三中全会上关于劳动工资和劳保福利问题的报告》)。</p><p class="ql-block"> 1963年3月,劳动部、内务部、全国总工会制定了《关于安置和处理暂列编外的老、弱、残职工的意见》,以允许子女顶替就业的办法解决老、弱、残职工退休、退职的后顾之忧。</p><p class="ql-block">WG期间,子女顶替工作因大量企业停产也陆续自行停止。1973年,为解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再度恢复。</p><p class="ql-block">直到1980年代初期,接班制度还是最重要的就业制度,下面就是1980年的一张“子女顶替(招工)审批表”,这位贺姓女子被安排到抚顺矿务局。我还记得,1980年代中后期,我上初中时,有两位同学还被确定为“接班人”退学上班,当时我们全班同学都非常羡慕。也许,接班制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促进就业曾发挥过一定作用,但它毕竟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办法,无论它做得如何天经地义,我们不用抬屁股也能知道它并不公平。1978年4月,我最敬爱的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择优录用”的招工原则。他针对招生、招工制度中的弊端明确指出:“今后,不仅大中学校招生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而且各部门招工用人也要逐步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的办法,择优尽先录用”。从1986年10月1日起,国营企业招用工人,“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必须实行劳动合同制,废止子女顶替等制度。到80年代末期,随着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公平、竞争、择优就业观念的深入人心,这一历史性的就业制度退出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去年,有单位表彰“三代烟草人”“三代电力人”“三代税务人”时,曾有人质疑这是“萝卜招聘”“变相世袭”,可是,当我们了解接班曾经是我们的一项制度时,你才能明白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就因为这些变化,我才由衷地敬佩小平同志。我能跳出农门,走进城市,都要感谢邓公,感谢市场经济,感谢改革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