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镇巴塔利亚(Batalha)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市北边约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地方,而这个小镇的存在几乎就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的一场战斗——1385年的阿尔茹巴罗塔战役。那场战役奠定了葡萄牙的独立,而宏伟的巴塔利亚修道院,就是这场胜利的纪念碑。</p> <h5>葡萄牙语 Batalha:战役。</h5> 1386年,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下令兴建巴塔利亚修道院,为的是感谢上帝赐予葡萄牙独立的胜利。工程历时约一个世纪才完工,融合了哥特与曼努埃尔风格,也象征着一个国家从战火中走向自信与繁荣的历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修道院内的“未完工礼拜堂”尤为著名,尽管至今仍未完工,却以其半开放的穹顶和精致的石雕成为葡萄牙最具浪漫气息的遗迹之一。 巴塔利亚修道院繁复的哥特式尖塔与花纹几乎让人目不暇接,石墙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金色光泽,精雕细琢的窗饰与拱顶像一曲凝固的祈祷。站在广场上仰望,仿佛能听见石头在低语——那是数百年前工匠们用凿子和信仰刻出的回声。 修道院前的广场上,伫立着骑马的英雄雕像——努诺·阿尔瓦雷什·佩雷拉。他在阿尔茹巴罗塔战役中率军以寡敌众,击退卡斯蒂利亚军队,被誉为“葡萄牙的守护神”。阳光照在他的青铜身影上,长矛直指天空,仿佛仍在为这个国家守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昔日的“卡斯蒂利亚”,已经融为现代西班牙的一部分,它的语言(卡斯蒂利亚语,即西班牙语)、文化与王权传统,构成了今天西班牙的国家根基。</span></p> 巴塔利亚修道院不仅外观雄伟精美,它的内部更是兼具庄严、光影与雕刻之美,是葡萄牙哥特与曼努埃尔式建筑艺术的典范。 走进正堂,第一印象是——高与静。教堂内部空间极其高挑,哥特式尖拱与纵向石柱向上延伸,仿佛把人的目光也带往天际。阳光从高处的长窗斜洒下来,尘埃在光柱中缓缓漂浮,一切都显得宁静而神圣。石壁是浅灰色的,线条简洁,没有过多装饰,却因比例完美而格外庄重。 在这里,你会感到时间仿佛慢了下来。脚步声在石板地上回荡,空气中带着微微的凉意——那是石头数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呼吸。 回廊是巴塔利亚修道院最令人惊叹的部分之一。曼努埃尔式拱窗上雕满了繁复的花叶、绳索、海贝与王冠图案,石雕之细腻几乎像蕾丝一样。阳光透过拱窗投下斑驳的影子,地面上是一片流动的几何图案。 每个角落都可以当成一幅画。许多摄影师和建筑爱好者在这里流连不去,因为这座回廊不仅是建筑的杰作,更像是一场静默的艺术展。 这里是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与王后英格兰的菲莉帕的陵寝。他们并排长眠在同一座石棺中,双手相握——这是中世纪欧洲王室陵墓中极为罕见的姿态,象征着夫妻并肩、国家与王室的联合。石棺上的浮雕细腻生动,王冠、披风与盔甲的质感栩栩如生。 初到巴塔利亚修道院,往往会以为这是一座宏伟的教堂。其实,它的正式名称是“圣母胜利修道院”—一座由信仰而建、为胜利而生的修道院。<br> 修道院的主体是一座教堂,但它不仅仅是宗教的殿堂,更是国家意志的象征。这里既是多明我会修士的清修之所,也是葡萄牙王室的陵寝。信仰在此与权力交织,祈祷与荣耀同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巴塔利亚修道院并非单纯的宗教建筑,而是一座用石头写成的史诗,一座纪念葡萄牙独立与复兴的纪念碑。 在国内游庙宇,总能感受到一种热气腾腾的现实主义。香烟缭绕里,叩拜的人神情虔诚,却心思各异:有人求财,有人求子,也有人替家人祈平安。功名、健康、来世的福报,都被寄托在一炷香里。那是很接地气的信仰,既真切,又带着些生活的焦虑与盼望。 <p class="ql-block">游览葡萄牙的教堂,可以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氛围。彩色的玻璃映着微光,空气里几乎能听见时间流动的声音。人们静静坐着,不言不语,仿佛只是与自己独处。这里的信仰更像是一种安静的沉思,不求现报,不谈功德,只求在光影之间,心能稍稍清澈一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