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7月16日</p><p class="ql-block">地点:扬州东关街潘玉良纪念馆</p><p class="ql-block">编撰:向英</p><p class="ql-block">编辑时间:2025年10月26日</p> <p class="ql-block">在扬州熙熙攘攘的东关街上,有一个比较冷清的冷饮店,进店向里走,推开一扇小门,就是画魂潘玉良纪念馆。</p><p class="ql-block">潘玉良故居就坐落在离这里不远处,由于种种原因,故居一直没有对外开放,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女画家,扬州政府就选择这里开了一个小小的纪念馆,里面没有什么实物,只有图片和文字,纪念馆朴素无华。</p><p class="ql-block">纪念馆收费10元,里面几乎没有人参观,能在东关街找到一处如此安静之地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我是在东关街入口处看路牌发现这个纪念馆,我知道潘玉良女士绘画故事也是在一次画展上了解一些,如此有缘,不能错过机会,当我来到博物馆已是下班时间,匆匆忙忙看了几眼离开了。我又找了个时间第二次光临,博物馆就我一个人,我仔仔细细看了个够,不知不觉中被蚊子叮咬了几个大包,离开时才发现,不过还是挺值的。看到里面有介绍在扬州美术馆有画展,我还特意专门去看,遗憾的是画展结束了。</p><p class="ql-block">看来要想看到潘玉良作品,只有去安徽省博物馆,该馆珍藏了她生前创作的4000多幅作品中的绝大部分。</p> <p class="ql-block">潘玉良雕像放置在小院一隅。</p><p class="ql-block">潘玉良(1895-1977),又名张玉良,现代女画家、雕塑家,扬州人,祖籍安徽桐城。她的一生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潘玉良自幼受到扬州文化的熏陶。在上海求学时,得到陈独秀、刘海粟、洪野等名师的指点,以裸女速写惊世骇俗。在欧洲留学时,画作多次展出和获奖。学成归国后,历任上海美专和中央大学教授。后来再次出国,定居巴黎,多次获得包括法兰西金奖、比利时金奖在内的荣誉。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让西方最高艺术殿堂收藏了一个中国女画家的作品。在巴黎郊外的潘玉良墓碑上,用中文镌刻着她的名字。</p><p class="ql-block">潘玉良是一个女画家,又以表现女人体见长。女人体在她笔下升华为纯粹与永恒的美。潘玉良的一生是献身艺术的一生,魂萦故乡的一生。她从孤儿到妓女、从小妾到画家、从扬州广储门到巴黎卢浮宫,终于成为不朽的画魂。被徐悲鸿誉为近代三大画家之一,其作品被选入法国卢浮宫的第一位中国人。</p> <p class="ql-block">展室</p> <p class="ql-block">一进纪念馆就看到作者的作品墙,因为是图片,摆放的时间有些长,有些都模糊看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这小小的长廊 浓缩了画家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画家创作作品蜡像</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p><p class="ql-block">晚清时的广储门是扬城北的一座城门,一条老街从广储门下穿过。东西流向的北护城河,把老街分为内街与外街。一户姓张的人家住在外街,在内街开了一个小毡帽店维持生计,人称张家毡帽店。张家毡帽店是小本经营,勉强糊口度日,1895年夏天,张家又生下一个女孩。虽然家境贫寒,而且已经有了一女,父亲仍视新生的小女为碧玉,给她起名玉良。一年后父亲去世,二岁丧姐。</p> <p class="ql-block">母亲为了增加一点收入,日夜给人家绣花。每当这时候,张玉良就聚精会神看母亲飞针走线。刺绣,是幼年张玉良受到的最早的美育。</p><p class="ql-block">1903年,时年8岁的潘玉良丧母,母亲去世后委托舅舅扶养,舅舅是一个好逸恶劳抽大烟烟鬼,张玉良受了很多苦。即使这样在1908年,张玉良十四岁,舅舅说带她到外地谋生,而且说是去刺绣。张玉良很高兴,随舅舅从瓜洲坐船来到芜湖。没有想到的是,舅舅以两百大洋的价钱,把她卖给了怡春院李妈妈,张玉良从此沦为妓女。尝尽人生百味,造就了其顽强不屈、独立自主的性格。</p><p class="ql-block">张玉良打算逃跑,但她很快发现怡春院是插翅难逃的地狱,李妈妈就是地狱里的活阎罗,妓院老鸨嫌她长的丑,就让她与院里有一帮年龄相仿的姐妹学弹唱,张玉良被迫整天和她们一起习唱识曲,学弹琵琶。</p> <p class="ql-block">著名画家刘海粟曾说她不符合通常所谓的女性美,反而还有些丑陋。歌唱家周小燕描述她是一个“又矮又胖、狮子鼻、童头花”的女人,丑到走在街上回头率都很高。</p><p class="ql-block">丑也是一种福,她因祸得福,免去了卖艺不卖身之祸。</p> <p class="ql-block">1913年,张玉良外出献艺时结识了时任安徽芜湖海关监督的潘赞化,潘赞化对其颇有好感,在了解其身世后花费重金为其赎身,随即二人由陈独秀做证婚人在上海成婚,张玉良成为潘赞化的二夫人,并改姓为潘。新婚不久,潘赞化就带着张玉良离开芜湖,乘船前往上海。张玉良本以为在沪上小住,不料潘赞化已在上海渔洋里安置住宅,让张玉良常住,而他又返回芜湖。原来潘赞化是想让张玉良脱离芜湖那个坏境。</p> <p class="ql-block">上海渔洋里是一个普通的弄堂,但张玉良在这里结识了两位重要邻居,一是政治活动家陈独秀,一是美术教育家洪野。张玉良看洪野作画如痴如醉。洪野看她酷爱绘画,便收她为徒,成为她学画的启蒙老师。</p><p class="ql-block">渔洋里 画魂潘玉良在这里开启了绘画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潘赞化,潘玉良丈夫,安徽桐城人,爱国志士,与陈独秀是挚友,</p><p class="ql-block">是他,赏识潘玉良的才华,并拯救潘玉良与水火,替她赎身,发现她喜欢绘画,找高师培养,找蔡元培为她举办画展,筹措资金送她出国深造。</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没有潘赞化就没有画魂潘玉良。</p> <p class="ql-block">洪野大师,当时是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教授。潘玉良就经常趴在窗前观摩他画画,洪野也被她的专注感动了,就请她来描上几笔并从旁点拨,又找了一本《芥子园画谱》给她临摹。没想到从未动过画笔的潘玉良天分极主,临摹之作令他震惊不已。当即决定收玉良为徒。</p> <p class="ql-block">1918年,张玉良报考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她的专业成绩很好,却因为曾是妓女而名落孙山。洪野得知后,立即找到了当时的校长刘海粟。刘海粟是一位达观通明之人,他挥笔在榜单上写下了“潘世秀"三个字。这三个字,标志着潘玉良洗脱了青楼女的前世,从此成为了一名新女性。她对艺术的热爱由此开始,张玉良得以跨入艺术的殿堂。</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丈夫潘赞化是她的贵人,给了她新生,洪野是她的伯乐,刘海粟就是她艺术生涯的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在上海美专,潘玉良学的是西洋绘画,师从名师朱屺瞻与王济远。在那个保守年代,人体模特比较难找,她就去洗澡堂找,或者自己对着镜子画,闹出了不少笑话和非议。</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人们思想封闭,男尊女卑,容不下的不是她的出身,而是她的才华。刘海粟意识到潘玉良留在国内很难有造诣,就建议潘赞化送她去法国留学,潘赞化很赞同。1921年,张玉良在潘赞化的支持下,从上海乘船前往巴黎,她第一次来到这座世界艺术之都。凯旋门、塞纳河使她大开眼界,卢浮宫里的无数珍宝更使之倾倒。张玉良在巴黎拼命地学习绘画。1921年,张玉良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1925年,张玉良又考进意大利罗马国立美术学院。时尚的巴黎和古典的罗马,让张玉良受到欧洲艺术的熏陶。</p> <p class="ql-block">潘玉良两次改名,也该写了她的命运,第一次把张玉良改为“潘世秀”,考入上海美专 ,第二次去法国巴黎注册改为“潘玉良”成为真正的新女性。</p> <p class="ql-block">潘玉良在罗马遇到了两个朋友。一个是女奴安妮丝,出身与自己相似,一个是房东安东尼,是个慈祥而嗜酒的老人。张玉良以她们为模特画了(黑女》和《酒仙》两幅画,引起罗马艺术界的瞩目,</p><p class="ql-block">张玉良在国外生活非常拮据,她出国时给自己定下“三不原则”:不谈恋爱,不加入外国国籍,不与画廊签约。就在张玉良的生活非常困难的时候,她得到一张欧亚现代画展评选委员会寄来的汇票,原来她的油画《裸女》获得三等奖,奖金五千里拉。老师和同学都来祝贺她,意外的喜讯使张玉良看到了希望。</p> <p class="ql-block">潘玉良的油画《裸体》在罗马美术展上荣获金质奖,打破该院没有中国人获奖的记录,从此奠定了画坛地位。</p> <p class="ql-block">在罗马国立美术学院即将毕业,潘玉良与刘海粟校长相遇。刘校长得知她学业有成,邀请他担任上海美专研究生院主任。张玉良欣然接受,决定离开待了九年的欧洲回国任教。</p><p class="ql-block">在中法大学学习法文不久,潘玉良进入美专学习油画,两年后毕业。后考入国立美术学院,与徐悲鸿大师成了同学。这时候,张玉良留法同学徐悲鸿以中央大学艺术系主任的身份,聘请她到中大执教,与他共同分担油画课。张玉良考虑到刘海粟校长的盛情,又考虑到徐悲鸿同学的美意,就每周往返于上海和南京之间教学。</p> <p class="ql-block">潘玉良与张大千是交往近30年的深厚友人,以"姐弟"相称(潘年长4岁),被称为"艺坛知己",曾共同任教并合作办展,多次互赠或合作绘画。</p><p class="ql-block">两人曾共同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并在台湾合作举办画展。交往期间,他们多次互赠画作或合作绘画,友谊贯穿艺术生涯的多个阶段。这种以画会友的情谊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的交流中,更通过"大千弟""玉良大姊"的日常称呼,展现了彼此间的亲密与尊重。</p><p class="ql-block">潘玉良精心为张大千雕塑了一尊铜质头像。大千非常满意,并捧抱铜像一起拍照留念。法国政府有个规定,潘玉良作品未经批准不得出境。这尊与大千脸面同大的头像,现藏巴黎现代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回国后,在国内举办了5次画展,好评如潮。</p><p class="ql-block">1936年,日寇侵占东三省。张玉良举办第五次个人画展,展出大型油画《人力壮士》,表现一个裸体中国力士搬掉一块巨石,露出巨石下的小草,象征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这幅画还被当时教育部长以1000块大洋预定。然而,画展结束之后,《人力壮士》却被撕毁了,上面还写上了7个大字:妓女对嫖客的歌颂。</p><p class="ql-block">此时,潘赞化的原配夫人也来到上海,潘玉良的处境非常尴尬,她不想潘赞化为难,1937年潘玉良再次去法国,这一去就是40年,直至长眠法国。</p> <p class="ql-block">1937年,张玉良乘坐加拿大皇后号邮轮重返巴黎,在巴黎的半年多,她不与任何画廊签约,也不见知道她底细的同胞。她埋头进行中西画结合的探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玉良遇见了她在中央大学油画系的学生王守义。王守义把张玉良介绍给当地中国乐园的主持人李林。从此,给张玉良在巴黎的社会活动打开了一扇大门。</p><p class="ql-block">王守义把张玉良当作自己的老师和大姐。他陪她游历了瑞士、意大利、希腊、比利时等地,进行巡回画展。在比利时,张玉良的作品荣获比利时王家艺术学院的艺术圣徒奖,这是对她的最好褒奖。</p><p class="ql-block">在她最后的几十年岁月里,王守义一直陪伴她,当她助手。去世后,王守义为她购置墓地,举行葬礼。1977年,潘玉良在贫病交迫中孤独离世,享年82岁。</p><p class="ql-block">次年,王守义将她的遗物交给了潘赞化的子孙:4000多幅画作(据说后来被收藏在安徽美术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潘玉良还是一位爱国画家,德军占领巴黎后,张玉良不得已搬家,在一所旧屋栖身。身居饥寒交迫的异国,华人艺术家相互温暖。在迎接中国春节的华人沙龙上,玉良高唱京剧《李陵碑》,以抒家国之思。</p> <p class="ql-block">张玉良的艺术成就,在巴黎得到了公认。她当选为巴黎中国艺术学会会长。同时她收到潘赞化的来信,告知她已迁居安庆,盼望她早日回国。张玉良每天默念着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p> <p class="ql-block">张玉良虽然长期旅居异国,但在画中却流露出对故乡的款款深情。在她的笔下,有身穿旗袍的自画像,有舞动身姿的花鼓女,有绿树婆娑的古运河,有蒙着眼睛捉迷藏的小朋友,处处都见乡情。</p><p class="ql-block">张玉良在国外一直期盼回国。但不是因为自己疾病缠身,就是因为国内形势变化,总是难以成行。她给潘赞化写过一首诗:"遐路思难行,异域一声雁。""何日飞故里,不作寄篱人。"表达了思乡之切。然而,她终究没有等到,因为那时国内时局不稳,潘赞化已陷入贫困,甚至要靠她卖画来周济,</p><p class="ql-block">直至1964年,中法建交。张玉良立即致信中国大使馆,请求了解潘赞化的情况。她很快得知,潘赞化已于1959年离世。张玉良好像一下子变老了许多。她默默地把潘赞化和祖国亲友的书信,拿出来一一细读,回忆过往无不悲伤。</p> <p class="ql-block">张玉良在临终之前,一再惦记看自己的遗物要运回国内。在各方面关心下,她的遗物终于在1984年初由法国运抵上海。1984年2月24日,张玉良的七箱遣作、遗物于运抵合肥、存放在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潘玉良去世后,国内持续兴起关注她、宣传她的热潮。举办她的画展,出版她的传记,播映她的影视,演唱她的戏曲。尤其以石楠所著的传记文学《画魂》一书,流传最广,版本也多。</p><p class="ql-block">电影《画魂》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与法国 Canal 、台湾金鼎影片有限公司等共同摄制于1993年。巩俐、尔冬升、达式常等主演,巩俐饰张玉良。1995年8月30日首映于法国,大获好评。</p> <p class="ql-block">各界知名人士对潘玉良的好评。</p> <p class="ql-block">文革结束不久,张玉良的画展就在故乡扬州举行了。这次画展的地点,分别在个园抱山楼和国庆路文化馆。虽然当时很多人还不理解张玉良,但是张玉良总算是魂归故里了。</p> <p class="ql-block">2010年秋,新扬州美术馆落成,"魂归故里﹣﹣潘张玉良作品展"在新馆第五展厅展出,展出油画、国画、素描等作品七十三幅。扬州人怀着钦仰之情,再次迎回这位传奇画家,让其漂泊之魂回归故里。</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就像画家独处的风格,静静的安顿在闹市里,参观过后,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回顾潘玉良一生,遇到无数贵人,她自己也在逆境中不断的努力,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改变对艺术的追求。今天没有看到真迹画作有些遗憾,也给自己留下去安徽博物馆的机会。期待我们在下一个美篇中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