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踏秋】重登西塞山 .踏秋满心欢

东方欲晓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昵 称: 东方欲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美篇号: 87761256</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探秘景点: 西 塞 山</b></p> <p class="ql-block">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当秋意如诗画般晕染开来,重阳佳节的脚步悄然临近。天高云淡、风清气爽,我与夫人怀揣着对往昔的眷恋与对历史文化的探寻,趁着这宜人的秋光,再度踏上了西塞山这片充满传奇与诗意的土地,去赴一场山水与史诗的约会。</p>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风还带点凉,我们一大早乘车前往西塞山。抵达道士袱站后,先穿过一个临江的小村庄,青瓦白墙映着江边的薄雾,偶有晨炊的轻烟飘起来,倒有几分“暖暖远人村”的闲适。踏上江堤漫游,西塞山靓丽的的身影便映入眼帘。它像一位历经沧桑却又风姿绰约的老者,静静伫立在长江之畔,守望着岁月的流转。</p> <p class="ql-block">  经过装饰一新的西塞山景区,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在秋日的阳光下韵味更浓,满山遍野的树木色彩斑斓。红的枫叶似燃烧的火焰,黄的银杏如璀璨的金币,绿的树叶像温润的翡翠,这些交织成一幅大自然用细腻笔触勾勒出的绚丽画卷,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步入景区服务中心,一樽渔翁撑乌蓬船的铜雕格外引人注目。看见渔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稳立船头这一场景,唐代张志和《渔父》里的词句顿时在脑海中浮现出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恍惚间,像有细雨沾在衣服上,江风拂过脸颊,人也仿佛进入到千年前那片自在的江天里。</p> <p class="ql-block">  顺着山路慢慢往上走,秋意越来越浓。山林间,绿树葱茏,偶尔也参杂了枫叶的红和银杏叶的黄,这些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一群身着花衣的仙子翩翩起舞。鸟儿在枝头欢快歌唱,清脆悦耳的歌声如天籁之音,回荡在山谷间。为这宁静的山林增添了生机活力,好像让人进入到一个远离尘嚣的 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  步入景区牌坊前,脚步不由得慢了下来。青石牌坊的上方“西塞山”三个大字雕刻醒目,笔锋刚劲,似历史巨手在岁月长卷上留下的深刻印记。它如一位历史守望者,默默见证岁月变迁和时代更迭,承载无数故事回忆,穿过牌坊,我们踏入了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慢步来到一处驿站。这里不仅是休憩玩乐的好去处,更是较好的观景平台。站在驿站前远眺,长江如一条巨龙蜿蜒而去,波涛汹涌、气势磅礴。江面上船只来来往往,汽笛声声,似在演奏雄浑交响乐。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如无数颗璀璨的星星闪烁。我们静静凝视眼前美景,心中禁不住涌起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p> <p class="ql-block">  拾级而上,我们缓缓来到古炮台。这里记载着西塞山的历次战火硝烟,当年的炮声、嘶杀声犹在耳畔。站在古炮台前,抚摸着斑驳的炮身,仿佛能感受到这些战争的残酷激烈。如今,硝烟早已散去,但历史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它们如一本本生动的史书,诉说着过去的辉煌沧桑,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上走,便来到山顶北望亭。这里是怀古揽胜的绝佳之地,既可俯瞰整个西塞山景区的美景,又可眺望长江对岸散花洲的山水田园风光。站在亭中,微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让人神清气爽。忽然想起,张志和写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名句,早已让西塞山成了令人向往的充满诗意的地方。还有唐代诗人刘禹锡《西塞怀古》的不朽诗作,也常让我沉浸在历史与诗意的氛围里,自然产生一种对这些文人墨客的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  下山途中,路过观云亭时,有几处诗词石刻不断的映入眼帘,虽然有些碑文的文字略有模糊,但却还能认出这是赞美西塞山的佳作。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块石刻都是艺术品,它们如文化的种子,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能让我们在欣赏美景时,深刻感受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继续下行,很快就到了一线峡和桃花古洞。一线峡石壁如削,峡口窄得只能容一个人通过,真是忍不住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桃花古洞藏在临江陡壁上,传说张志和隐居垂钓时,常在这儿躲雨、歇脚。在桃花古洞下方是元真子钓鱼台,没想到这么小的一个石台,竟是全国十大钓鱼台之一,想来都是因为张志和的诗意啊。</p> <p class="ql-block">  此行最后一站是唐代的龙窟寺,寺庙不算大,却透着古朴的禅意。看过寺前的简介方才知道,古时候,这座寺里的牡丹花曾名满四方,每到开花时节,各地游客都会前来赏花。想来那时候的龙窟寺,肯定会有一片热闹的春光。可现在虽没有牡丹,却有秋菊伴着禅意,也是别有一番味道。</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时,我们沿着江堤往回走,落日把江面染成金红色,西塞山的轮廓也变得柔和起来。江景与山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秋江图。再次回首此江山,它既有“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意,也有千“古兴亡多少事”的厚重;既有秋光染出的清丽,也有历史沉淀的深沉。这趟重阳登高之行,不光看到了好风景,更和千年前的文人说了话,这样的收获,大概是秋天里最珍贵的礼物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