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有作为、康庄大道说开去

刘呈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都是七老八十的黄海农场曾经的知青,却难解心中的黄海情结。随着岁月的推移, 那些当时只是平常的事情,都成为今天难以忘怀的回忆。或许因为当年太年轻,对许多身边事都懵懂而不曾探究,如今在回忆当年的时候,便多了一份岁月的沧桑和理性的思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黄海农场知青,都很向往总场场部大有舍。因为,那是农场领导机关所在地(兵团时期二师师部、七团团部均设在大有),那里还驻扎着解放军一个团部,又是响水县康庄公社驻地。三者集中在大有舍,使大有的人气日渐旺盛。大有舍虽然集市不大,但麻雀虽小也五脏俱全,如邮电局、银行和供销社等单位也应有俱有。还有那些店铺、摊点,经营着日用杂品和新鲜果蔬,虽然不算丰富,但总可以见到一些。农场商店和部队小卖部,因为货物品种相对多点且货真价实,是知青最喜欢光顾的。知青难得的休息日首选往往是逛逛大有街,特别是兵团时期,大有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对大有舍、康庄公社囿于当时的环境,并没有什么理性认识,离开农场后才有条件作一些深入地探讨。方知从大有到康庄,大而话之从响水到滨海,这是一片年轻而又厚重的土地。公元1194年,黄河在河南原阳县决口,暴虐的洪水在淮北平原一泻千里,抢夺了淮河入海水道,在今天响水云梯关入海。在黄河夺淮入海近七百年间,大量泥沙在入海口沉积,逐渐生成了偌大的冲积平原。大有、康庄位列其中。清道光年间项、沈两姓先人就在此打舍晒盐、艰苦创业,时名大盐舍。清末,著名实业家张謇在此垦荒植棉,成立新南棉垦股份有限公司,为南通大生纱厂提供纺织原料。1922、1939年两次海啸吞噬了万亩棉田,成了含碱份严重的不毛之地。经过多年雨水洗碱,荒草复又蓊郁丛生,成为—片多见芦花少见人的荒原。1951年春,滨海县开展生产自救,发动群众在大有地区开发荒滩,治水兴垦, 第一季种植的800亩棉花获得了较好收成。1952年秋,华东农委负责人刘瑞龙来滨海考察,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随之,华东局在这片土地上划地为场,组建苏北新人农场(含大有、东直、民生、新荡和潮诃五个分场)。农场和周边农村按机械化、水利化的要求实行土地、水利统一规划,建设起高标准农田。1952年,滨海县将大盐舍更名大有舍,隶属于滨海县康庄乡。1966年,从滨海县域析置响水县,康庄公社归属响水。1966年,苏北新人农场和洪泽湖农场成建制对调,新组建的黄海农场场部设在大有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多年后联想起曾经十分熟悉的大有和康庄,竟然和两个成语有关,还与共和国的一段历史相关。1952年,大有这个地名诞生了。1955年9月,毛泽东指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一著名的论断,被尊奉为上山下乡的金科玉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成为千百万知识青年的革命行动。1953年,在"后滩"村的盐碱地上, 建立了江苏省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为其正式取名康庄,与北大荒火星集体农庄齐名全国。1954年在此组建了江苏省第一个农业拖拉机站,成为全省农业机械化的一面旗帜。如今响水县大有镇康庄村,就是1958年12月国务院表彰的全国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1966年我所在的东直分场四队,和康庄隔河相望、近在眼前。去大有场部时常常取道康庄,在康庄大队部,有幸亲眼目睹国务院颁发的奖状。当年还有过大有作为、康庄大道是由此而来的误解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据查证《易·序卦》:“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 高亨注:“《大有》,所有者大,所有者多也。” 这是大有最早的出处。而大有作为、康庄大道都是由来已久的成语。大有作为出自先秦《孟子·公孙丑下》:“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主不之。” 宋朱熹集注:“大有为之君,大有作为,非常之君也。” 后世据此引申出成语大有作为。至于康庄大道,资格更老。出自《尔雅﹒释宫》“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 在祖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乡镇之名渊源如此之深厚,是少见的。十分佩服当年将大盐改名大有、后滩改名康庄的前辈才气和学识。大有作为、康庄大道这两个成语在共和国的历史中使用频率之高,也是罕见的。其实还有一个与大有作为近义的成语大有可为,见于1903年刊行的《文明小史》:“地方虽一千余里,仙民成俗,大有可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后我还意外发现,大有竟然是宋代有名的词牌。唐王维诗:“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 词牌名缘于此,内容多咏农业大丰收,调始见宋周邦彦《片玉集》。大有和黄海农场自然是珠联璧合,我一时兴起填词《大有﹒ 黄海农场》, 抄录于后, 谨作本文结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海甸荒原,率滨黄海,地形奇、河套凡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建农场、开荒植谷穷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曾经昨夜共风雨,同甘苦、天涯农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万热血知青,十年奉行三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农时事,凭两手。稼穑事艰难,苦心坚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秋实春华,恰似扎根杨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岁岁碱蓬依旧,青春度、天天清瘦。</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几回问、大有难题,风前雨后。</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取自网络,特向作者致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欢迎朋友光临指导</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