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开《庄子》,仿佛踏入一片没有边界的旷野。它没有儒家“修身齐家”的规整框架,也没有法家“富国强兵”的急切功利,只有鲲鹏击水三千里的壮阔,只有庄周化蝶的“物化”哲思。</p><p class="ql-block"> 历时近两年的精心研读,今天终于合上书页。穿越两千多年前的文字之后,我仿佛看了一次心里医生,今天终于走出医院,将疗愈后的身心放任于天地之间,所有的不知所措,此刻都得到了释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动容的,是《庄子》对“无用”的偏爱。世人皆追“有用”:树木要粗壮能做栋梁,人才要精明能谋富贵。可庄子偏说,那棵长在路上的樗树,正因为“不中绳墨”“不中规矩”,才躲过了被砍伐的命运,得以在天地间自在生长,为行人遮荫避雨。这不是在说树,是在给我们松绑,不是所有价值都要被量化,不是所有人生都要被定义。就像山间的野百合,不必非要开在庙堂的花瓶里,在石缝中随风摇曳,本身就是一种圆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庄子》的智慧,更藏在对“得失”的通透里。子舆病了,形容自己“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可他却能平静地说“安之若命”;孔子被困于陈蔡,断粮七日,仍能“弦歌不辍”。这份从容,不是消极的认命,而是看透了“事物无常”的本质。生命本就像四季更迭,有春的繁盛,就有秋的萧瑟;有相聚的欢愉,就有离别的怅然。我们攥紧“得到”的同时,也被“失去”的恐惧捆绑,倒不如学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把心从外物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像庖丁解牛那样,顺着生命的纹理前行,既不抗拒风浪,也不执着于坦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庄子》从不是一本教我们“如何成功”的书,而是一本教我们“如何活着”的书。它让我们在追名逐利的洪流中,想起还有“濠梁观鱼”的闲情;在焦虑迷茫的深夜里,记得还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辽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庄子》也不是一本脱离现实的“玄学”,而是一本教我们在尘世中“诗意栖居”的指南,心能游于物外,便无惧世事起伏;人能虚怀处世,便可得一世安稳。这份穿越千年的温柔提醒,才是庄子智慧最动人的力量,也是他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平台主持加精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