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贤文故事② 李秀才的人生悟

晴墨斋

<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年间,江南小镇上住着个叫李默的秀才。他寒窗苦读十年,满心盼着科考中举,却连着两次名落孙山,家境也渐渐窘迫。 </p> <p class="ql-block">往日里,镇上的乡绅们见了他,总客客气气喊一声“李相公”,常请他去府中题诗作画。可自从他家境败落,乡绅们便换了嘴脸。有回李默路过张员外家门口,想讨碗水喝,管家却拦在门口,冷笑道:“我家员外只招待有头有脸的人,你这穷秀才还是别来沾晦气了!”李默攥紧了袖中的诗稿,想起“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心里满是苦涩。 </p> <p class="ql-block">这日,李默去山中砍柴,不慎崴了脚,疼得倒在地上动弹不得。正绝望时,山下猎户赵大郎扛着猎物路过,见他狼狈模样,立刻放下猎物,小心翼翼将他扶到背上,送回了家。赵大郎不仅帮他敷了草药,还留下半只野兔,说:“李相公,你虽穷,却常帮村里孩子识字,这份情我记着。”李默望着赵大郎的背影,忽然懂了“几多朋友胜似亲”——真正的情谊,从不是用钱财衡量的。 </p> <p class="ql-block">后来,李默不再执着于科考,转而在镇上开了间蒙学,教穷人家的孩子读书。他教书认真,对学生从不打骂,还常自掏腰包给买不起纸笔的孩子添置文具。有家长过意不去,送来鸡蛋、蔬菜,他也只收下少部分,说:“我教孩子们读书,不是为了图回报,只盼他们将来能做个好人。” </p><p class="ql-block">一年冬天,镇上突发瘟疫,许多人染病卧床。李默想起书中记载的防疫方子,便挨家挨户去教大家煮药防疫,还把自己仅有的积蓄拿出来,帮买不起药材的人家买药。有人劝他:“你自己都快揭不开锅了,还管别人做什么?”李默却摇摇头:“钱财再多多利民,仁义二字值千金。能帮到人,比什么都强。” </p> <p class="ql-block">说来也奇,这场瘟疫过后,李默的名声渐渐传开。邻镇的乡绅听闻他的善举,纷纷捐钱捐物,帮他扩建蒙学。就连当初对他冷言冷语的张员外,也亲自登门道歉,想请他教自己的儿子读书。李默没有记恨,只是平静地说:“教书可以,但我有个条件,你得允许镇上的穷孩子来旁听。”张员外连忙答应。 </p> <p class="ql-block">日子一天天过去,李默教出的学生越来越多,有的成了教书先生,有的做了清官,还有的像赵大郎一样,成了乐于助人的好人。有人问李默,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不是没中举。李默笑着指了指窗外正在读书的孩子们:“当初我一心想中举,却屡屡碰壁,如今无心求名,反倒活得踏实。这就像‘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人生的福气,从来都在不经意的善举里。”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晚年时,李默坐在蒙学的院子里,看着孩子们朗朗读书,耳边仿佛又响起年轻时听过的古贤文。他想起自己走过的路,想起赵大郎的帮助,想起那些被他帮助过的人,忽然明白:“世事如棋局局新,长江后浪推前浪”,人生的意义从不是追求富贵,而是守住“仁义”二字,用一颗真心待人,不做亏心事,方能“半夜敲门心不惊”,活出真正的踏实与安宁。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9月16日于荟港尊邸</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