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长卷】No.02泾水长吟——郑国渠记

lmx

<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网络 </p><p class="ql-block">诗文:lmx</p><p class="ql-block">美篇号:83678821</p> <p class="ql-block">泾阳西北,二十五里黄土深处,藏着一道千年水脉的源头。西引泾水的清冽,东注洛水的绵长,三百里银练般铺开,把秦地的沟壑,织进灌溉的诗行。七方砾岩大坑,如嵌入大地的青铜印——第一方吻着泾河岸的浪,第七方牵着古渠道的广,坑与坑之间,暗渠如脉悄悄流淌,“井渠”的名,便在黄土下生了光。这是秦的遗迹,是水工郑国,在秦王政元年的风里,埋下的第一块石。</p> <p class="ql-block">他本是韩国递出的“棋子”:以修渠为名,行“疲秦”之策,要让秦国的力,耗在这绵长的渠岸上。可当间谍的身份刺破秦廷烛火,秦王的剑抵在他胸口时,他却抬眼掷出惊雷:“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李斯的《谏逐客令》又添一把力,这道未竟的渠,终于续上了砖石的响。</p> <p class="ql-block">十年光阴,渠水终成。关中的干旱地,在渠水的吻舐下蜕成沃野,麦田苗壮,撑起秦国的仓廪;四万余顷良田的绿,化作秦扫六合的铁骑粮草。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里记下这笔——郑国未受追责,得以善终,而这道渠,还以他的名,刻进了史册的章。</p> <p class="ql-block">汉唐的风,明清的雨,都曾见渠首向上游迁徙:依山凿石,把“龙眼”“天窗”的名,刻进每一代的水脉。明代的“水衙门”遗址尚在,当地人口中的“衙背后”,还藏着当年治水的章程。从秦到近代,同一种智慧在石缝里生长,筑坝分水、“绝河”之技、斗门分水的巧,都成了活的水利史,在泾水旁静静陈列,如一座天然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2016年的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铭牌,终于叩响这方遗址。它不是冰冷的石头与水,是郑国的辩词,是李斯的谏章,是关中百姓碗里的米香——人称“天下第一渠”,它以水为笔,在秦地的土地上写就传奇,让关中成“沃野”,让秦国强根基,更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循着渠水的痕,触摸到古代水利的光。郑国渠,终将伴着泾水长吟,彪炳千秋,永不褪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