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5日周末闲暇,深秋时节,气温不冷不热,宅在家里好生无趣,早上7时左右,先生临时提议到皖北明光女山湖附近小转一下。好!说走就走!当日消费720元。</p> <p class="ql-block"> 早8时出发,驱车前往明光,目的地是洪泽湖畔的明祖陵,亲眼目睹一下我国唯一的“水韵皇陵”面貌。</p> <p class="ql-block"> 一、盱眙明祖陵景区</p><p class="ql-block"> 明祖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的衣冠冢,也是其祖父的实际殁葬地,为“明代第一陵”。</p> <p class="ql-block">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命太子朱标大修祖陵,历时28年之久才大致完备,陵内原有城墙三道、金水桥三座、神道石刻21对,殿亭楼阁近千间,占地面积上万亩,可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明祖陵建造规制与神道 21 对石刻继承唐宋风格,是朱元璋重树中原正统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夺淮,明祖陵同泗州城一起被淹入洪水与泥沙中。1964年,沉睡近三百年的明代“祖陵”被文物普查发现,文革十年又沉入洪水,因此免遭浩劫。明祖陵距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经保护修复,1982年被省政府确定为江苏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明祖陵因沧海桑田的变化成为全国唯一的“水韵皇陵”。陵址东临洪泽湖、南依新扬高速公路,位于江苏盱眙县淮河镇境内,距县城约8公里。</p> <p class="ql-block"> (一)飞龙桥</p> <p class="ql-block"> (二)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 (三)21孔栈桥</p> <p class="ql-block"> (四)明代廉洁文化馆</p> <p class="ql-block"> (五)吉祥门</p> <p class="ql-block"> (六)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 (七)日月湖</p> <p class="ql-block"> (八)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1.大明帝乡</p><p class="ql-block"> 在明朝立国前后,明太祖朱元璋祖、父两代先后居住过的泗州、濠州等地,因享有“帝乡”之特殊待遇,其地位得以迅速提高。吴元年1367年,安丰路濠州升格为临濠府; 洪武二年1369年,在此兴建中都,六年改称中立府,七年改称凤阳府,管辖寿、泗、宿、颍、毫五州十三县。在凤阳、盱眙先后建成的皇陵、祖陵,不仅是“帝乡”的标志性建筑,而且也成为新朝回归、展示儒家正统礼仪以及构建其统治合法性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 (1)祖宗厚德 </p><p class="ql-block"> 凤阳、盱眙等地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视,是因为这些地区曾是朱元璋祖、父两代先人生活的故土。而朱元璋也曾多次强调,其历代祖宗的深仁厚德,是他最终能夺得天下的重大因素之一。龙凤九年1363年,朱元璋因接受韩林儿龙凤政权对其先祖的赠封,曾亲自撰写《朱氏世德碑记》,首次详细追溯了其家族与盱眙等地的历史渊源。</p> <p class="ql-block"> 据载,朱氏先祖原为金陵句容县通德乡朱家巷人,世代务农。元代改籍淘金户后,因不堪重负,其祖父朱初一被迫背井离乡,携二子迁居泗州盱眙县谋生。祖父朱初一去世后,朱元璋伯父朱五一、父亲朱五四先后逃荒迁居钟离县今凤阳县一带。据朱元璋称,其伯父、父亲“性皆淳良,务本积德,与人无疾言忤色,邻里称为世长”。</p> <p class="ql-block"> (2)肇基之地</p><p class="ql-block"> 元代盱眙县为泗州属县,属河南行省淮安路,吴元年1367年, 泗州改属朱元璋新建的临濠府;洪武二年1369年曾一度直属中书省;四年仍回归临濠府,后改称凤阳府。泗州及其属县盱眙因是帝乡圣地、祖陵所在,其政治地位因此非同一般,颇受关注。</p> <p class="ql-block"> (3)追封先祖 </p><p class="ql-block"> 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登基后,随即按照儒家礼仪并参考唐宋旧制,追封其四代先祖考妣。具体为高祖朱百六尊号玄皇帝,庙号德祖,高祖母尊号玄皇后;曾祖朱四九尊号恒皇帝,庙号懿祖,曾祖母尊号恒皇后;祖父朱初一尊号裕皇帝,庙号熙祖,祖母王氏尊号裕皇后;父亲朱五四(世珍)尊号淳皇帝,庙号仁祖,母亲陈氏曰淳皇后。</p> <p class="ql-block"> (4)悠悠传说</p><p class="ql-block"> 大致在明永乐年间,官方文献开始出现有关明太祖朱元璋及其家族的各种神奇传说,其核心内容是朱元璋为圣人出世,非同一般。从明中期开始,这些传说又开始大量出现在方志、笔记、文集等官私文献之中,并与盱眙县产生了密切联系,影响广泛而又深远。</p> <p class="ql-block"> 2.皇家祖陵</p><p class="ql-block"> 明祖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的衣冠家,也是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实际殁葬地。作为明代最早的帝陵之一,祖陵的主体工程兴建于洪武年间,后又经永乐、嘉靖两次大规模整修才得以最终完成,前后历时百余年之久。在明代,祖陵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定期举行祭祀活动,是国家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祖陵的设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中国陵寝制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1)帝陵規制 </p><p class="ql-block"> 祖陵是明朝最早的帝陵之一,其陵园布局与凤阳明皇陵相仿,坐北朝南,自外而内由外罗城、砖城和皇城构成,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十分壮观。(一)外罗城,土筑,周九里三十步,城外有下马坊一座,东、西面各有防水堤一道(二)砖城,周四里十步,四面各辟城门一座,为红门三洞。南墙正门两侧,应该还有东西角门一座。(三)皇城,砖砌,为一封闭院落,中间正殿五间,两庑分别为东西配殿各三间,正南为金门三间,两侧为左右角门。(四)神道。(五)玄宫。</p> <p class="ql-block"> (2)百年工程</p><p class="ql-block"> 洪武初,朱元璋将其祖父母陵寝荐号祖陵。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根据其同宗朱贵献图提供的信息,最终确定了其祖父母的确切葬地,随即开始大兴土木,修建祖陵,工程浩大。永乐年间,续修祖陵,其规制大致完备。嘉靖年间,祖陵经再次大规模整修,最终定型。</p> <p class="ql-block"> (2)1.洪武初修。洪武十九年,祖陵玄宫在杨家墩建成,皇太子朱标“奉三陵帝后衮冕冠服诣陵敬葬”。洪武二十年建祭殿,标志着皇城修筑工程的启动。砖城周长四里十步和外罗城周长九里三十步的修建时间应晚于皇城。洪武时期的祖陵已颇具规模,基本定型。</p> <p class="ql-block"> (2)2.永乐续修。永乐帝朱棣时期 祖陵的修建仍在继续 其中较为重大的工程,一是永乐元年1403年接受工部建议,参照皇陵之规制将殿、庑、门、廊等所用黑色琉璃瓦改换为黄色琉璃瓦,提高规格,但这一工程很可能没有完成;二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新修祖陵神厨、宰牲亭、棂星门并周围墙垣。</p> <p class="ql-block"> (2)3.嘉靖大修 。 嘉靖大修主要由两个阶段组成。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帝追封祖陵所在的杨家墩为基运山。嘉靖十四年1535年十二月,嘉靖帝下诏修理祖陵、皇陵等。第一阶段工程启动,至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一月竣工。主要工作一是将殿、庑、门、廊等建筑所用黑琉璃瓦全部更换为黄色琉璃瓦;二是增设了陵前神道石仪即石刻,工程浩大;三是树立了嘉靖皇帝御制碑。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是修建防洪堤闸等水利设施,至嘉靖二十三年底结束。至此,祖陵规制最终定型,规模宏大,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 (3)继往开来</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代是中国陵寝建设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明清皇家陵寝制度的奠基者,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在继承唐宋的基础上,对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明初三陵即明祖陵、明皇陵和明孝陵,就是朱元璋的奠基之作。具体而言,明祖陵和明皇陵,继承的色彩浓于创新,而明孝陵则奠定了明清皇家陵寝制度的基本格局。明初三陵,是此后所有明清皇家陵寝共同的源头。就此而论,明祖陵目前尽管尚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其在明清皇家陵寝中仍享有崇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明皇陵、祖陵的兴建,不仅使宋元以来中断了百余年之久的帝陵制度传统得以重新恢复,而且也标志着中国古代陵寝建筑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其承上启下之功,尤为突出。明祖陵与皇陵既大量沿袭宋制,又不乏诸多创新之处。其陵园总体平面布局之中,诸如方形城垣、方形封土、献殿朝向一侧陵宫墙垣外布置神道石刻,以及神道取直等方面的设计,虽直接继承唐宋,但其建筑物的具体排列及相应的地位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祭祀场所和礼仪方面,二陵继承并强化了唐宋皇陵中“上宫”部分,弱化甚至取消了其“下宫”部分,过渡特色明显。二陵神道石像生的内容和排列,既部分沿袭唐宋旧制,又作出重大调整。这些继承中的革新,开启了南京明孝陵新制度的先声。明祖陵规制虽与皇陵完全相同,但两者之间仍存在着差异:祖陵坐北朝南,而皇陵坐南朝北;二陵封土,虽都沿袭前代皆呈覆斗状,上植松柏,但皇陵之下没有地宫即玄宫,祖陵则有复杂的地宫,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祖陵神道石像生修建的年代较晚,且极有可能是二次修成,因此与皇陵存在明显差异,且自成特色。</p> <p class="ql-block"> (4)皇家风水 </p><p class="ql-block"> 明代非常重视风水,其帝陵的卜选和营建,深受形势宗风水术的影响。形势宗即江西之法,由江西人杨筠松创建,在元末明初已占主流。该宗以“龙、穴、砂、水为体,以八圭天星为用”,非常注重地理环境的形态,强调龙、穴、砂、水的匹配关系。明祖陵正是按照这一风水理论进行设计、规划的明代早期帝陵之一。</p> <p class="ql-block"> 明祖陵因受先天条件的限制,虽不能像后来的帝陵那样预先卜选,但在明代人看来,其所居位置却是得天独厚、浑然天成的风水宝地,为千里来龙结穴之“吉壤”。明中期以后,祖陵的风水条件甚至还被认为是朱元璋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之一。更重要的是,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当年朝廷在营建祖陵时,确实曾按照文献所载的“九岗十八洼”这一地形地貌及周边地理环境,进行过缜密的风水设计和改造。</p> <p class="ql-block"> (5)国家祭祀</p><p class="ql-block"> 祖陵祭祀为陵寝祭祀,属国家祭祀序列中的“大祀”,规格最高,制度森严。祭祀的对象,除朱元璋祖父母外,还有其高祖及高祖母、曾祖及曾祖母。每年冬至、正旦、清明、中元、孟冬等重大节日及每月朔望等特定日子,祖陵都要按规定举行不同规格的祭祀活动,由南京、泗州、盱眙等地的各级官员主祭。除日常祭祀外,朝廷还会因重大事件而专派高级官员赴祖陵负责操办祭祀活动。而途经泗州的朝廷官员,也须至祖陵行礼。祖陵的日常管理,则有专设机构泗州祠祭署负责。该署由南京太常寺管辖,设奉祀一员,另有陵户二百九十三户。自嘉靖年间开始,朝廷还增设专门部队,负责祖陵的护卫。</p> <p class="ql-block"> 3.沧海桑田</p><p class="ql-block">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明祖陵一直面临着水患的威胁。清康熙年间,明祖陵最终被洪泽湖淹没,并被世人遗忘。20世纪六十年代,明祖陵遗址被重新发现。经多次保护和整修,明祖陵遗址面貌一新,已成为明清帝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1)没入洪泽</p><p class="ql-block"> 明祖陵距黄河与淮河交汇处的清河口约100多公里。由于黄河多次溃决、泛滥和淤积以及对淮河的顶托影响,明祖陵和泗州城一直受到洪水的威胁。明廷虽多次维修,仍无济于事。万历以后,因自然条件恶化,加之水利建设失当,水患日益严重,祖陵多次被淹。清康熙十八、九年间1679年-1680年,黄河夺淮入海,淮水淹没泗州城,祖陵也沉入洪泽湖中,由此而成了中国的“庞贝城之谜”。</p> <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年间,祖陵祠祭署被撤消,供办祭祀的署户也被改为泗州州户,祖陵祀典被废革,宫殿、城垣、官舍、堤坊等再也无人管理和修缮。至清康熙十九年,祖陵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神道两侧的祖陵石刻,也因长期浸泡在水中,基础松动,加之冬季冰凌的挤撞也全部倾覆和损坏。一代帝王祖陵,终遭洪水吞没,昔日兴盛威严的明代第一陵变成了一片水乡泽国。枯水季节,石人石马依稀可见,但景象凄凉,只能作为农民割草放牧之地,渔人抛锚停舟之所。</p> <p class="ql-block"> (2)遗址重现</p><p class="ql-block"> 经过近300年的历史沧桑,这座盛极明代的帝王祖陵,变成了中国唯一的“水下皇陵”,已被世人所遗忘。就连久居在明祖陵外围的数百户朱氏奉祀后裔,也无人知道偶尔露出洪泽湖水面的“玄宫”拱顶即是他们祖宗的陵墓。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各级政府及文保单位的高度重视下,祖陵遗址得以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 1963年春旱,洪泽湖水位下跌,湖边大片土地露出水面。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普查工作队沿着洪泽湖西岸寻访古徐国遗迹时,在盱眙明陵村东南2公里洪泽湖畔意外发现了石像、柱础群和玄宫券顶,并最终确认其为明祖陵遗迹。1966年,玄宫券顶局部因当地农民挖土取砖而遭破坏,相关修复工作因文革而中断。1982年盱眙县文管部门对此进行了初步清理,并发现砖砌拱券甬道9座,以神道中线为轴左右对称,券下各有对开石门两扇。1998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明祖陵进行了钻探,确定了明祖陵的总体布局,并大致掌握了明祖陵各类建筑遗存的基础状况。</p> <p class="ql-block"> (3)玄宫探秘</p><p class="ql-block"> 明祖陵玄宫位于陵区中线的北端,在皇城之北。其封土又称“万岁山”,据文献记载为“培土而成”。其结构由墓道、南北纵向甬道、东西横向甬道、玄宫等部分组成。这种以纵拱券洞为前室,向后连接横拱券洞为中室,再连接多个并列的纵拱券墓室为后室的墓葬结构,提供了时代较早的九室玄宫实例。明祖陵玄宫虽然规模较小、以砖砌成,但它为明代帝陵玄宫制度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p> <p class="ql-block"> 明祖陵虽为朱元璋追封其先祖后补建的陵墓,属衣冠冢性质,但仍按帝陵规格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仪式由皇太子朱标亲赴现场主持。文献明确记载,当时的随葬品有“衮、冕、冠服”等帝、后服饰。</p> <p class="ql-block"> 地宫由来 。地宫是古代封建帝王去世后安葬的居所,也是帝王陵墓的地下建筑部分的称谓,又可称之为“玄宫”、“幽宫”等。·原始社会早期,地宫只是土穴木宫,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黄肠题凑"的帝王陵墓建筑形式。·到明清时,地宫的规模已相当可观,明定陵的地宫在布局上采用的是“前朝后寝”的制度,极力模仿阳世的官殿形式。·我国帝王陵墓除本身陵墓建筑外,还有宏大的陵园区,陵园区主要由祭祀区、神道和护陵监三部分组成。地宫形制。“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观念和“天人合一”的道法观念在古代中国陵墓建筑中的运用,特别是明代陵墓中的影响。陵墓形制即是按照皇帝身前前朝后寝的规则建设,地宫亦即为皇帝死后的阴宅。古代地宫即玄宫不仅是当时墓葬的最高形式,而且也是当时政治制度、宫廷礼俗以及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明代地宫即玄宫通常采用“九宫法”宫制,即采用“前、中、后、左、右”五个方位的殿室格局进行规划设计,亦即“五室三隧”形制。</p> <p class="ql-block"> (4)石刻像生</p><p class="ql-block"> 石像生是帝王陵墓神道安设的石人、石兽的统称,是帝王生前卤簿仪卫的再现。祖陵神道两侧,左右对称排列着19对大型石刻像生及望柱两对,自南向北依次为:立式麒麟2对,坐式雄狮6对,呈八面棱状饰面望柱1对,呈八面棱状的素面望柱1对,马官1对,连体拉马侍者1对,马官1对,天马1对,侍从1对。侍从向北18米,为三座金水桥遗址。过金水桥又有文臣2对,武将2对,宦官2对。</p> <p class="ql-block"> 4.传承之路</p><p class="ql-block"> 明代帝王陵墓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2000年中国明清皇家陵寝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2004年又先后两次扩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了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祖陵在明代诸帝陵中辈份最长,号称“明代第一陵”。尽管目前明祖陵虽未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陵项目,但其历史、艺术和学术价值仍有目共睹,不言而喻。发掘和展示明祖陵的自身特色及其历史贡献,并将其遗址建设成为集科学研究、社会教育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文化游览胜地,是今后盱胎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的重大课题。</p> <p class="ql-block"> (1)明祖陵保护意义 </p><p class="ql-block"> 明祖陵的陵园建筑群无上、下宫,但有明显的中轴线,建土城、砖城、皇城三重,城墙四面辟门,但无方城明楼建筑。这些既沿袭唐宋规制,又有遵循孝陵规制的内容。明祖陵神道石刻的规制也介于唐宋帝后陵,明皇陵、明孝陵与十三陵之间,博采历代石刻艺术精华,又揉进明初新的技艺,开创明清帝王陵寝石刻的先河。明祖陵因其在古代陵寝发展历程中“承上启下”的地位,以及在明代典章制度中的独特地位,成为明史研究尤其是明初历史、民俗、石刻、服饰、陵寝制度、舆地、建筑等方面研究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明祖陵神道石刻群是明代仪卫制度、服饰制度、山陵制度的肇始,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家们精湛技艺的硕果,在明代石刻中首屈一指。明祖陵神道石刻的组合、排列形式,既有对唐宋的继承,亦含有许多创新的成分,其中不乏民俗传统的借鉴,也杂有元代宗教和迷信的成分。神道石刻在配置顺序上,明显是对唐宋诸陵石刻的继承和发展,因恪守子孙不能欺祖的规制,孝陵、十三陵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石刻像生的体量上都没有赶超祖陵。明祖陵神道石刻是明代帝陵石刻制作和设置时间最晚的一组石刻群,因而它比明皇陵、明孝陵、明十三陵在雕刻技法等方面更具有明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 淹没于洪泽湖下300年之久的明祖陵,今以整修恢复,重见天日,从而使明代帝陵体系得以完备,并都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从祖陵、皇陵、孝陵到德陵、思陵,除明惠帝未有陵墓外,其余诸陵除受到自然的损毁,没有一座像"清陵"那样遭到毁灭性的人为破坏;因而,也就为我们全面、系统地研究明代帝陵和明代石刻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和文字依据。</p> <p class="ql-block"> 明祖陵的发现,为研究明代早期皇陵建筑的风格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1996年明祖陵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97年以来,明祖陵几经修复,现周围已筑起2706米的防洪大堤,其中600米危区段全部用块石护坡,四周栽上了松柏、水杉、梧桐等6万余株树木。还新建了文物资料陈列室、抽水机站等。尤其是21对高达丈余的大型石刻,已全部复位并修整一新,现整齐地屹立在神道两旁,恢复了当年的风姿。那气势,宛若君王临朝时,文武排班一样。</p> <p class="ql-block">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盱眙明祖陵虽未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陵项目,但其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仍有目共睹。本展览根据历史资料和现存文物,扬长避短,深入浅出,从不同角度尤其是文化史角度,发掘和展示明祖陵的自身特色及历史地位,以及明代盱眙的地域历史地位和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九)红门</p> <p class="ql-block"> (十)神道</p><p class="ql-block"> 神道即陵墓前的大道,既是陵园的标志,也是一种象征等级的礼仪性设施。明祖陵神道位于砖城的中轴线上,连接红门与内皇城,全长约300米。设立在神道两旁的麒麟、雄狮、望柱、石人、石马等石刻共21对。石刻形体高大、排列密集,造型简洁敦厚,纹饰题材祥瑞、装饰韵味浓厚、雕刻技法娴熟,风格继承唐宋,而又揉进了明初创新技艺,代表明代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堪称“中华瑰宝”。清康熙十九年1680 年,因黄河夺淮而遭受破坏,1981年开始对石刻进行初步修整、原位扶正,2002年再次保护修缮。</p> <p class="ql-block"> (十一)石像生</p><p class="ql-block"> 石像生是帝王陵墓神道安设的石人、石兽的统称,立于神道两侧,是帝王生前卤簿仪卫的再现。祖陵神道两侧,左右对称排列着19对大型石刻象生及望柱两对,自南向北依次为:立式麒麟2对,坐式雄狮6对,呈八面棱状饰面望柱1对,呈八面棱状的素面望柱1对,马官1对,连体拉马侍者1对,马官1对,天马1对,侍从1对。侍从向北18米,为三座金水桥遗址。过金水桥又有文臣2对,武将2对,宦官2对。</p> <p class="ql-block"> 1.麒麟2对</p><p class="ql-block"> 麒麟,神话传说中的“瑞兽”,它的出现预兆贤明圣主的降生和太平盛世的到来。麒麟高2.51米,长3.12米,宽0.82米,重约12.5吨。满身叠压鳞甲,胸、颈、臀雕云气纹,彰显其为威武神兽,寓意祖陵神仙境地。祖陵麒麟石刻宽额,竖耳,大眼,短鼻,巨嘴,嘴角露齿,短颈上披长毛,腹粗,身短腿高,四肢挺立,体态凝重。祖陵石刻以4尊雄性麒麟为首。麒麟呈站立状,麟身高大,气魄雄伟,麟体与体下的长方形青石底座为一整体,可见雕功之巨。四尊麒麟头顶独角,身披鳞甲,四肢敦实,足似象蹄。其鳞甲呈圆形,且相互叠压,一丝不苟;麟尾粗而长,从尾根至底座根根尾丝如瀑布直下,一丝不乱;项毛以脊柱为界,分披两旁,层次分明。在麒麟的胸、颈及臀部,雕有云气纹。</p> <p class="ql-block"> 2.雄狮6对</p><p class="ql-block"> 狮乃兽中之王,陵前设狮给人威严之感,雄狮高2.5米,长1.83米,宽0.8米,重约12.25吨。其坐立昂首吸腹,装饰浅浮雕图案。麒麟之后是的6对蹲狮,比明皇陵多出2对。狮子一律平蹲坐状,昂首挺胸,气势非凡。石狮鬃毛呈旋螺状,又似螺壳,但根根不乱,有规则地排列在颈项都;狮尾卷翘,尾尖旋卷成四个螺旋状;领须对称地飘向两侧,其毛根根可数。狮身肌肉也表现得健壮、自然、逼真。狮颈上各佩有饰带并雕有花纹,间有辅首环铃及球。祖陵狮石刻多为浓眉大眼,鼻翼微张,露齿,胡须飘拂,竖大耳,鬃毛卷曲成半球形,挺腰收腹,作蹲坐之势。颈系佩带,带上系环铃和绣球。有的稳坐不动,有而立。</p> <p class="ql-block"> 3.望柱2对</p><p class="ql-block"> 望柱亦称华表,原为一种图腾标志,后发展成为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的装饰柱,营造崇高的帝王权威。祖陵两对华表均呈八棱状,柱础为覆盆状,雕有双层错位仰莲。一对为仿唐饰面,柱身雕有牡丹、菊花、荷花花卉,分别寓意富贵、长寿、吉祥,柱头雕刻石榴。另一对为仿宋素面,其柱头雕刻寿桃。位于狮后的2对望柱,其中一对仿唐,一对仿宋。仿唐者柱身华丽,高6.5米,呈八棱状,棱柱对角直径为0.85米。望柱柱础为覆盆状,覆盆上雕有双层错位仰莲。望柱的八棱面上雕有缠枝和如意、牡丹、葵状菊花等花纹。柱身上沿为棱形束腰,束腰上为八棱石榴状柱头。仿宋者柱高5.8米,也呈八棱状,棱柱对角直径为0.74米,望柱柱础也呈覆盆状并雕有双层错位仰莲,只是柱身为素身;其上沿为圆裙形束腰,裙上叶状花纹,柱头为乳形珠状,宝珠头上饰有火焰纹。</p> <p class="ql-block"> 4.马官2对</p><p class="ql-block"> 马官共两对,高2.91米,头戴皮弁,身着交叉叠领衣襟,耳轮特大,胡须飘逸至胸前,双手握鞭于胸,神态十分端恭。</p> <p class="ql-block"> 5.拉马侍1对</p><p class="ql-block"> 人马一体,侍者一手牵马,一手扶握腰间玉带,静候待命。侍者高2.9米,马高2.65米,基座0.35米,整体重约24吨。其雕刻精细逼真,纹饰精美,尤其马鞍不仅雍容华贵,且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p> <p class="ql-block"> 6.天马两对</p><p class="ql-block"> 天马,是皇帝及皇后的坐骑,天马高2.65米,基座高0.35米。其腹裆下雕刻满云纹,似腾云驾雾。祖陵马石刻肌肉丰满,体格健壮,竖耳,小眼,鼻孔微张,闭嘴,作站立状,身饰鞍辔。一对头微向控马人,另一对四肢未镂空,腹下饰云纹。</p> <p class="ql-block"> 7.侍从1对</p><p class="ql-block"> 侍从身高3.04米,重约5.83吨。着官衫,脚蹬朝靴。两手抱掌叩胸前,既不拿鞭,也不执笏,静站立,随时听候差遣。</p> <p class="ql-block"> 8.金水桥</p><p class="ql-block"> 金水桥源自元皇城的周桥。祖陵金水桥为并列三座单孔拱券式的石桥,居中的桥最长最宽,为主桥,称“御路桥”,只有皇帝才能行走。左右两座为宾桥,称“品级桥”,供宗室王公及三品以上文武官员通行。桥的白石栏杆柱头上雕刻的是蟠龙望柱,下衬祥云板,造型秀美,装饰华丽,看上去既开阔又规整。</p> <p class="ql-block"> 9.文臣2对</p><p class="ql-block"> 文臣高3.25米,重约8.75吨。其手握笏板叩于胸前,腰系玉带,衣下摆有云纹,朝服印有仙鹤图案,两侧有珠带装饰,飘带有如意图纹,体态安详恭顺。祖陵文臣石刻头戴梁冠,身穿右衽宽袖长袍,腰系革带,手捧朝笏,足蹬朝靴。有的胡须飘拂,双目平视,容貌和顺;有的胡须稍短,双目微向下看,恭敬肃立。</p> <p class="ql-block"> 10.武将2对</p><p class="ql-block"> 武将高3.42米,重约10.5吨。其身高体壮,头戴兜鍪,身着山文甲,足蹬铁网靴,双手扶剑,怒目圆睁,显得威风凛凛。祖陵武将石刻头戴凤翅盔,展双翅,顶垂缨,身穿铠甲,腰系战裙,足下蹬厚底靴,胸前有护心镜,双手拄剑,挺胸而立,体态魁梧。有的首微仰,胡须飘拂;有的微向下看,面带微笑。</p> <p class="ql-block"> 11.近侍2对</p><p class="ql-block"> 近侍即太监,高2.9米,重约5.83吨。其一身宫装,袖手抱拳,恭敬肃立,一副等候君命的神态。</p> <p class="ql-block"> 祖陵10对石人 文职头戴爵弁,身着交叉叠领官衫,脚蹬高底朝靴。马官双手握鞭于胸,马鞭绳纹清晰逼真;侍从两掌叩胸,既无净鞭,也无笏板,静候在金水桥南;过金水桥有文臣两对,手握笏板叩于胸前,腰系玉带,衣下摆有云纹,在官衣两侧有珠带装饰,飘带上有如意图纹。武官头戴兜鏊,身着盔甲,腰系战裙,裙摆有缠枝牡丹纹,下着鳞状甲,脚蹬铁网靴,双手握剑,怒目圆睁。太监较之矮小,双手抱拳于胸,一身官装,恭敬肃立,等候君命。这些石人,不仅造型生动、逼真,体态匀称、轩昂,而且雕功极为精细,根根胡须,片片鳞甲,丝丝飘带,朵朵纹饰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就连石人的双眼皮都雕刻得十分逼真,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除拉马侍外,石人的底座全为连体须弥座,像体与底座为一整体。</p> <p class="ql-block"> 明祖陵石刻与其他明陵对比情况。唯皇陵有虎和羊。祖陵、皇陵设有马官、控马人、太监,孝陵、长陵、显陵减少马官、控马人、太监,增设獬豸、骆驼、象,长陵、显陵增设勋臣。以单体计算祖陵22对、皇陵32对、孝陵17对、长陵19对、显陵13对。其中狮子对数变化较大,祖陵比皇陵少2对,比孝陵、长陵多4对,比显陵多5对。</p> <p class="ql-block"> (十二)内皇城遗址</p><p class="ql-block"> 皇陵布局是模仿帝王生前的城池建造,由外城即外罗城、砖城即中砖城、皇城即内皇城,也就是皇帝的宫殿组成。明祖陵内皇城由前面金门、后面享殿、东西配殿及四面城墙围合而成。享殿是整个皇陵最主要的宫殿,供奉朱元璋高祖、曾祖、祖父三代祖考牌位,皇家祭祖活动就在这里举行。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因黄河夺淮毁于滔滔洪水中。现仅存部分石柱础和石构件。本世纪初依据考古勘探,修复了皇城遗址轮廓。600历史沧桑,原来的建筑已不复存在,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这些粗壮的柱础和宏大的建筑遗迹领略其辉煌的过去。</p> <p class="ql-block"> (十三)地宫</p> <p class="ql-block"> (十四)朱元璋寻根 </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世代穷困,颠沛流离,如此一介平民竟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堪为奇迹。朱元璋千辛万苦地寻找“耀灵显吉”的祖莹圣地,直到洪武十八年才找到其祖父的实际埋葬地-泗州城北杨家墩,并在此大兴土木,营建祖陵。朱元璋寻根的记载与传说很多,为了増加人们对明祖陵的了解,特此整理了这一长卷。</p> <p class="ql-block"> 出身贫苦的朱元璋金戈铁马,力挫群雄,定鼎金陵,做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传奇人物。这些艰苦的岁月深深地烙印在朱元璋心头,以至于后来他当了皇帝,日理万机,还能回忆起早年生活的细枝末节。</p> <p class="ql-block"> 朱元璋十七岁时,在青黄不接的春夏之交,旱魃横行,瘟疫肆虐,大哥、父亲、母亲在短短的十儿天内先后病死,他和二哥哀求地主给一块茔地,用芦席裹户埋葬了父母、兄长。当时风雨交加,天地含悲,惨痛的情景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朱元璋认为“先祖父积功累善,天之报施,茂于厥后”,所以他要找到祖陵,授予世代受苦的祖先以天下独尊的显赫身份,感念他们的福荫,更为了光宗耀祖。朱元璋登基之后, 率诸子及世子赴太庙追尊四代祖考妣为皇帝皇后,将父母和祖父母的陵寝分别定名为“皇陵”和“祖陵”。</p> <p class="ql-block"> 这时有人上奏:祖陵就在句容县朱家巷,朱元璋信以为真,“命筑土为万岁山,有司即官府修砌路,太祖躬临拜祭”, 朱元璋刚刚磕下第一个头,“万岁山”中间“分为深涧”,明太祖非常恼怒,认为这不是他家的祖茔,于是“重罚言者”。</p> <p class="ql-block"> 对于“皇陵”,朱元璋不仅对陵址十分清楚,而且殿葬父母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从释前后、征战途中、自立吴王后都曾多次亲临陵寝,躬身祭扫。而“祖陵”这块圣地吉壤究竟在哪里?朱元璋甚为迷惑,想起祖宗的荫佑就惶恐不安。泗州盱眙虽然成了帝乡,但朱元璋无法确认祖陵坐落何处。大明建国初期,内优外患不断。南有割据势力,北有北元骚扰,东有倭寇打劫,必须南征北伐,统一海内。他内政外务缠于一身,实在无暇解开心中的这个谜。</p> <p class="ql-block"> 一天,他在苦思冥想中恍惚地想起童年的时候,二姐孝亲公主曾经对他说,祖父的墓在依淮河而建的泗州城今盱胎县境内,明代盱眙属泗州,也终于从这些细枝末节中认定祖陵就在泗州,但是不知祖陵的具体位置,如何祭祀?只能举目西望,临河凭吊,只见烟雨之中一片野水荒湾。好在有太庙可以祭祀, 同时又岁岁遣官到泗州致祭,直到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贵献祖陵图,祖陵的遗址问题才得到解决。</p> <p class="ql-block"> 朱贵是朱元璋的族人,他们的祖上都是从句容朱家巷逃到泗州的淘金户。朱元璋最早的祖先居于沛县,宋朝时躲金兵劫掠逃到句容,到祖父朱初一这辈已经是元朝初年,这里的人被指定为淘金戸。</p> <p class="ql-block"> 本地井不出金子,但官府不由分说,毎年都按定额强行摊派。朱初一只好卖了口粮,到远方买了金子缴纳至官府。后来实在交不起金子了,朱初一索性丢弃房屋田地,拖儿带女,过江北去逃到泗州城北十三里的河边小村孙家岗,垦荒种地,养家糊口。朱贵的祖辈和朱初一起逃到这里,并且是近邻。</p>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朱初一到附近的杨家墩割草累了就躺在草丛歇息,看见两个道士路过这里,他们说这里是风水宝地,插上枯枝也会发芽,正说着其中的一个道士拿来一根枯枝插在土墩上。到了第十天果然发了芽。朱初一很吃惊,就换了一根枯枝取而代之。两个道士再经过这里时发现他们插的树枝被人换了,就找到了朱初一,对他说,你死后就葬在这里,后代会出大贵人,此为天机,不可外泄。后来他的儿子朱五四按他的遗嘱把他葬在杨家墩。</p> <p class="ql-block"> 葬父之后,这里由于洪灾无法生存,朱五四便携家小西去,住在盱哈县灵迹乡今属嘉山,妻子陈氏生下了朱重八,随着一声啼哭,红光冲天而起,四邻惊呼着前来救火,却发现原来是朱家大喜了。这个不同凡响的孩子就是后来的洪武大帝朱元璋。朱元璋出生时,这个一路流浪、饱经苦难的家庭,在离泗州更远的异地他乡暂时落脚,后来又迁到凤阳。朱元璋十七岁时,家破人亡,当和尚总归要比饿死要强,不敢说锦衣玉食,起码粗茶淡饭足以果腹。朱元璋左右无门,也没有其他办法,当和尚也算是一条出路。</p> <p class="ql-block"> 朱贵当初迫于贫困,离开孙家岗从军,在朱元璋自立吴王时,朱贵就因功被封为龙骧卫百户。洪武十七年朱贵告假还多祭祖,就把朱元璋寻找祖坟的事告诉同宗父老,宗人们带着朱贵指认了朱元璋祖父朱初一的住处和殁葬处。根据宗人的介绍和自己的实地勘察,朱贵画了图样,井写了详尽的文字说明。</p> <p class="ql-block"> 洪武十七年十月,金銮殿上,朱貴手捧“陵图”“宗图”呈到御前。朱元璋听过朱贵面奏,非常激动,授朱贵祖陵奉祀,四品服色,子孙世袭祠祭署事。据文臣儒士及风水学者考证,杨家墩是天下三大千龙当中最珍贵的中千龙之首,加上朱元璋祖父葬此半年后其母陈氏怀孕“龙胎”,杨家墩就成了朱明王朝“肇基帝运”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命太子朱标率文武群臣和各行工匠,来到这里,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明祖陵营建工程。次年祖陵玄宫建成,太子奉德祖即高祖玄皇帝、懿祖即曾祖恒皇帝、熙祖即祖父裕皇帝三祖考衣冠亲赴敬葬。明祖陵在明帝陵中地位最为显赫,規模宏大,气势雄伟,直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才大致完成。而如今的陵前神道石像生是嘉靖年间增设的,距离始建明祖陵已经有150多年了。由于洪水侵袭,祖陵的修缮几乎貫穿了整个明朝。</p> <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明朝之所以长达270多年,就是明太祖寻得了明祖陵庇佑的结果。但是,到了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夺淮,水漫泗州,明祖陵沉没于淮水泥沙之下,300年后才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 (十四)水杉林</p><p class="ql-block"> 明祖陵水杉林是盱眙的特色景观,由成片水杉构成。水杉林面积广阔,树木高耸挺拔,深秋时节呈现斑斓色彩,与乌柏等树种共同构成五彩斑斓的秋日胜景。阳光透过树梢形成斑驳光影,沿木栈道穿行时能感受清新空气与自然野趣。其间,设有竹筏漂流项目,可近距离感受水杉林与水域的交融之美。深秋10月左右是最佳观赏期,此时水杉、乌桕等树木变色,层林尽染的景象最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十五)龙柏路</p> <p class="ql-block"> 二、明光</p><p class="ql-block"> 下午5时左右,驱车由盱眙明祖陵景区返回明光市区,晚入住明光城市之家精品酒店。晚餐后,散步明光南湖公园。</p> <p class="ql-block"> 明光,安徽滁州市代管的县级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边缘,居江淮分水岭北侧,东与江苏省盱眙县、泗洪县相邻。明光市历史悠久,春秋属吴国,现为国家园林城市。</p> <p class="ql-block"> 明光南湖公园,全称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地处老城区南部,属滁州护城河水系组成部分。其前身为津浦铁路修建形成的河湾滩涂,原名跃进湖,后经改造,清淤建堤并增建湖心亭、北门广场等设施,形成湿地生态公园。公园水域占比50%,湖心岛植有樱花、海棠等植被,设有“毋忘石”碑记录1993年南谯路扩建历史。园内保留枫杨、香樟等古树,兼具休闲健身生态观光功能,夜间配套纳入城市文旅体系,是市民理想的休闲场所。</p> <p class="ql-block"> 晚9时左右结束一天的行程,步行返回酒店休息。</p>